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無異,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
29.昙鸾大師《往生論注》「皆得往生」之文(《論注要義》第六四頁):
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
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30.昙鸾大師《往生論注》「所念彌陀,即是實相」之文(《論注要義》第六七頁):
彼造罪人,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譬如千歲闇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闇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耶!
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煩惱虛妄果報衆生生。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
31.昙鸾大師《往生論注》「皆得清淨法身」之文(《往生論注要義》第叁四頁):
安樂淨土諸往生者,無不淨色,無不淨心。
畢竟皆得清淨平等無爲法身,以安樂國土清淨性成就故。
32.昙鸾大師《往生論注》「眷屬平等」之文(《往生論注要義》第四四頁):
使我國土,悉于如來淨華中生。眷屬平等,與奪無路。故言「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
33.昙鸾大師《往生論注》「大乘平等」之文(《往生論注要義》第四六頁):
我國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
34.昙鸾大師《往生論注》「皆從如來生」之文(《往生論注要義》第五六頁):
願我成佛,所有天人,皆從如來智慧清淨海生。
「海」者:言佛一切種智,深廣無涯,不宿二乘雜善中下死屍,喻之如海。
是故言「天人不動衆,清淨智海生。」
「不動」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傾動也。
35.昙鸾大師《往生論注》「觸光破闇」之文(《往生論注要義》第八八頁):
彼土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觸之者,無明黑闇,終必消除。
36.昙鸾大師《往生論注》「畢竟同得寂滅」之文(《往生論注要義》第七七頁):
一得生彼淨土,即見阿彌陀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
與淨心菩薩無異,淨心菩薩與上地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
37.昙鸾大師《往生論注》「平等一相」之文(《往生論注要義》第九一頁):
諸天共器,飯有隨福之色;足指按地,乃詳金礫之旨。
而願往生者,本則叁叁之品,今無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議!
38.昙鸾大師《往生論注》「超越十地」之文(《往生論注要義》第一○一頁):
《無量壽經》中,阿彌陀如來本願言:「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案此經推,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
言「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于閻浮提一應化道耳;他方淨土,何必如此。五種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若言菩薩必從一地至一地,無超越之理,未敢詳也。
譬如有樹,名曰好堅。是樹地生,百歲乃具。一日長高百丈,日日如此。計百歲之長,豈類修松耶!見松生長,日不過寸。聞彼好堅,何能不疑。
即同有人聞釋迦如來,證羅漢于一聽,製無生于終朝;謂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聞此論事,亦當不信。
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謂之不然,亦其宜也。
39.昙鸾大師《贊阿彌陀佛偈》「利生自在」之偈(《往生論注要義》第一叁二頁):
安樂佛國諸菩薩,夫可宣說隨智慧,于己萬物亡我所,淨若蓮華不受塵。
往來進止若泛舟,利安爲務舍適莫,彼己猶空斷二想,燃智慧炬照長夜。
叁明六通皆已足,菩薩萬行貫心眼,如是功德無邊量,是故至心頭面禮。
40.昙鸾大師《贊阿彌陀佛偈》「證果平等」之文(《往生論注要義》第一叁二頁):
安樂聲聞菩薩衆,人天智慧鹹洞達,身相莊嚴無殊異,但順他方故列名。
顔容端正無可比,精微妙軀非人天,虛無之身無極體,是故頂禮平等力。
41.昙鸾大師《贊阿彌陀佛偈》「悉住定聚」之文(《往生論注要義》第一叁二頁):
敢能得生安樂國,皆悉住于正定聚,邪定不定其國無,諸佛鹹贊故頂禮。
42.道綽大師《安樂集》「報佛報土」之文(《安樂集要義》第一叁頁):
彌陀是報佛,極樂寶莊嚴國是報土。
43.善導大師《觀經疏》「報佛報土」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五一頁):
《大乘同性經》(卷下意)說:「西方安樂阿彌陀佛,是報佛報土。」
