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或《樞要方志》。
(09) 、《成唯識論了義燈記》二卷,現存下卷(起《了義燈》卷叁末至卷六末),是對慧沼所著《成唯識論了義燈》的釋難。
(10)、《成唯識論演秘(鈔)》七卷,是對窺基所著《成唯識論述記》的隨文釋難。本書與窺基的《成唯識論樞要》和慧沼的《成唯識論了義燈》,並稱唯識叁疏。
以上十種,除《大乘入道次第》和《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外,都是禀受師承的記述。此外,他的著作還有存目無書的叁種︰即《因明入正理論纂要記》一卷、《因明入正理論斷記》一卷、《瑜伽論疏》四十卷。
智周的著述雖多從慧沼禀受而來,但也包含一部分由玄奘傳來而未經前人記述的印土學說。例如︰《樞要記》中釋相見影質種子的異解,又如《演秘》卷四釋《述記》所引和《瑜伽》五十二說“出世間法由真如所緣緣種子生”一義有關的天竺叁釋。又如《樞要記》述《能斷金剛般若》用杜行顗梵本的經過,都可見智周著述是另有親聞依據的。但慈恩宗的勢力,到智周已成弩末。他對于自宗的學說,只限于祖述師傳,並沒有顯著的發展。
因明雖跟唯識學一樣,在唐太宗、唐高宗時盛極一時,但前後僅四十余年便衰落了下去。嗣後因明的疏記便不多見,且大多散佚,流傳下來的僅有宋代智覺延壽禅師的《叁支比量義》等。特別是後來年代久遠,唐代諸疏也逐漸湮沒,連《因明大疏》等一些重要的疏記也均淪亡,所以到了明代,一些學者雖有志于因明的研究,卻找不到可靠的依據,“雖其間諸長老各有解釋,無不摸象之譏,未足爲法”。如智旭的《因明入正理論直解》一卷和《真唯識量略解》一卷,王肯堂《因明入正理論集解》一卷,都是根據宋代延壽《宗鏡錄》所引的因明疏鈔作疏解的,由于看到的第一、二手資料太少,因此不可避免地有臆測失真之處。可以這樣說,因明學在我國唐代隨著法相宗的興起而興起,又隨著汙相宗的衰落而衰落,至明清以降五百余年,幾成絕學。迨及清末在日本發現《因明大疏》並取回锓板流通,才使因明的研究有了重要的依據。我們今天能看到唐代許多重要的因明文疏,是不能忘記日本學者的保存之功的。
由于因明各種唐疏從日本取回流通,因明的研究有了可靠的資料,出現了近現代一大批因明家,如熊十力、呂澄、太虛大師、虞愚等。
漢傳因明的傳譯有兩次:
第一次是後魏延興年間(472),西域叁藏吉迦夜與沙門昙曜所譯的《方便心論》、陳天竺叁藏真谛譯的《如實論》和後魏(541)叁藏毗目智仙共瞿昙流支所譯的《回诤論》。第一次傳入的以上叁論,沒有發生重大影響,因爲只有印度因明的漢譯本或藏譯本,並沒有由此而産生什麼自己的因明著作,也沒有重要的注疏,可以說影響不大。
因明第二次傳入,主角是玄奘大師。他從印度帶回一大批因明經卷,並于貞觀二十年(647)在弘福寺譯出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玄奘大師于貞觀二十叁年(649)又在弘福寺譯出陳那大師的《因明正理門論》。
譯本既出,他門下諸佛,奉爲秘寶,竟作注疏。《入論》的注疏以大莊寺文軌和慈恩寺窺基注疏最爲流行。軌疏四卷,製作較早,後稱“舊疏”。基疏八卷,解釋繁廣,後稱大疏。
(叁)、因明之古今二教
邏輯之種類繁多,諸如形式邏輯、辯證邏輯、符號邏輯、數理邏輯等。且看看因明如何?(錄自聖禾法師《水月全書》)
中論
回诤論 ………………………能破言詞……………辯證因明
順中論
古 古教 顯揚論…………
瑜伽論 對法論 集論 ……能立軌式
今 雜集論
方便心論 …………形式因明 論證叁法
如實論
二 正理門論 ……………………能立言詞
入正理論
教 今教 因輪論
集量論…
釋量八論 (未傳)……………………知識言詞………量論因明
六、《因明入正理論》的幾種本子
(一)、版本
1、漢譯本
譯成于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即玄奘大師回國譯經後的第叁年。玄奘大師對本論的重視,由此可見。
2、藏譯本
有二種。西藏因明所譯所學皆以法稱因明爲主,到了宋朝,西藏學者知道了陳那菩薩著有《正理門論》,尋找不得,後發現漢本《因明入正理論》,便把他翻成藏文,以爲那就是陳那菩薩所造的《正理門論》
到了元代初年,他們在印度迦濕彌邏國找到了梵本,由一切智護和稱幢祥賢譯成藏文,所以《入論》的藏譯本,便有兩個不同的版本。一個是譯自漢文,另一個是譯自梵文。
3、梵文原本
梵本一向被認爲已經散佚,如印度人明莊嚴的遺著《印度邏輯史》在一九二一年出版時,還說梵本已佚。其實,梵本一直保存在耆那教徒的手裏。在公元十一世紀時,耆那教徒有師子賢論師,替《入論》作了祥盡的注釋。到了十二世紀,又有脅天論師和吉祥月論師又各爲《入論》造了複注,不過一直沒有被人注意罷了。直到公元一幾0九年至一九一0年,才給俄人米洛諾夫發現了,進行校勘工作。到一九二0年,印度學者對《入論》梵本也進行了整理。于是今天的《入論》有兩個梵文本子。但這兩個梵本的內容,跟中國玄奘大師所譯的漢文本是有出入的,究竟哪一個才是定本,至今還沒有統一的看法。
