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入正理论教案(释智德)▪P3

  ..续本文上一页  (01)、使外道“辩论之尊”的童嬉及五百婆罗门接受佛法;

  (02)、使摩揭陀国富楼那及末突罗之富楼那跋陀那二人归信佛教并建寺庙五十多处;

  (03)、使边地的外道信佛;

  (04)、折伏迦湿弥罗的三大婆罗门,使之归依三宝,并学习因明;

  (05)在南印度使国王及大臣归入佛门,建立道场。

  由于法称的教化,且至正法未及之地建立道场,度化比丘,是以弟子满天下。据说归依佛教者将近十万人,而随侍在他身边的弟子,不超过五人。晚年入羯陵伽国,建立伽蓝,入寂于该地。

  其著作的七部因明论典,成为印度后期因明的主流,是研究因明必读之书。即

  (01)、《释量论》,(02)、《决定量论》,(03)、《正理一滴论》,(04)、《因轮一滴论》,(05)、《观相属论》、(06)、《论议正理论》,(07)、《成他相续论》。

  此《释量论》,号称法称逻辑体系之“身”,其余六部是其从属,称为“六足”。特别是《正理一滴》,被译成多国文字,使法称在国际逻辑界享有盛名。如“费利拔忽萨那”在其《印度逻辑史》中写到:“他是一位伟大的教师和辩证法学家,他的声誉充满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同时,他像一个狮子,压倒如象王般的辩论者。法称个人的性格,据说是非常高傲而自负的,对于流俗庸众以及假充博雅的人物,”。据多罗那他的记载,法称完成了他的大著后,曾拿给当时的学者们看,可是没有得到丝毫的赏识与善意。他的论敌们据说还把他的书页拴在一只狗的尾巴上,让狗在街上乱跑,书页也纷纷散落。可是法称却这么说︰“正如这只狗四处飞跑一样,我的著作也将在全世界散播开来。”

  法称在他的大著中写道︰“人类多半断断于陈言猥谈,而不肯探抉精微。对于深邃的词旨,不但不肯有所用心,甚至还要满怀憎恨,以嫉妒的恶恚相加。所以我也无心为这般人的利益而有所述作。但是在(我的)这本书中,我的心却感到了满足;因为我生平所好就是对一切嘉言美词作深长的思索,通过这本书,我的素怀得以畅遂了。”

  在本书最后第二颂里,法称又说︰“我的书在这世界上将找不到一个不感困难就能把握其中深义的人。看起来,它只会被我自身所吸收,在我自身中消失,有如河川入海那样(被吸收进去而消失了)。纵使有一些天赋智力并不寻常的人,也不能探测它的深度!纵使有一些勇气非凡敢于思维的人,也不能窥见它的最高真理。”

  法称论师对因明的贡献是伟大的。他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陈那大师的因明系统。有的观点受到后人的批评,有的观点受到后人的崇拜。法称因明系统传入西藏,从古至今都兴旺发达。

  以上印度,以下中国。]

  9、玄奘大师(600~664)

  “道贯五明,声映千古”(窥基语),他在因明学(论辩逻辑)方面的成就代表了印度当时的最高水平

  他,十一岁出家,曾随名德多人学习大小乘经论。公元631年(唐贞观五年)到达个中天竺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他从戒贤论师受学七年,不仅学习了大小乘各宗派的学说,还掌握了因明等工具知识是因明集大成者,对因明有极深的造诣。早在西行的途中,玄奘大师就注意对因明的学习。公元628年(贞观二年)冬玄奘大师途经迦湿弥罗国时,曾向僧称学习过一点因明,这是他学习因明的开端。次年,大师至那仆底国又向毗腻多钵腊婆请教过陈那大师的《正理门论》。他受业于戒贤以后,更是系统而深入地研习因明。从师承关系看,戒贤是护法的滴传,而护法是陈那的高弟,陈那既是新因明的开创者,故玄奘大师所习之因明无疑系陈那真传。

  然而玄奘大师是个好学不倦,精益求精之人。公元637年(贞观十一年),他又在南憍萨罗国向婆罗门智贤请教过《集量论》,为时月余。公元639年(贞观十三年),他又到那烂陀寺西面的底罗释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洛疑因明等。公元639年至640年,他更于那烂陀寺附近的杖林山从胜军研习唯识论和因明论等,为时达两年之久,这是除那烂陀寺以外为时最久的一次。胜军是难陀和安慧的门人,他也是善于运用因明的学者。

  玄奘大师在因明学上经过戒贤论师和胜军居士的悉心传授,再加上他多方请教,广收博取,其造诣自然非同一般。《大疏》卷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玄奘大师的老师胜军居士经过四十多年的深思熟虑立了一则比量,以成立(证明)大乘是佛说:

  宗:诸大乘经皆是佛说;

  因:两俱极成非诸佛语所不摄故;

  喻:如《增一阿笈摩》等。

  据说此量“时久流行,无敢征诘”者,后来玄奘大师发现这个比量采用共比量的简别语“两俱极成”有强加于人的弊病,便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即将表示共比量的“两俱极成”改为表示自比量的“自许极成”,从而使之避免多种过失。这足以说明玄奘大师已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由于玄奘大师博学多才和能言善辩,统一北印度的戒日王对观十分爱慕,故特礼请玄奘大师在其首都曲女城的无遮大会上与来自五印度的沙门、婆罗门教等诸外道数万人进行辩论,以玄奘大师所著《会中论》、《制恶见论》昭示会众,玄奘大师并立“真唯识量”云:

  宗: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

  因: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

  喻:犹如眼识。

  大会开了十八天,据说当时竟没有一个人敢出来驳难,玄奘大师从此名声大振,受到大小乘各派的一致推崇。被小乘誉为“解脱天”,被大乘尊为“大乘天”。“真唯识量”被大乘教人奉为“千圣同遵”的“万世立量之正轨”,作为因明学上的典范例子流传了下来。

  公元647年(贞观21年)玄奘大师译出了商羯罗主论师的《因明入正理论》。又于公元649年译出了陈那菩萨的《因明正理门论》。这两部因明专著的译出,印度的新因明就这样随着唯识宗而系统地传入了中国。

  10、窥基大师(632~682)

  唐代唯识宗的肇建者。玄奘的上首弟子。由于他曾任长安大慈恩寺住持,因此乃有“慈恩大师”的称号。他所弘扬的唯识宗也被称为慈恩宗。

  窥基(近人有主张“窥”字是后人加上的,谓其法号只是“基”之一字而已),俗姓尉迟,是唐初开国公尉迟宗的儿子。京兆长安人。自幼容貌魁伟,气概豪迈。十七岁时,玄奘要度他出家。由于他性情粗悍,所以强拒劝请。相传经过玄奘再三的激勉之后,他曾提出三项答应出家的条件,即“不断情欲、不断荤血、过中可食”。玄奘应用“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的教育原理,先行答应,后来终于造就出一位佛教思想史上的大师。

  关于他这种出家不守戒律,因而被讥为“三车法师”(外出时有女眷、荤食相随,共有三车)的传说,近人吕澄在其〈慈恩宗〉一文中,以为这是他在晚年讲《法华经》时,对于经中譬喻“三车”所作的解释与天台宗所说有异,因而被论敌歪曲诬蔑而有的讥评,并非事实。

  窥基出家后,师事玄奘,学习梵语及唯识诸论。二十五岁时参与玄奘的译场。在译场时,最值得一提的事是《成唯识论》的翻译。当时玄奘原与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四人,拟将印度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颂》的十部注释分别译出,由于窥基的独排众议,玄奘乃不译各注,而以护法注为主,其他九师为辅。并且单独与窥基一人糅译出《成唯识论》一书。这部书是我国唯识宗的标帜与思想核心。唯识宗之以护法思想为主的路线,正是窥基所决定的。而对于南北朝时真谛所传旧唯识的大力批判,也是窥基一生思想的重点之一。

  除了《成唯识论》之外,玄奘的某些绝学,如五性宗法、因明要义等,也都只传授给窥基一人而已。可见窥基是玄奘心目中的衣钵传人。而窥基也能不负所望,辛勤地著述与弘法。他著作甚多,曾有“百本疏主”的佳誉。其中,《唯识述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大乘法苑义林章》、《瑜伽略纂》等书,都是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作品。

  窥基随侍玄奘参加译场,前后九年,据《开元释教录》记载,玄奘译籍中标明窥基笔受的,有《成唯识论》十卷、《辩中边论颂》一卷、《辩中边论》三卷、《唯识二十论》一卷、《异部宗轮论》一卷、《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卷。

  玄奘在译经期间,每“黄昏二时讲新经论”,“译僚僧伍竞造文疏,笔记玄章并行于世”;玄奘在印度所学的微言大义,就通过这种方式流传。窥基随侍受业,多闻第一,他又是当时造疏最多的一人,称为“百部疏主”。他的注疏,很多是在玄奘亲自指导之下写成的,如《成唯识论述记》自序说︰“凡斯纂叙,备受指麾。”《唯识二十论述记》自序说︰“我师不以庸愚,命旌厥趣,随翻受旨,编为述记。”他在撰述中遇有疑难,随时向玄奘请示,惜《二十论》疏尚未完成,玄奘就去世了。一部分著作是在玄奘去世后才着手写的,如《杂集述记》〈归敬颂〉说︰“微言咸绝杳无依,随昔所闻今述记。”这些述记,大体上包罗了玄奘学说的主要内容。

  窥基的著作,共四十三种,计现存三十一种。其所注疏的经典,除《金刚般若》、《法华》、《弥陀》、《弥勒》、《胜鬘》等经外,其余所释诸经论本文,都用玄奘译本。

  窥基的著作,善于提纲挈领,建立体系,如《法苑义林章》七卷,把瑜伽一本十支和各宗不同的法义都归纳起来,抉择贯通,细至一字之微,也有专章分析,如〈法华为为章〉把《法华经》中所有“为”字归纳起来,得出平声“为”有九训,去声“为”有三训,表现出他所提出的“示纪纲之旨,陈幽隐之宗”的特征。他不但通达声明,并且精熟因明,“大善三支,纵横立破”,他的著述内也常常表现运用因明以立说的倾向。要了解玄奘的学说,现在所可依据的,最主要的就是窥基这些著作。

  【因明入正理论疏】

  凡三卷。又作《因明大疏》。唐代窥基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窥基大师到玄奘大师去世,干封元年(66…

《因明入正理论教案(释智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