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宗之特色▪P2

  ..续本文上一页菩萨无异,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29.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皆得往生」之文(《论注要义》第六四页):

  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

  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30.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所念弥陀,即是实相」之文(《论注要义》第六七页):

  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譬如千岁闇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闇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

  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

  31.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皆得清净法身」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三四页):

  安乐净土诸往生者,无不净色,无不净心。

  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以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

  32.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眷属平等」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四四页):

  使我国土,悉于如来净华中生。眷属平等,与夺无路。故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33.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大乘平等」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四六页):

  我国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

  34.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皆从如来生」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五六页):

  愿我成佛,所有天人,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

  「海」者:言佛一切种智,深广无涯,不宿二乘杂善中下死尸,喻之如海。

  是故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不动」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倾动也。

  35.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触光破闇」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八八页):

  彼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触之者,无明黑闇,终必消除。

  36.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毕竟同得寂灭」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七七页):

  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

  与净心菩萨无异,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

  37.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平等一相」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九一页):

  诸天共器,饭有随福之色;足指按地,乃详金砾之旨。

  而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议!

  38.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超越十地」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一○一页):

  《无量寿经》中,阿弥陀如来本愿言:「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案此经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

  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详也。

  譬如有树,名曰好坚。是树地生,百岁乃具。一日长高百丈,日日如此。计百岁之长,岂类修松耶!见松生长,日不过寸。闻彼好坚,何能不疑。

  即同有人闻释迦如来,证罗汉于一听,制无生于终朝;谓是接诱之言,非称实之说。闻此论事,亦当不信。

  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谓之不然,亦其宜也。

  39.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利生自在」之偈(《往生论注要义》第一三二页):

  安乐佛国诸菩萨,夫可宣说随智慧,于己万物亡我所,净若莲华不受尘。

  往来进止若泛舟,利安为务舍适莫,彼己犹空断二想,燃智慧炬照长夜。

  三明六通皆已足,菩萨万行贯心眼,如是功德无边量,是故至心头面礼。

  40.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证果平等」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一三二页):

  安乐声闻菩萨众,人天智慧咸洞达,身相庄严无殊异,但顺他方故列名。

  颜容端正无可比,精微妙躯非人天,虚无之身无极体,是故顶礼平等力。

  41.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悉住定聚」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一三二页):

  敢能得生安乐国,皆悉住于正定聚,邪定不定其国无,诸佛咸赞故顶礼。

  42.道绰大师《安乐集》「报佛报土」之文(《安乐集要义》第一三页):

  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

  43.善导大师《观经疏》「报佛报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一页):

  《大乘同性经》(卷下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44.善导大师《法事赞》「无上涅槃」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四六五页):

  弥陀妙果,号曰无上涅槃。

  45.善导大师《观经疏》「往生证果」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三页):

  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

  46.善导大师《观经疏》「西方寂静」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一四九页):

  西方寂静无为乐,毕竟逍遥离有无;

  大悲熏心游法界,分身利物等无殊。

  47.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超诸佛剎」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二三页):

  观彼弥陀极乐界,广大宽平众宝成;

  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剎最为精。

  48.善导大师《法事赞》「称名入报」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四三七页):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49.善导大师《法事赞》「直入涅槃」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三七八页):

  佛使二十五菩萨,一切时来常护念;

  毕命直入涅槃城,直心实行佛迎来。

  50.善导大师《法事赞》「证得法身」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四二七页):

  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

  行来进止常随佛,证得无为法性身。

  51.善导大师《法事赞》「六识自悟」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四三五页):

  四种威仪常见佛,行来进止驾神通;

  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52.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十地自然」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二九页):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53.善导大师《般舟赞》「一入即证」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四六页):

  四种威仪常见佛,行来进止驾神通;

  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54.善导大师《般舟赞》「毕竟逍遥」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五四页):

  一到弥陀赡养国,毕竟逍遥即涅槃;

  涅槃庄严处处满,见色闻香罪障除。

  55.善导大师《般舟赞》「念念证悟」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九一页):

  一入涅槃常住国,彻穷后际更何忧;

  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行愿自然成。

  56.善导大师《般舟赞》「毕竟不退」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四九页):

  一念之间入佛会,三界六道永除名;

  三明六通皆自在,毕竟不退证无为。

  57.善导大师《般舟赞》「安乐无为」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七五页):

  忽忆地狱长时苦,不舍须臾忘安乐;

  安乐佛国无为地,毕竟安身实是精。

  58.善导大师《般舟赞》「相好同佛」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六○页):

  佛与圣众身金色,光光相照心相知;

  相好庄严无殊异,皆是弥陀愿力成。

  59.善导大师《般舟赞》「超证常伦」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七九页):

  极乐众生见闻益,超证常伦诸地上。

  60.善导大师《般舟赞》「一到即受」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六八页):

  一到即受清虚乐,清虚即是涅槃因。

  61.善导大师《般舟赞》「入涅槃门」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四○○页):

  念念回心生净土,毕命入彼涅槃门。

  62.善导大师《般舟赞》「念佛涅槃」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八四页):

  念佛即是涅槃门。

  63.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具通自在」之偈:

  凡夫若得到西方,旷劫尘沙罪消亡;

  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离无常。

  64.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悟道证真」之偈:

  众生随佛到西方,微尘故业自消亡;

  如来愿力亲加被,闻法悟道证真常。

  65.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华台念佛」之偈:

  西方进道胜娑婆,缘无五欲及邪魔;

  成佛不劳诸善业, 华台端坐念弥陀。

  66.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自然成觉」之偈:

  五浊修行多退转,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觉,还来苦海作津梁。

  67.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还同法身」之偈:

  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

  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68.藕益大师《弥陀要解》「光寿同佛」之文:

  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

  69.藕益大师《弥陀要解》「超位登极」之文:

  凡夫例登补处,同尽无明,同登妙觉,超尽四十一因位。

  70. 藕益大师《灵峰宗论》「横超十地」之文:

  六字洪名真法界,不须方便自横超。

  71.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文钞》「光寿同佛」之文:

  若生西方,则与佛光寿,同一无量无边矣。

  72.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文钞》「入报同佛」之文:

  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

  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

  莫讶一声超十地,当知六字括三乘。

  73.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文钞》「横超十地」之文:

  莫讶一声超十地,当知六字括三乘。

  74.法然上人「凡夫入报」之文:

  我立净土宗之元意,为显示凡夫往生报土也。

  我依善导释义,建立宗门,以明凡夫生报土之义也…

《净土宗之特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