44.善導大師《法事贊》「無上涅槃」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四六五頁):
彌陀妙果,號曰無上涅槃。
45.善導大師《觀經疏》「往生證果」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二叁頁):
舍此穢身,即證彼法性之常樂。
46.善導大師《觀經疏》「西方寂靜」之偈(《善導大師全集》第一四九頁):
西方寂靜無爲樂,畢竟逍遙離有無;
大悲熏心遊法界,分身利物等無殊。
47.善導大師往生禮贊》「超諸佛剎」之偈(《善導大師全集》第五二叁頁):
觀彼彌陀極樂界,廣大寬平衆寶成;
四十八願莊嚴起,超諸佛剎最爲精。
48.善導大師《法事贊》「稱名入報」之偈(《善導大師全集》第四叁七頁):
極樂無爲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複專。
49.善導大師《法事贊》「直入涅槃」之偈(《善導大師全集》第叁七八頁):
佛使二十五菩薩,一切時來常護念;
畢命直入涅槃城,直心實行佛迎來。
50.善導大師《法事贊》「證得法身」之偈(《善導大師全集》第四二七頁):
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即真;
行來進止常隨佛,證得無爲法性身。
51.善導大師《法事贊》「六識自悟」之偈(《善導大師全集》第四叁五頁):
四種威儀常見佛,行來進止駕神通;
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52.善導大師《往生禮贊》「十地自然」之偈(《善導大師全集》第五二九頁):
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
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53.善導大師《般舟贊》「一入即證」之偈(《善導大師全集》第五四六頁):
四種威儀常見佛,行來進止駕神通;
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54.善導大師《般舟贊》「畢竟逍遙」之偈(《善導大師全集》第五五四頁):
一到彌陀贍養國,畢竟逍遙即涅槃;
涅槃莊嚴處處滿,見色聞香罪障除。
55.善導大師《般舟贊》「念念證悟」之偈(《善導大師全集》第五九一頁):
一入涅槃常住國,徹窮後際更何憂;
念念時中常證悟,十地行願自然成。
56.善導大師《般舟贊》「畢竟不退」之偈(《善導大師全集》第五四九頁):
一念之間入佛會,叁界六道永除名;
叁明六通皆自在,畢竟不退證無爲。
57.善導大師《般舟贊》「安樂無爲」之偈(《善導大師全集》第五七五頁):
忽憶地獄長時苦,不舍須臾忘安樂;
安樂佛國無爲地,畢竟安身實是精。
58.善導大師《般舟贊》「相好同佛」之偈(《善導大師全集》第五六○頁):
佛與聖衆身金色,光光相照心相知;
相好莊嚴無殊異,皆是彌陀願力成。
59.善導大師《般舟贊》「超證常倫」之偈(《善導大師全集》第五七九頁):
極樂衆生見聞益,超證常倫諸地上。
60.善導大師《般舟贊》「一到即受」之偈(《善導大師全集》第五六八頁):
一到即受清虛樂,清虛即是涅槃因。
61.善導大師《般舟贊》「入涅槃門」之偈(《善導大師全集》第四○○頁):
念念回心生淨土,畢命入彼涅槃門。
62.善導大師《般舟贊》「念佛涅槃」之偈(《善導大師全集》第五八四頁):
念佛即是涅槃門。
63.法照大師《五會法事贊》「具通自在」之偈:
凡夫若得到西方,曠劫塵沙罪消亡;
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離無常。
64.法照大師《五會法事贊》「悟道證真」之偈:
衆生隨佛到西方,微塵故業自消亡;
如來願力親加被,聞法悟道證真常。
65.法照大師《五會法事贊》「華臺念佛」之偈:
西方進道勝娑婆,緣無五欲及邪魔;
成佛不勞諸善業, 華臺端坐念彌陀。
66.法照大師《五會法事贊》「自然成覺」之偈:
五濁修行多退轉,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覺,還來苦海作津梁。
67.法照大師《五會法事贊》「還同法身」之偈:
十惡五逆至愚人,永劫沈淪在六塵;
一念稱得彌陀號,至彼還同法性身。
68.藕益大師《彌陀要解》「光壽同佛」之文:
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
69.藕益大師《彌陀要解》「超位登極」之文:
凡夫例登補處,同盡無明,同登妙覺,超盡四十一因位。
70. 藕益大師《靈峰宗論》「橫超十地」之文:
六字洪名真法界,不須方便自橫超。
71.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文鈔》「光壽同佛」之文:
若生西方,則與佛光壽,同一無量無邊矣。
72.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文鈔》「入報同佛」之文:
既得往生,則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聖見,二皆不生。
一得往生,則煩惱惡業,徹底消滅;功德智慧,究竟現前。
莫訝一聲超十地,當知六字括叁乘。
73.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文鈔》「橫超十地」之文:
莫訝一聲超十地,當知六字括叁乘。
74.法然上人「凡夫入報」之文:
我立淨土宗之元意,爲顯示凡夫往生報土也。
我依善導釋義,建立宗門,以明凡夫生報土之義也…
《淨土宗之特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