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之特色▪P3

  ..續本文上一頁。(《法然上人全集》第四九○頁)

  一切善惡凡夫,依口稱念佛,往生無漏報土,是彌陀化身之善導和尚所解釋也。(《法然上人全集》第四七六頁)

  稱此名號者,得萬行萬善之功德,相應因位之本願,而蒙迎接;故以本願不思議之力,須臾之間生于報土,剎那之程開無生之悟,有何可疑耶!(《法然上人全集》 第六○九頁)

  言「十方衆生」者:漏于諸佛教化之常沒衆生也,憐愍此等衆生,諸佛之慈悲與阿彌陀佛之慈悲相同,此約「總願」;若約「別願」時,則阿彌陀佛之慈悲勝諸佛之慈悲。其故者:依「常沒衆生以十聲一聲之稱名功力,往生無漏報土」之願也,阿彌陀佛名號之勝余佛名號,亦是因位之本願所建立之名號故超勝也,若不如是,則不成報土之生因,而與諸佛之名號同。(《法然上人全集》 第五四叁頁)

  叁、平生業成(叁一則)

  經文

  1.《大經》「即得往生」之文(《大經》第五八頁):

  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2.《觀經》「攝取不舍」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二○四頁):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3.《觀經》「芬陀利華」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叁一五頁):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勝友。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4.《小經》「臨終佛迎」之文: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5.《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臨終佛迎」之文: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西方安樂世界,今現有佛,號阿彌陀。

  若有四衆,能正受持彼佛名號,以此功德,臨欲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衆往此人所,令其得見;見已尋生慶悅,倍增功德。

  以是因緣,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純處鮮妙寶蓮花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

  祖釋

  6.昙鸾大師《往生論注》「平生業成」之文(《往生論注要義》第六八頁):

  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

  7.昙鸾大師《往生論注》「穢土假名人」之文(《往生論注要義》第二八頁):

  穢土假名人,淨土假名人,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

  8.昙鸾大師《往生論注》「同一念佛」之文(《往生論注要義》第九○頁):

  彼安樂國土,莫非是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

  同一念佛,無別道故;遠通夫法界之內,皆爲兄弟也。

  眷屬無量,焉可思議!

  9.善導大師《觀經疏》「聖衆莊嚴」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二七頁):

  聖衆莊嚴:即現在彼衆,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

  10.善導大師《觀經疏》「願願唯明專念」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二○六頁):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11.善導大師《往生禮贊》「稱念必生」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五叁九頁):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衆生稱念,必得往生。

  12.善導大師《觀經疏》「念佛皆往」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叁一頁):

  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

  乘佛願力,莫不皆往。

  13.善導大師《觀經疏》「念佛易生」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五一頁):

  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

  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14.善導大師《往生禮贊》「光號攝化」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四七九頁):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

  15.善導大師《往生禮贊》「攝取不舍,故名彌陀」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四八二頁):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衆生,攝取不舍,故名阿彌陀。

  16.善導大師《觀經疏》「六字釋」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五○頁):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17.善導大師《觀經疏》「機法二種深信」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二四四頁):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18.善導大師《觀經疏》「正定業」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二五一頁):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19.善導大師《觀經疏》「正念直來」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二五六頁):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衆不畏墮于水火之難。

  20.善導大師《觀經疏》「立即得生」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一八一頁):

  彌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也。

  21.善導大師《觀經疏》「心行具足、平生業成」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二五九頁):

  叁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

  22.善導大師《法事贊》「善惡皆生」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叁八叁頁):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23.善導大師《觀念法門》「叁輩唯勸專念」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叁五四頁):

  佛說一切衆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

  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24.善導大師《往生禮贊》「百即百生」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四七九、四八○頁):

  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叁五。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25.善導大師《觀經疏》「增上緣」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二○五頁):

  衆生稱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

  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

  26.善導大師《觀念法門》「諸佛舒舌」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叁六○頁):

  六方等佛舒舌,定爲凡夫作證,罪滅得生。

  若不依此證得生者,六方諸佛舒舌,一出口以後,終不還入口,自然壞爛。

  27.善導《觀經疏》「芬陀利華」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叁一六頁):

  若能相續念佛者,此人甚爲稀有,更無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爲喻。

  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華,亦名稀有華,亦名人中上上華,亦名人中妙好華;此華相傳名蔡華是。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

  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

  今生既蒙此益,舍命即入諸佛之家,即淨土是也。

  28.善導大師《般舟贊》「平生業成」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五九二頁):

  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

  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欣;

  厭則娑婆永隔,欣則極樂常居;

  隔則六道因亡,輪回之果自滅;

  因果既亡,則形名頓絕也。

  29.藕益大師《彌陀要解》「平生業成」之文:

  只今信願持名,蓮萼光榮,金臺影現,便非娑婆界內人矣!

  30.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文鈔》「平生業成」之文: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

  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

  31.法然上人「平生業成,臨終來迎」之文(《法然上人全集》第四叁○頁):

  明知:非臨終正念故有來迎,由來迎故臨終正念也。

   凡平生之時已成往生行業之人,臨終必得聖衆來迎;

   已得來迎之時,即由佛力住正念也。

  四、現生不退(一○則)

  經文

  1.《大經》「現生不退」之文(《大經》第五八頁):

  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2.《無量壽如來會》「現生不退」之文:

  彼國衆生,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

  3.《小經》「現生不退」之文:

  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祖釋

  4.龍樹菩薩《易行品》「現生不退」之偈: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若菩薩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易行品要義》第六頁)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易行品要義》第一叁頁)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實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易行品要義》第一四頁)

  5.昙鸾大師《往生論注》「現生不退」之文(《論注要義》第二一頁):

  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

  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

  6.昙鸾大師《往生論注》「現生不退」之文(《論注要義》第八九頁):

  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7.昙鸾大師《往生論注》「不斷得證」之文(《論注要義》第八一頁):

  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叁界系業,畢竟不牽。

  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8.善導大師《往生禮贊》「現生不退」之偈(《善導大師全集》第五二八頁):

  真形光明遍法界,蒙光觸者心不退。

  9.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文鈔》「現生不退」之文: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則雖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墮地,貴壓群臣。

  10.昙鸾大師《往生論注》「他力速得」之文(《論注要義》第一二○ ~ 一二二頁):

  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核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爲增上緣。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今的取「叁願」,用證義意:

  願言:「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叁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一證也。

  願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無諸回複之難,所以得速。二證也。

  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所以得速。叁證也。

  以斯而推,「他力」爲增上緣,得不然乎。

  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淨土宗之特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