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龍樹《回诤論》中「量」之理論的研究▪P8

  ..續本文上一頁叁人稱現在式。因此應譯爲「它(指相續)在進行著」。如此一來,完整的句子應是:「(由於)像(衆多)燈焰一樣的(衆多)五陰的(這個)相續正在進行著」。而下半頌則應譯爲:「因此(tasimat), 它(指相續)不與有邊(anta)和無邊(an-anta )相應(相關連或相結合)」。[其中 antanantavattvam 是anta-ananta-vattvam的連結(sandhi),而vattva同是「相似性」的意思。]

  (注65)詳前注。

  (注66)所謂真正獨立的因支與喻支,意思是因支與喻支(或至少是因支)必須是兩個單獨而完整的語句,而不僅僅是一個連結在一起的主詞。

  (注67)參見(注60)。

  (注68)引見《大正藏》卷32,頁18,下。

  (注69)參見《大正藏》卷30,頁33,上。又見:K.K.Inada:Nagarjuna, p.146; E. H. Johnston and A. Kunst, The Vigrahavyavartani of Nagarjuna, p.29.

  (注70)有關正理學派的這一個問難,以及龍樹的回辯,詳見:楊惠南,〈「空」否定了什麽?----以龍樹《回诤論》爲主的一個研究〉,《臺大哲學論評》第八期,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系,1985,頁175-191。

  (注71)引見:K.Bhattacharya,The Dialectical Methodof Nagarjuna (Vigrahavyavartani),p.22.

  (注72)詳見:《大正藏》卷30,頁32,中~34,下。

  (注73)同前書,頁33,上。

  (注74)同前書,頁33,中。

  (注75)《回诤論》;引見《大正藏》卷32,頁18,上-中。

  (注76)artificially created person 是 K. Bhattacharya的翻譯;參見,The Dialectical Method of Nagar-juna,p.18. 梵文 nirmitaka乃由動詞字根nir-√mi(用神通製造)的變化語。

  (注77)在K.Bhattacharya的英譯中,乙化人和乙幻人分別由甲化人和甲幻人自己的幻化能力所製造( svamayayasrstam)出來。這樣一來,就更富趣味性了。(參見:The Dialectical Method of Nagarjuna,p.18.)

  (注78)原偈頌是:「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引見《大正藏》卷30,頁33,中。)其中,依照梵文原典,「衆因緣生法」是 yahpratityasamutpadah的翻譯,意思是指那些(yah )由各種條件(因緣,pratitya)所生起( sam-ut pada)的事物。[在此,生起(samutpada )一詞乃由動詞字根sam-ud-√pad所變化而來。]「無」又譯作「空」或「空性」,乃梵文 sunyata的翻譯,意思是:不存在、虛無、不真實。而「中道」應是梵文ma-dhyama-pratipad的翻譯,但在原頌文中卻作:pra-tipad madhyama。(其中,madhyama是中間、中庸、平均值的意思,而 pratipad 則是抵達、涉足、發現、理想、學習的意思。)另外,「假名」是梵文prajnapti 的翻譯。而prajnapti 的原義有:教導、教示、消息、約定、同意等。(參見: Monier Monier-Willianms, 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p.659,a.)意思是爲了要把消息教導他人或傳遞消息給他人,而彼此同意、約定的一種(教導、傳遞)方式。

  (注79)詳前注。

  (注80)在古代的中國,「假名」一詞往往被理解爲不真實的「假有」。這如果不是一種誤解,就是一種引申的意思,而非它的原意。其實,在中文裏的「假」,固然有虛幻之「假有」的意思,但也有「假借」亦即暫時借用的意思。後者才是「假名」一詞的原義。

  (注81)梵文siddhanta 一般漢譯爲「成就」,有最終目的、(論證之)結論、確定的意見或教理、公理(axiom)公認的真理等意思。(參見: Monier Monier-Willianms, 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p.1216 a.這四種悉檀(即道理),能使衆生獲得利益,因此稱爲「悉檀」(成就)。

  (注82)參見:《大正藏》卷25,頁59,中。

  (注83)同前書,頁59,下。

  (注84)同前引。

  (注85)引見:《大正藏》卷25,頁556,中。

  (注86)參見前書,頁555,中~556,中。

  (注87)同前書,頁556,上~中。

  (注88)值得注意的是,上面引文中所說的「二人者,般若及方便」,並不是分別指這兩種菩薩。事實上,它是注釋經文中所舉的最後一個譬喻中的二人----「兩健人」。這兩個健壯的人就像般若與方便。能把行走在長遠之菩薩道中的病弱老人(譬喻菩薩)。扶持起來。繼續完成其未竟之業。(參見:《大正藏》卷25,頁556,上~中。)

  (注89)例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叁)。集散品(第九)》即說:「何者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名般若波羅蜜?……若法無所有、不可行,是般若波羅蜜……內空故。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故……。」(引見《大正藏》卷8,頁236,中。又見:《大智度論》卷43;《大正藏》卷25,頁369, 中~371,中。)

  

《龍樹《回诤論》中「量」之理論的研究》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