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然上人全集》第四九○页)
一切善恶凡夫,依口称念佛,往生无漏报土,是弥陀化身之善导和尚所解释也。(《法然上人全集》第四七六页)
称此名号者,得万行万善之功德,相应因位之本愿,而蒙迎接;故以本愿不思议之力,须臾之间生于报土,剎那之程开无生之悟,有何可疑耶!(《法然上人全集》 第六○九页)
言「十方众生」者:漏于诸佛教化之常没众生也,怜愍此等众生,诸佛之慈悲与阿弥陀佛之慈悲相同,此约「总愿」;若约「别愿」时,则阿弥陀佛之慈悲胜诸佛之慈悲。其故者:依「常没众生以十声一声之称名功力,往生无漏报土」之愿也,阿弥陀佛名号之胜余佛名号,亦是因位之本愿所建立之名号故超胜也,若不如是,则不成报土之生因,而与诸佛之名号同。(《法然上人全集》 第五四三页)
三、平生业成(三一则)
经文
1.《大经》「即得往生」之文(《大经》第五八页):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2.《观经》「摄取不舍」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四页):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3.《观经》「芬陀利华」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一五页):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4.《小经》「临终佛迎」之文: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5.《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临终佛迎」之文: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
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以此功德,临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见已寻生庆悦,倍增功德。
以是因缘,所生之处,永离胞胎秽欲之形,纯处鲜妙宝莲花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
祖释
6.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平生业成」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六八页):
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
7.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秽土假名人」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二八页):
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
8.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同一念佛」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九○页):
彼安乐国土,莫非是阿弥陀如来正觉净华之所化生。
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法界之内,皆为兄弟也。
眷属无量,焉可思议!
9.善导大师《观经疏》「圣众庄严」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七页):
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
10.善导大师《观经疏》「愿愿唯明专念」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六页):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11.善导大师《往生礼赞》「称念必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三九页):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12.善导大师《观经疏》「念佛皆往」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一页):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
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13.善导大师《观经疏》「念佛易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一页):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
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14.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光号摄化」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四七九页):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
15.善导大师《往生礼赞》「摄取不舍,故名弥陀」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四八二页):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16.善导大师《观经疏》「六字释」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页):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17.善导大师《观经疏》「机法二种深信」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四四页):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18.善导大师《观经疏》「正定业」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五一页):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19.善导大师《观经疏》「正念直来」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五六页):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20.善导大师《观经疏》「立即得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一八一页):
弥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21.善导大师《观经疏》「心行具足、平生业成」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五九页):
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22.善导大师《法事赞》「善恶皆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八三页):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23.善导大师《观念法门》「三辈唯劝专念」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五四页):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
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24.善导大师《往生礼赞》「百即百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四七九、四八○页):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25.善导大师《观经疏》「增上缘」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五页):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
26.善导大师《观念法门》「诸佛舒舌」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六○页):
六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
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27.善导《观经疏》「芬陀利华」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一六页):
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稀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为喻。
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稀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华相传名蔡华是。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今生既蒙此益,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
28.善导大师《般舟赞》「平生业成」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九二页):
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
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
厌则娑婆永隔,欣则极乐常居;
隔则六道因亡,轮回之果自灭;
因果既亡,则形名顿绝也。
29.藕益大师《弥陀要解》「平生业成」之文:
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30.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文钞》「平生业成」之文: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
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31.法然上人「平生业成,临终来迎」之文(《法然上人全集》第四三○页):
明知:非临终正念故有来迎,由来迎故临终正念也。
凡平生之时已成往生行业之人,临终必得圣众来迎;
已得来迎之时,即由佛力住正念也。
四、现生不退(一○则)
经文
1.《大经》「现生不退」之文(《大经》第五八页):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2.《无量寿如来会》「现生不退」之文:
彼国众生,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
3.《小经》「现生不退」之文: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祖释
4.龙树菩萨《易行品》「现生不退」之偈: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易行品要义》第六页)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易行品要义》第一三页)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实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易行品要义》第一四页)
5.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现生不退」之文(《论注要义》第二一页):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
6.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现生不退」之文(《论注要义》第八九页):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7.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断得证」之文(《论注要义》第八一页):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8.善导大师《往生礼赞》「现生不退」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二八页):
真形光明遍法界,蒙光触者心不退。
9.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文钞》「现生不退」之文: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则虽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10.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他力速得」之文(《论注要义》第一二○ ~ 一二二页):
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
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
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
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
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
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净土宗之特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