4、日文本
日本學者近人宇井伯壽,對因明的研究也很有心得。他把《入論》梵本集攏起來,先以漢文做了校訂,後把他譯成日文,附于他所著的《佛教論理學》的卷末。
由此可見,今之《入論》有梵、漢、藏、日四種本子。而梵本和藏本又各有兩個不同的版本可供參考。
(二)釋本
《因明入正理論》的釋本在印度有耆那教徒師子賢論師作了祥盡的注釋,到了十二世紀又有脅天論師和吉祥月論師又各爲《入論》造了複注。
在中國當《入論》被玄奘大師翻譯成漢文後,也及時地掀起了研究的熱潮,漢文注釋便相繼面世。可分成叁期:
初期有神泰的《述記》一卷、《疏》兩卷。靖邁《疏》一卷。明覺的《注疏》兩卷。
中期則有文備《抄》一卷,文軌《疏》二卷,璧公《疏》叁卷等等。中期注釋本文軌的注疏比較受人重視,因他住在莊嚴寺,故稱文軌疏叫做《莊嚴疏》。初、中二期的《入論》注釋本,至今大都失而不傳。
後期的因明疏釋,以窺基大師的《因明入正理論疏》最爲流行。窺基大師在公元666-667兩年間,寫成了《因明入正理論疏》叁卷,由于內容充實豐富,組織條理嚴密,時人稱之爲《大疏》。
慧沼,基師門人,作《續疏》二卷,《義斷》和《纂要》各一卷。再傳智周:撰《前記》、《後記》各叁卷。此外還有道邑的《義範》叁卷,道巘(yan)的《義心》一卷,如理的《纂要記》一卷。
唐朝的唐武宗會昌法難,不少佛典都散佚了,因明注疏也不列外。宋代永明延壽禅師的《宗鏡錄》還保存了窺基大師《因明大疏》的一小部份。智旭大師造了《直解》一卷,所參考的資料唯有取自《宗鏡錄》的所余部分,自然很不完全,未盡《大疏》的精要。
日本也有不少學者對《入論》加以注釋,鳳潭《因明論疏瑞源記》八卷,東大寺漸安所述的《入正理疏記》等等八十余種,比中國的五十余種還要豐富。
七、解釋論題
(一)、釋論題:“因明入正理論”
據呂澄考校,梵本論題無因明二字,藏本論題是“量論入正理論”。因明二字是玄奘大師翻譯時加上去的,奘師之所以要加此二字,是爲了便于表明此書是因明一類,以簡別其他著作,因明著作在剛譯出時,還是一種新奇的、新型的學問,故有必要簡別。
“因明”二字,是梵語“希都費陀”的意譯。“因”,指立論推理的基礎和依據;“明”,指學問,系統的學問。《瑜伽師地訟》卷十五:“雲何因明處?謂于觀察義中,諸所有事”。基師疏釋雲:“所建立法(即叁支中的宗支),名觀察義,能隨順法,名諸所有事。諸所有事,即是因、喻,爲因照明觀察義故”。
在宗、因、喻叁支中,宗是所立,即所要成立的對象;因、喻二支是能立,即是能夠成立對象的基礎和依據。在因、喻二支能立中,因是正能立,即是直接成立宗的主要理由;喻是助能立,即是協助因而與因共同成立宗的。所以,在比量叁支中,因是最重要的。這門學問也因此叫因明,不叫宗明,也不叫喻明。
明是學問的意思,五明就是五種學問。因此因明就叫因明或因學(如哲學、文學),不能叫因明學(即等于因學學、文學學、哲學學等),對外行也可免強稱爲因明學。
因明,就其爲佛教所創立的角度來看,也可稱其爲佛教邏輯,又可稱爲量理學、量學,還可稱爲佛教論辯學,佛教正理學,佛教工具論等等。
入正理: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陳那菩薩早年關于因明的重要著作是《正理門論》,但此論文字簡奧,不易理解,本論之作即爲《正理門論》入門階梯,所以稱爲入正理。
第二層意思是,正理是因明論法的通名,本論是通達因明論法的門徑,所以稱爲入正理。
(二)、《因明入正理論》科判
序分
初標 釋宗
真能立門叁 釋 叁 支 釋因
結 釋喻
初列九過
釋似宗 別釋九過
總結九過
總標
釋似因 釋不成(有四)
正釋有叁 別釋 釋不定(有六)
釋相違(有四)
總標
似能立門二 釋似喻 似同法喻品(有五)
別釋
結 似異法喻品(有五)
正宗分
總標
真現量門 釋現量
真比量門 別釋
釋比量
結
似現量門
似比量門
真能破門
似能破門
流通分
(叁)、《因明入正理論》結構簡介
《因明入正理論》以二悟八義爲綱目,其中又以真能立、似能立爲主幹。真能立講叁支,突出因之叁相;似能立便圍繞宗因喻講叁十叁種過失。實際上《因明入正理論》只有叁個部份,此叁個部份也是印度邏輯著作的基本成份:
1、量論部份:它涉及到知識和獲得知識的方法,在《因明入正理論》中就是現比二量,也即是“立具”部份。
2、論式部份:此指獲得正確知識或知識推理方式及其理論,在《因明入正理論》中便是叁支以及以因爲中心的叁相理論。
3、謬誤部份:指似能立、似能破等等。
乙、隨文釋義
《因明入正理論教案(釋智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