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6)后,他才开始作《因明入正理论》的注疏,迄于晚年还未写定,在解释喻过“能立不成”处便中止了,以下各段,还是他的门人慧沼继续完成的。唐代疏解因明入正理论者颇多,所知凡十一家:(一)净眼,(二)神泰,(三)文备,(四)靖迈,(五)灵雟,(六)胜庄,(七)壁公,(八)文轨,(九)顺景,(十)玄范,(十一)窥基。以上十一家之疏,同称“因明入正理论疏”。窥基亲承玄奘之学,故本书除注解因明入正理论一书外,并叙述有关因明之一般事项。内容共分叙所因、释题目、彰妨难、释本文四门。自唐以来本书盛行于中国、日本,为研究因明之指南。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商羯罗主造,是玄奘从事译经的第三年,即贞观二十一年(647)中所译。因明这一种学问在当时是极觉新鲜的,所以奘门竞行学习。过了一年,玄奘又译出《因明正理门论》(一卷,陈那造),充实了研究的资料,于是其时著名的神泰、靖迈、明觉三家的《入正理论疏》便在永徽初年间(650~652)撰成了,接着又有文轨、玄应、文备、璧公诸师的注解。这些注书各记所闻,并参照《理门论》加以发挥,一时颇为流行。窥基的《论疏》就是在这些著述基础上,抉择取舍而写成的。
本疏内容极其丰富,几乎涉及因明全部的问题,因此通称为《大疏》。其书一出,所余同类章疏为之晦采,大半零落失传。在慈恩宗内,奉本疏为圭臬,备致推崇,更不待言。像慧沼,除作了《续疏》而外,还撰有《入正理论义断》三卷、《纂要》一卷,引申本疏之说。其后,智周(668~723)更对本疏作了《略记》一卷、《前记》三卷、《后记》一卷(未全),解释益加详细。又本疏从中唐时传到日本后,讲习极盛,著述亦多,其中还保存不少的唐人旧说足供研究。其流传后世的主要着述,有善珠的《因明论疏明灯钞》六卷、明诠的《因明大疏导》并《里书》九卷、藏俊的《因明大疏钞》四十一卷、良遍的《因明大疏私钞》三卷。此外,还有凤潭的《因明论疏瑞源记》八卷,征引该博,解释细致,尤为风行。又本疏解释因四相违过一段,素称难解,日人对此也特别研究,另作注书,著名之作有真兴的《因明四相违略私记》二卷、源信的《因明论疏四相违略注释》三卷等。(吕澄)
玄奘大师虽然有很高的因明造诣,但是无暇著书立说,他把全部的精身智慧都贯注到译讲活动中。所以他与他的高足窥基大师两师徒对因明的贡献,分不清楚哪一种贡献是哪一个的,只把奘基二师对因明的贡献总结归纳如下:
发展与贡献 此疏不仅阐释了《因明入正理论》,而且在阐释中有所发展,在因明研究中作出了贡献。
(01)、从悟他上着眼,对因明的因析为“生因”和“了因”。又各有言、义、智三个方面,而以“言生因”和“智了因”为主。言生因,指立论者的言词能生敌论者的悟解,言为产生悟解之因故。智了因,指敌论者的智力能了解立论者的言词,智为了解言词之因故。这样对因的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既有助于因明在实际中的运用,而且引入了认识论的领域。
(02)、把宗分为“宗依”和“宗体”,前者是组成宗的素材,如“声”和“无常”两个概念在未组成宗之前是毫无意义的。必须把二者合拢来成为命题才是宗体,如说“声是无常”。这正是逻辑中所说的概念须进为判断始有是非可言的道理,是此疏对因明理论有所提高的例证之一。
(03)、对“因支”中“同品定有性”的“同品”,分为“宗同品”和“因同品”来解释,而正取因同品兼取宗同品。这是因为“宗法”的外延大于因,因同品必然是宗同品,但宗同品则未必是因同品。所以有因同品定然有宗同品相随,显示了因和宗有此必有彼的内在关系。
(04)、因明规律,要求宗依和因、喻须为双方所公认。为了减免过失,适应论辩的实际情况,此疏特述及“寄言简过”的变通方式。宗依和因、喻属于自许他不许的,以自许简别,称为“自比量”;他许自不许的,以汝执简别,称为“他比量”;共许的,在必要时以“胜义”、“真故”等简别,称为共比量。此疏中特举出玄奘在印度留学时,对胜军所成立的“大乘出自佛说”的比量不加简别的过失和玄奘自印度返国之前在曲女城的无遮大会上所立的“真唯识量”,经过18天没有人敢来论难者,正是应用了寄言简过的办法而取胜的。
(05)、在立破的范例中,对古印度主要学派如“数论”、“胜论”、“声论”等都作了相应的介绍。玄奘在印度所立的“真唯识量”有关因明的技巧和唯识的宗义,也赖此疏得以传世。
(06)、对《入论》所提出的三十三过类,为了刊定每一种过类的适用范围,在自、他、共的基础上又分为全分一分各可析为四句,如“违自现非他”、“违他现非自”、“自他现俱违”、“自他俱不违”。以宗过九种为例,错综配合总计可得2304种“四句”。显出了因明形式的变化,对锻炼思维趋于缜密有一定作用。(贾题韬)
11、慧沼(650~714)
