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龙树的奇异文章风格总是令人感到有趣味、大胆、使人无法回答,有时也仿佛骄傲”。又说:“龙树菩萨的哲学、瓣证法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辩证法正相吻合,有更重大亲切的类似”。
龙树菩萨有二部逻辑专著,一是《回诤论》,另一是《方便心论》。
(01)、《回诤论》
汉译于公元541年,为毗目智仙等所译。是龙树菩萨为批评尼也耶派的足目所立的量论而造。所谓量,即知识的本质或证据。西藏译为《压服量论论》。本论结构是十六范畴(为批评足目之十六范畴而作),宗因喻等。
(02)、《方便心论》
此论为后魏(公元472年)西域三藏吉迦夜与中国沙门昙曜所译。此书兼有论理学与雄辩法的性质。
全书共有四品:
第一品,明造论品:列出八种深妙论法,即宗因喻等八。
第二品,明负处品:即败北的种种条件,堕负处即失败。
第三品,辩正论品:即辩论中的两个相反命题,如常、无常,有与无,善与恶等。
第四品,相应品:与辩论相应的有关问题。
3、弥勒菩萨
因明一词,最早见于佛教的论典《瑜伽师地论》。
因明由佛教的祖师大德改造“尼也耶”后,比“尼也耶”派的学术更精密周祥,学术性高于尼也耶,殊胜于尼也耶。
弥勒菩萨有五部大论:《瑜伽师地论》、《辩中边论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金刚般若论》。
《瑜伽师地论》卷十五云:“云何因明处?谓于观察义中,诸所有事。此复云何?嗢柁南曰:论体论处所,论据论庄严,论负论出离,论多所作法。”
此即著名的弥勒菩萨七因明:
(01)、论体性;指辩论的题目。
(02)、论处所:指辩论的地点。
(03)、论所依(论据):指辩论的方法。
(04)、论庄严:辩论者应具备的条件。
(05)、论堕负:被击败的论点。
(06)、论出离:参加辩论会。
(07)、论多所作法:辩论者的信心。
4、无著菩萨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十六中《抉择分》也是七因明:
(01)、论体性:
(02)、论处所:
(03)、论所依:001、五分作法,002、五分实例,003、三量。
(04)、论庄严:
(05)、论堕负:
(06)、论出离:
(07)、论多所作法:
5、世亲菩萨
有“第二佛陀”之称誉。
《如实论》——本论俱云:《如实论反质难品》,又分为三品:
(01)、无道理难品第一
(02)、道理难品第二
(03)、堕负处品第三
除此以外,世亲菩萨还有《论轨》、《论心》、《论式》三部因明专著,有藏译本而无汉译本。
以上为古因明家,以下为新因明家。新古因明,是以陈那大师为分水岭。印度因明,大成于陈那大师,大盛于法称论师。
6、陈那大师(约380~460)
(1)、身平:(不祥)
陈那大师,诞生于佛灭后一千年左右,南印度案达罗国(又云南印度香至国)人。出家后先为小乘佛教犊子部信徒,后改学大乘,师事世亲菩萨,为世亲菩萨晚年的弟子,常在那烂陀寺讲《俱舍论》和唯识、因明学说。
陈那,是梵语,汉译域龙,又称大域龙,意思是:因彼有德雄,辩捷如龙,在五印度无敢于抗者,故而如此相称。陈那大师在世时,到处击败外道的辩难,因此得到“辩论之尊”、“辩论牛王”之称号(牛,在印度是神圣的动物,好比中国的龙、狮)。又名童授,此是他年轻时,受文殊菩萨指劝,志在恢复因明,故得此名。
窥基大师《因明大疏》:“有陈那菩萨是称命世,贤劫千佛之一佛也。匿跡岩薮,楼虑等持……于是覃思研精,作因明正理门论”。
此段指出陈那菩萨造作因明论前,已能深入禅定,并且“观述作之励害”,这表明他是以定慧为基础来制作因明(不似现代人,挖空心思抄几本书,出售、推销自己)。
陈那大师是因明大成者,因明改革家,新因明创始人,中世纪印度逻辑之父。
(2)、著作思想
陈那大师著作据说有四十余种,但流传下来的只有八种。
《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中宋立道所著《因明入正理论》云:“陈那他一生之中著述甚多,据西藏史料说,连同小品论文,共有一百零八部,但义净所举仅为八部”。
唐朝义净大师(公元635——713)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记述著:“陈那之八论,一、观三世论,二、观总相论,三、观境论,四、因门论,五、似因门论,六、理门论,七、取事施设论,八、集量论”。
