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龍樹的奇異文章風格總是令人感到有趣味、大膽、使人無法回答,有時也仿佛驕傲”。又說:“龍樹菩薩的哲學、瓣證法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哲學、辯證法正相吻合,有更重大親切的類似”。
龍樹菩薩有二部邏輯專著,一是《回诤論》,另一是《方便心論》。
(01)、《回诤論》
漢譯于公元541年,爲毗目智仙等所譯。是龍樹菩薩爲批評尼也耶派的足目所立的量論而造。所謂量,即知識的本質或證據。西藏譯爲《壓服量論論》。本論結構是十六範疇(爲批評足目之十六範疇而作),宗因喻等。
(02)、《方便心論》
此論爲後魏(公元472年)西域叁藏吉迦夜與中國沙門昙曜所譯。此書兼有論理學與雄辯法的性質。
全書共有四品:
第一品,明造論品:列出八種深妙論法,即宗因喻等八。
第二品,明負處品:即敗北的種種條件,墮負處即失敗。
第叁品,辯正論品:即辯論中的兩個相反命題,如常、無常,有與無,善與惡等。
第四品,相應品:與辯論相應的有關問題。
3、彌勒菩薩
因明一詞,最早見于佛教的論典《瑜伽師地論》。
因明由佛教的祖師大德改造“尼也耶”後,比“尼也耶”派的學術更精密周祥,學術性高于尼也耶,殊勝于尼也耶。
彌勒菩薩有五部大論:《瑜伽師地論》、《辯中邊論頌》、《大乘莊嚴經論》、《分別瑜伽論》、《金剛般若論》。
《瑜伽師地論》卷十五雲:“雲何因明處?謂于觀察義中,諸所有事。此複雲何?嗢柁南曰:論體論處所,論據論莊嚴,論負論出離,論多所作法。”
此即著名的彌勒菩薩七因明:
(01)、論體性;指辯論的題目。
(02)、論處所:指辯論的地點。
(03)、論所依(論據):指辯論的方法。
(04)、論莊嚴:辯論者應具備的條件。
(05)、論墮負:被擊敗的論點。
(06)、論出離:參加辯論會。
(07)、論多所作法:辯論者的信心。
4、無著菩薩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十六中《抉擇分》也是七因明:
(01)、論體性:
(02)、論處所:
(03)、論所依:001、五分作法,002、五分實例,003、叁量。
(04)、論莊嚴:
(05)、論墮負:
(06)、論出離:
(07)、論多所作法:
5、世親菩薩
有“第二佛陀”之稱譽。
《如實論》——本論俱雲:《如實論反質難品》,又分爲叁品:
(01)、無道理難品第一
(02)、道理難品第二
(03)、墮負處品第叁
除此以外,世親菩薩還有《論軌》、《論心》、《論式》叁部因明專著,有藏譯本而無漢譯本。
以上爲古因明家,以下爲新因明家。新古因明,是以陳那大師爲分水嶺。印度因明,大成于陳那大師,大盛于法稱論師。
6、陳那大師(約380~460)
(1)、身平:(不祥)
陳那大師,誕生于佛滅後一千年左右,南印度案達羅國(又雲南印度香至國)人。出家後先爲小乘佛教犢子部信徒,後改學大乘,師事世親菩薩,爲世親菩薩晚年的弟子,常在那爛陀寺講《俱舍論》和唯識、因明學說。
陳那,是梵語,漢譯域龍,又稱大域龍,意思是:因彼有德雄,辯捷如龍,在五印度無敢于抗者,故而如此相稱。陳那大師在世時,到處擊敗外道的辯難,因此得到“辯論之尊”、“辯論牛王”之稱號(牛,在印度是神聖的動物,好比中國的龍、獅)。又名童授,此是他年輕時,受文殊菩薩指勸,志在恢複因明,故得此名。
窺基大師《因明大疏》:“有陳那菩薩是稱命世,賢劫千佛之一佛也。匿跡岩薮,樓慮等持……于是覃思研精,作因明正理門論”。
此段指出陳那菩薩造作因明論前,已能深入禅定,並且“觀述作之勵害”,這表明他是以定慧爲基礎來製作因明(不似現代人,挖空心思抄幾本書,出售、推銷自己)。
陳那大師是因明大成者,因明改革家,新因明創始人,中世紀印度邏輯之父。
(2)、著作思想
陳那大師著作據說有四十余種,但流傳下來的只有八種。
《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中宋立道所著《因明入正理論》雲:“陳那他一生之中著述甚多,據西藏史料說,連同小品論文,共有一百零八部,但義淨所舉僅爲八部”。
唐朝義淨大師(公元635——713)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叁記述著:“陳那之八論,一、觀叁世論,二、觀總相論,叁、觀境論,四、因門論,五、似因門論,六、理門論,七、取事施設論,八、集量論”。
