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入正理论教案(释智德)▪P5

  ..续本文上一页》或《枢要方志》。

  (09) 、《成唯识论了义灯记》二卷,现存下卷(起《了义灯》卷三末至卷六末),是对慧沼所着《成唯识论了义灯》的释难。

  (10)、《成唯识论演秘(钞)》七卷,是对窥基所著《成唯识论述记》的随文释难。本书与窥基的《成唯识论枢要》和慧沼的《成唯识论了义灯》,并称唯识三疏。

  以上十种,除《大乘入道次第》和《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外,都是禀受师承的记述。此外,他的著作还有存目无书的三种︰即《因明入正理论纂要记》一卷、《因明入正理论断记》一卷、《瑜伽论疏》四十卷。

  智周的著述虽多从慧沼禀受而来,但也包含一部分由玄奘传来而未经前人记述的印土学说。例如︰《枢要记》中释相见影质种子的异解,又如《演秘》卷四释《述记》所引和《瑜伽》五十二说“出世间法由真如所缘缘种子生”一义有关的天竺三释。又如《枢要记》述《能断金刚般若》用杜行顗梵本的经过,都可见智周著述是另有亲闻依据的。但慈恩宗的势力,到智周已成弩末。他对于自宗的学说,只限于祖述师传,并没有显著的发展。

  因明虽跟唯识学一样,在唐太宗、唐高宗时盛极一时,但前后仅四十余年便衰落了下去。嗣后因明的疏记便不多见,且大多散佚,流传下来的仅有宋代智觉延寿禅师的《三支比量义》等。特别是后来年代久远,唐代诸疏也逐渐湮没,连《因明大疏》等一些重要的疏记也均沦亡,所以到了明代,一些学者虽有志于因明的研究,却找不到可靠的依据,“虽其间诸长老各有解释,无不摸象之讥,未足为法”。如智旭的《因明入正理论直解》一卷和《真唯识量略解》一卷,王肯堂《因明入正理论集解》一卷,都是根据宋代延寿《宗镜录》所引的因明疏钞作疏解的,由于看到的第一、二手资料太少,因此不可避免地有臆测失真之处。可以这样说,因明学在我国唐代随着法相宗的兴起而兴起,又随着污相宗的衰落而衰落,至明清以降五百余年,几成绝学。迨及清末在日本发现《因明大疏》并取回锓板流通,才使因明的研究有了重要的依据。我们今天能看到唐代许多重要的因明文疏,是不能忘记日本学者的保存之功的。

  由于因明各种唐疏从日本取回流通,因明的研究有了可靠的资料,出现了近现代一大批因明家,如熊十力、吕澄、太虚大师、虞愚等。

  汉传因明的传译有两次:

  第一次是后魏延兴年间(472),西域三藏吉迦夜与沙门昙曜所译的《方便心论》、陈天竺三藏真谛译的《如实论》和后魏(541)三藏毗目智仙共瞿昙流支所译的《回诤论》。第一次传入的以上三论,没有发生重大影响,因为只有印度因明的汉译本或藏译本,并没有由此而产生什么自己的因明著作,也没有重要的注疏,可以说影响不大。

  因明第二次传入,主角是玄奘大师。他从印度带回一大批因明经卷,并于贞观二十年(647)在弘福寺译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玄奘大师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又在弘福寺译出陈那大师的《因明正理门论》。

  译本既出,他门下诸佛,奉为秘宝,竟作注疏。《入论》的注疏以大庄寺文轨和慈恩寺窥基注疏最为流行。轨疏四卷,制作较早,后称“旧疏”。基疏八卷,解释繁广,后称大疏。

  (三)、因明之古今二教

  逻辑之种类繁多,诸如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符号逻辑、数理逻辑等。且看看因明如何?(录自圣禾法师《水月全书》)

  中论  

  回诤论 ………………………能破言词……………辩证因明

  顺中论 

  古 古教 显扬论…………

  瑜伽论  对法论 集论 ……能立轨式 

  今 杂集论   

  方便心论 …………形式因明 论证三法

  如实论  

  二 正理门论 ……………………能立言词  

  入正理论  

  教 今教  因轮论  

  集量论… 

  释量八论 (未传)……………………知识言词………量论因明

  六、《因明入正理论》的几种本子

  (一)、版本

  1、汉译本

  译成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即玄奘大师回国译经后的第三年。玄奘大师对本论的重视,由此可见。

  2、藏译本

  有二种。西藏因明所译所学皆以法称因明为主,到了宋朝,西藏学者知道了陈那菩萨著有《正理门论》,寻找不得,后发现汉本《因明入正理论》,便把他翻成藏文,以为那就是陈那菩萨所造的《正理门论》

  到了元代初年,他们在印度迦湿弥逻国找到了梵本,由一切智护和称幢祥贤译成藏文,所以《入论》的藏译本,便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是译自汉文,另一个是译自梵文。

  3、梵文原本

  梵本一向被认为已经散佚,如印度人明庄严的遗著《印度逻辑史》在一九二一年出版时,还说梵本已佚。其实,梵本一直保存在耆那教徒的手里。在公元十一世纪时,耆那教徒有师子贤论师,替《入论》作了祥尽的注释。到了十二世纪,又有胁天论师和吉祥月论师又各为《入论》造了复注,不过一直没有被人注意罢了。直到公元一几0九年至一九一0年,才给俄人米洛诺夫发现了,进行校勘工作。到一九二0年,印度学者对《入论》梵本也进行了整理。于是今天的《入论》有两个梵文本子。但这两个梵本的内容,跟中国玄奘大师所译的汉文本是有出入的,究竟哪一个才是定本,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看法。