唐代唯识学者,后人称之为淄州大师。其法号又作惠沼,或惠照。俗姓刘,名玄,祖籍彭城,后迁淄州,因此他亦称淄州沼。十五岁时,唐高宗为新生儿子(即睿宗)祈福度僧,他就在此时受度出家。
相传他曾亲近过玄奘。青年时已博通经藏,讲《法华》、《般若》、《涅槃》等经。咸亨三年(672)始从窥基、普光受学。慧解超群,被称为「山东一遍照」。他的唯识、因明诸疏,大概即在此时禀受师说渐次写成。窥基去世(682
)后,慧沼游行诸郡,讲经二十余年,同时写成了《金刚般若》等经疏,和《慧日论》、《了义灯》等著作。
慧沼晚年又在义净译场任证义大德,思想受到义净的一些影响。
慧沼于开元二年(714)十二月十七日去世(见李邕碑文后日本‧释善珠记),寿六十四岁。他生平曾被诏讲二次,补纲维大德六次,敕译经论四次。他是慈恩宗的嫡传,或许因此受到当时朝廷的重视。
慧沼的著作现存有十种,共四十卷︰(1)《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十卷,经文是武周‧长安二年(702)义净译。疏文也同时写出,发挥了三乘五性的宗义,并订正以真如为三身正因的旧说。(2)《十一面神咒心经义疏》一卷,经文玄奘译。(3)《法华玄赞义决》一卷,释窥基着《法华玄赞》中难义。(4)《成唯识论了义灯》十四卷,与窥基的《成唯识论枢要》、智周的《成唯识论演秘》总称唯识三疏,多分祖述窥基学说加以阐明补充;对圆测、道证等诸家异说一一批判。(5)《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6)《因明入正理论义断》二卷。(7)《因明入正理论续疏》,慧沼自跋云︰「于师曾获半珠,缘阙未蒙全宝」,这是因窥基着《因明入正理论疏》到了喻过部分就绝笔了,慧沼接着做了下文的注解,所以称为《续疏》。(8)《大乘法苑义林章补阙》八卷,现存卷四、卷七、卷八。(9)《能显中边慧日论》四卷,略名《慧日论》。(10)《劝发菩提心集》三卷,第二卷中有受菩萨戒仪轨。此外,慧沼的著作佚失了的还有《能断金刚般若经疏》、《发菩提心论疏》等十种二十九卷。
慧沼的著作充满了追求真理的精神,他为了对真理的探讨,做到了「当仁不让于师」的地步。他不但对于圆测、法宝等前辈没有随便妥协的态度;就是对于窥基的主张,有怀疑的地方也要求得一个是非;甚至对于玄奘的教授,也要透过思考才接受。用这种服从真理的精神来治学,是值得后人效法的。由于他的努力,进一步充实并推进了窥基的学说。在西明与慈恩的论争中,慈恩之能得到最后胜利,慧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慧沼的弟子最著名的首推智周,他从慧沼学,于公元703年和706年,先后有日本僧人智凤、玄昉等来从他受学,回国弘传。智周的著作︰很多是辅翼或解释慧沼的著述的。义忠、道巘、道邑、如理等当时也很出名。此外,碑序所载,还有惠冲微、惠胜说、耶含胐、惠日、福林、无着、惠融、惠祥、惠光、惠灯、惠嵩、惠先等。
12、智周(668~723)
唐代僧。俗姓徐,濮阳人,十九岁受戒,二十三岁入慧沼门下,得慈恩宗嫡传。学成后,行化诸郡。但据唐·昙旷《入道次第开决》说,他未尝至长安,而声闻遐被。在玄奘门下的慈恩、西明两系的论争中,慧沼着《成唯识论了义灯》等书,驳破圆揖异说,而阐发了窥基所传的微言奥义。智周即继承慧沼的事业,继续著述。专宏基师一系之说。他于开元十一年(723)去世,年五十六岁。其后,慈恩宗势骤衰,著述亦渐次零落,惟新罗与日本学僧智凤、智鸾、智雄、玄昉先后入唐从智周受学,玄昉留学时间最久(716~735),他们返日后,即建立了法相宗,为慈恩一系的海外传承。奘门诸师重要著述亦赖以流传不绝。
智周的著作,据《东域传灯目录》所载有十三种,现存十种︰
(01) 、《法华玄赞摄释》四卷,是对窥基《法华玄赞》“细绎疏意,问答释难”。
(02) 、《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四卷,是对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的决择释难。
(03) 、《大乘入道次第》一卷,一作《入道章》,扼要地说明自宗修行次第的境行果。
(04)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五卷,现存二、四两卷。《东域传灯目录》云︰“智周师依天台撰之。”
(05) 、《因明入正理论疏记》三卷,亦名《前记》、《因明纪衡》,是对窥基所著《因明入正理论疏》文义的释难。
(06) 、《因明入正理论疏后记》三卷,补《前记》之缺。
(07) 、《因明入正理论疏钞》一卷,亦名《略记》(或云伪作),是对窥基《疏》的简略补充解释。
(08) 、《成唯识论枢要记》二卷,现存上卷,亦名《成唯识论方志…
《因明入正理论教案(释智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