這是義淨大師在印度時的親聞記錄,此中《理門論》爲《因明正理門論》的簡稱,有玄奘大師的漢譯本,義淨則在篇首補譯一段釋論緣起。義淨于景雲二年(公元711年)譯《集量論》爲漢文,惜不久即亡失。《觀境論》即《觀所緣緣論》,漢譯本也翻成《無相思塵論》。另外師亦善于文學,曾作雜贊、戲曲。以上爲漢地傳譯的情形,藏地所傳譯的陳那大師論著
及相關注釋如下:
A1《集量論頌》,陳那大師造,師子幢譯。
A2《集量論》,陳那大師造,師子幢譯。
A3《集量論廣大無垢廣釋》,勝根慧造,慧堅譯。
B1《觀所緣緣論頌》,陳那大師造,戒幢譯。
B2《觀所緣緣論》,陳那大師造,戒幢譯。
B3《觀所緣緣論廣釋》,律天論師造,吉祥積譯。
C《觀叁世論》,陳那大師造,戒幢譯。
D《因輪抉擇論頌》,陳那大師造,Dharmaloka譯。
陳那大師因明著述,可分兩個時期:前期以論法爲中心,《正理門論》爲代表;後期以認識論爲中心,《集量論》爲代表。
陳那大師在因明史上的貢獻是劃時代的,他的功績在于創立了新因明系統,歸納總結爲幾點:
(01)、改五支論式爲叁支
古因明五支 新因明叁支
宗:聲是無常; 宗:聲是無常;
因:所作性故; 因:所作性故;
喻:譬如瓶等; 喻:凡是所作,皆是無常,譬如瓶等。
合:瓶是所作,瓶是無常;
聲是所作,聲是無常;
結:故聲是無常。
合支只是在前叁支基礎上的具體應用,可迸入喻支。結支是宗支的重複,可以省略。改叁支後,提高了喻支的功能,使本來屬于例證性質的喻支變成了演繹與歸納相結合的前提。
(02)、改九句因爲因叁相:創製“九句因”以判定因的正確與錯誤,進一步充實了“因叁相”的羅輯內容;(後當祥講)
(03)、發展了過失的理論:在前人的基礎上,他訂似宗爲五過,似因有十四過,似喻六過。(後當祥講)
(04)、對量的修正:古因明有六種量,新因明只立二種量:現量、比量。主張只有現量與比量兩種認識,舍棄了聖教量、譬喻量、聲量等認識途徑;(後當祥講)
(05)、把喻支分爲喻體與喻依:區分喻體與喻依,使同喻體與異喻體之間形成換質換位的關系;(後當祥講)
(06)、認爲現量必須是純粹的知覺,不帶任何“名相”概念的分別作用;
(07)、提出“遮诠”說,強調概念通過否定事物矛盾性質以肯定事物自身的性質。
這些改革,將正理派與佛教古因明的類比推理改造成爲演繹推理,是印度邏輯史上的一大飛躍和轉折。
後來,曆遊南印度降伏外道諸論師,複興已荒廢之道場,常行十二頭陀行,示寂于烏荼國森林中之洞窟。
7、商羯羅主大師(大約爲六世紀時人)
本論作者,婆羅門種性,陳那大師早年的弟子,南印度人,博學宏識。
商羯羅主,音譯商羯羅塞縛彌。意譯骨鎖主。又稱商羯羅主菩薩。系印度之因明學者,陳那之門人。爲六世紀人,繼世親、陳那等後出。其學以因明爲宗,釋其師陳那菩薩之因明正理門論,而著因明入正理論一卷,以破外道邪說,複興因明之學。又商羯羅乃大自在天之別名,印度人奉事大自在天(即第四禅,又名摩醯首羅),說大自在天苦行時,饑餓羸瘦,骨節相連,形狀如鎖,故立此像,名骨鎖天。大師父母少無子息,求乞于天像而生育,因取名天主。
8、法稱論師(600?~680 ?)
南印度睹梨摩羅耶國人(約公元600——681),其父是婆羅門的外道遍行者。法稱自幻才思敏捷,精研吠陀及外道的教理,後來看到佛經,覺得外道論典很不合理,于是改信佛教,爲在家信衆,發心向世親的及門弟子中求受教益,親訪當時著名佛教學術中心那爛陀寺。其時世親高弟護法年事雖高,但還健在,法稱遂就護法發願皈依。至中印度那爛陀寺從護法出家,修習唯識學,是陳那大師的再傳弟子。未久,又師事陳那另一弟子自在軍,學《集量論》,成績優異,不僅加以注釋,並進而發展陳那的因明學說。其要點爲︰
(01)現量必須爲“親證”,並強調現量“無錯亂”,是真實、純粹的感覺,不是錯覺。
(02)現量的認識對象自相,“爲勝義有”,是真實的存在,具有“起識”的功能。
(03)改革因明學上的叁支作法,主張合因、喻爲一體,顛倒其順序,將喻體提前。
(04)將“因”區分爲自性因、果因、不可得因叁類。
(05)廢除“因過”中“不共不定”的規定。
從自在軍聽受《集量論》時,聽第一遍,其理解就和自在軍相等;聽第二遍,就與陳那相等;聽第叁遍,就發覺自在軍對《集量論》的意趣有未通達處。阿舍黎自在軍甚爲高興,勸其爲《集量論》作釋,因而有《釋量論》的因明要典出現。法稱給《集量論》做的注是帶有批評性質的,對原書有肯定,有補充,也有訂正。
法稱並修持密宗本尊,其後,又就金剛阿阇梨受灌頂,其金剛阿阇黎是登耆,並有密典著作傳下。並遊曆諸方,弘法宣化。由于法稱精通因明及外道的思想,因而
…
《因明入正理論教案(釋智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