这是义净大师在印度时的亲闻记录,此中《理门论》为《因明正理门论》的简称,有玄奘大师的汉译本,义净则在篇首补译一段释论缘起。义净于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译《集量论》为汉文,惜不久即亡失。《观境论》即《观所缘缘论》,汉译本也翻成《无相思尘论》。另外师亦善于文学,曾作杂赞、戏曲。以上为汉地传译的情形,藏地所传译的陈那大师论著
及相关注释如下:
A1《集量论颂》,陈那大师造,师子幢译。
A2《集量论》,陈那大师造,师子幢译。
A3《集量论广大无垢广释》,胜根慧造,慧坚译。
B1《观所缘缘论颂》,陈那大师造,戒幢译。
B2《观所缘缘论》,陈那大师造,戒幢译。
B3《观所缘缘论广释》,律天论师造,吉祥积译。
C《观三世论》,陈那大师造,戒幢译。
D《因轮抉择论颂》,陈那大师造,Dharmaloka译。
陈那大师因明著述,可分两个时期:前期以论法为中心,《正理门论》为代表;后期以认识论为中心,《集量论》为代表。
陈那大师在因明史上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的功绩在于创立了新因明系统,归纳总结为几点:
(01)、改五支论式为三支
古因明五支 新因明三支
宗:声是无常; 宗:声是无常;
因:所作性故; 因:所作性故;
喻:譬如瓶等; 喻:凡是所作,皆是无常,譬如瓶等。
合:瓶是所作,瓶是无常;
声是所作,声是无常;
结:故声是无常。
合支只是在前三支基础上的具体应用,可迸入喻支。结支是宗支的重复,可以省略。改三支后,提高了喻支的功能,使本来属于例证性质的喻支变成了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前提。
(02)、改九句因为因三相:创制“九句因”以判定因的正确与错误,进一步充实了“因三相”的罗辑内容;(后当祥讲)
(03)、发展了过失的理论:在前人的基础上,他订似宗为五过,似因有十四过,似喻六过。(后当祥讲)
(04)、对量的修正:古因明有六种量,新因明只立二种量:现量、比量。主张只有现量与比量两种认识,舍弃了圣教量、譬喻量、声量等认识途径;(后当祥讲)
(05)、把喻支分为喻体与喻依:区分喻体与喻依,使同喻体与异喻体之间形成换质换位的关系;(后当祥讲)
(06)、认为现量必须是纯粹的知觉,不带任何“名相”概念的分别作用;
(07)、提出“遮诠”说,强调概念通过否定事物矛盾性质以肯定事物自身的性质。
这些改革,将正理派与佛教古因明的类比推理改造成为演绎推理,是印度逻辑史上的一大飞跃和转折。
后来,历游南印度降伏外道诸论师,复兴已荒废之道场,常行十二头陀行,示寂于乌荼国森林中之洞窟。
7、商羯罗主大师(大约为六世纪时人)
本论作者,婆罗门种性,陈那大师早年的弟子,南印度人,博学宏识。
商羯罗主,音译商羯罗塞缚弥。意译骨锁主。又称商羯罗主菩萨。系印度之因明学者,陈那之门人。为六世纪人,继世亲、陈那等后出。其学以因明为宗,释其师陈那菩萨之因明正理门论,而着因明入正理论一卷,以破外道邪说,复兴因明之学。又商羯罗乃大自在天之别名,印度人奉事大自在天(即第四禅,又名摩醯首罗),说大自在天苦行时,饥饿羸瘦,骨节相连,形状如锁,故立此像,名骨锁天。大师父母少无子息,求乞于天像而生育,因取名天主。
8、法称论师(600?~680 ?)
南印度睹梨摩罗耶国人(约公元600——681),其父是婆罗门的外道遍行者。法称自幻才思敏捷,精研吠陀及外道的教理,后来看到佛经,觉得外道论典很不合理,于是改信佛教,为在家信众,发心向世亲的及门弟子中求受教益,亲访当时著名佛教学术中心那烂陀寺。其时世亲高弟护法年事虽高,但还健在,法称遂就护法发愿皈依。至中印度那烂陀寺从护法出家,修习唯识学,是陈那大师的再传弟子。未久,又师事陈那另一弟子自在军,学《集量论》,成绩优异,不仅加以注释,并进而发展陈那的因明学说。其要点为︰
(01)现量必须为“亲证”,并强调现量“无错乱”,是真实、纯粹的感觉,不是错觉。
(02)现量的认识对象自相,“为胜义有”,是真实的存在,具有“起识”的功能。
(03)改革因明学上的三支作法,主张合因、喻为一体,颠倒其顺序,将喻体提前。
(04)将“因”区分为自性因、果因、不可得因三类。
(05)废除“因过”中“不共不定”的规定。
从自在军听受《集量论》时,听第一遍,其理解就和自在军相等;听第二遍,就与陈那相等;听第三遍,就发觉自在军对《集量论》的意趣有未通达处。阿舍黎自在军甚为高兴,劝其为《集量论》作释,因而有《释量论》的因明要典出现。法称给《集量论》做的注是带有批评性质的,对原书有肯定,有补充,也有订正。
法称并修持密宗本尊,其后,又就金刚阿阇梨受灌顶,其金刚阿阇黎是登耆,并有密典著作传下。并游历诸方,弘法宣化。由于法称精通因明及外道的思想,因而
…
《因明入正理论教案(释智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