  4、日文本

  日本学者近人宇井伯寿,对因明的研究也很有心得。他把《入论》梵本集拢起来,先以汉文做了校订,后把他译成日文,附于他所著的《佛教论理学》的卷末。

  由此可见,今之《入论》有梵、汉、藏、日四种本子。而梵本和藏本又各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可供参考。

  (二)释本

  《因明入正理论》的释本在印度有耆那教徒师子贤论师作了祥尽的注释,到了十二世纪又有胁天论师和吉祥月论师又各为《入论》造了复注。

  在中国当《入论》被玄奘大师翻译成汉文后,也及时地掀起了研究的热潮,汉文注释便相继面世。可分成三期:

  初期有神泰的《述记》一卷、《疏》两卷。靖迈《疏》一卷。明觉的《注疏》两卷。

  中期则有文备《抄》一卷,文轨《疏》二卷,璧公《疏》三卷等等。中期注释本文轨的注疏比较受人重视,因他住在庄严寺,故称文轨疏叫做《庄严疏》。初、中二期的《入论》注释本,至今大都失而不传。

  后期的因明疏释,以窥基大师的《因明入正理论疏》最为流行。窥基大师在公元666-667两年间,写成了《因明入正理论疏》三卷,由于内容充实丰富,组织条理严密,时人称之为《大疏》。

  慧沼,基师门人,作《续疏》二卷,《义断》和《纂要》各一卷。再传智周:撰《前记》、《后记》各三卷。此外还有道邑的《义范》三卷,道巘(yan)的《义心》一卷,如理的《纂要记》一卷。

  唐朝的唐武宗会昌法难,不少佛典都散佚了,因明注疏也不列外。宋代永明延寿禅师的《宗镜录》还保存了窥基大师《因明大疏》的一小部份。智旭大师造了《直解》一卷,所参考的资料唯有取自《宗镜录》的所余部分,自然很不完全,未尽《大疏》的精要。

  日本也有不少学者对《入论》加以注释,凤潭《因明论疏瑞源记》八卷,东大寺渐安所述的《入正理疏记》等等八十余种,比中国的五十余种还要丰富。

  七、解释论题

  (一)、释论题:“因明入正理论”

  据吕澄考校,梵本论题无因明二字,藏本论题是“量论入正理论”。因明二字是玄奘大师翻译时加上去的,奘师之所以要加此二字,是为了便于表明此书是因明一类,以简别其他著作,因明著作在刚译出时,还是一种新奇的、新型的学问,故有必要简别。

  “因明”二字,是梵语“希都费陀”的意译。“因”,指立论推理的基础和依据;“明”,指学问,系统的学问。《瑜伽师地讼》卷十五:“云何因明处?谓于观察义中,诸所有事”。基师疏释云:“所建立法(即三支中的宗支),名观察义,能随顺法,名诸所有事。诸所有事,即是因、喻,为因照明观察义故”。

  在宗、因、喻三支中,宗是所立,即所要成立的对象;因、喻二支是能立,即是能够成立对象的基础和依据。在因、喻二支能立中,因是正能立,即是直接成立宗的主要理由;喻是助能立,即是协助因而与因共同成立宗的。所以,在比量三支中,因是最重要的。这门学问也因此叫因明,不叫宗明,也不叫喻明。

  明是学问的意思,五明就是五种学问。因此因明就叫因明或因学(如哲学、文学),不能叫因明学(即等于因学学、文学学、哲学学等),对外行也可免强称为因明学。

  因明,就其为佛教所创立的角度来看,也可称其为佛教逻辑,又可称为量理学、量学,还可称为佛教论辩学,佛教正理学,佛教工具论等等。

  入正理: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陈那菩萨早年关于因明的重要著作是《正理门论》,但此论文字简奥,不易理解,本论之作即为《正理门论》入门阶梯,所以称为入正理。

  第二层意思是,正理是因明论法的通名,本论是通达因明论法的门径,所以称为入正理。

  (二)、《因明入正理论》科判

  序分

  初标   释宗

  真能立门三 释 三 支 释因

  结   释喻

  初列九过

  释似宗 别释九过

  总结九过

  总标

  释似因 释不成(有四)

  正释有三 别释  释不定(有六)

  释相违(有四)

  总标

  似能立门二  释似喻  似同法喻品(有五)

  别释  

  结   似异法喻品(有五)

  正宗分  

  总标

  真现量门 释现量

  真比量门 别释

  释比量

  结

  似现量门

  似比量门

  真能破门

  似能破门

  流通分

  (三)、《因明入正理论》结构简介

  《因明入正理论》以二悟八义为纲目,其中又以真能立、似能立为主干。真能立讲三支,突出因之三相;似能立便围绕宗因喻讲三十三种过失。实际上《因明入正理论》只有三个部份,此三个部份也是印度逻辑著作的基本成份:

  1、量论部份:它涉及到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在《因明入正理论》中就是现比二量,也即是“立具”部份。

  2、论式部份:此指获得正确知识或知识推理方式及其理论,在《因明入正理论》中便是三支以及以因为中心的三相理论。

  3、谬误部份:指似能立、似能破等等。

  乙、随文释义

  

  

  

《因明入正理论教案(释智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