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龍樹《回诤論》中「量」之理論的研究

  龍樹《回诤論》中「量」之理論的研究

  楊惠南

  提要

  龍樹的《回诤論》,被視爲是對印度婆羅門教六派哲學之正理學派的批評。正理學派主張獲得正確知識的方法有四種--「四量」,其中之一是邏輯的推理--「比量」。《回诤論》站在「一切皆空」的立場,否定了「比量」及其他叁量的真實可靠性。而其主要的理由共有叁個。本文的第一個目的,即對龍樹的這叁個理由做一分析研究。

  本文的另外一個目的是在說明:龍樹雖然否定了正理學派的「比量」,但他自己卻也大量采用了「比量」;例如相當於歸謬證法的「應成法」等。這一矛盾如何解釋?本文作者指出:在第一義谛之中,一切皆空,因此正理學派的「比量」固然是空幻不實的,龍樹自已所采用的「比量」也自然是空幻不實的。但是, 在世俗谛之中,卻不妨允許「比量」的采用。因此,龍樹一方面批判正理學派的「比量」,二方面卻又自己大量采用了「比量」;這二者似乎是矛盾的,但在二谛的理論之下卻解消了矛盾而統一了起來。

  一、引論

  《回诤論》(Vigrahavyavartani )是印度中觀學派(Madhyamika)學者----龍樹( Nagarjuna;A.D. 150-250)的主要著作之一。由於論中用了許多篇幅,批判了四種獲得正確知識的方法----量(pramana)(注 1) ,因此,學界鹹認這是一部針對印度正理學派(Nyaya)而發的作品; 因爲,四種「量」正是這一學派的主張。

  依據正理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 瞿昙( Gautama;A.D. 50-

  150)所著的《正理經》(Nyaya-sutra)中,所列舉的四種「量」是(注2):(1)現量(pratyaksa),即感官知覺;(2)比量(anumana ),即邏輯上的推論;(3)譬喻量(upamana),即比較(注3);(4)阿含量(agama或sabda),即權威人士所說的話(注4) 。《正理經》的作者以爲,透過這四種「量」,使我人從外在的世界,獲得了正確的知識。另一方面,龍樹的《回诤論》中也提到了這四種「量」,並且作了詳細的批判(注5 );因此,無疑地,《回诤論》中有關四種「量」的理論,乃是針對正理學派而提出的(注6)。

  龍樹的《回诤論》,站在「一切法皆悉空」(注7) 的立場,否定了四種「量」的真實存在性;其中自然包括邏輯推論上的「比量」。但是,我們發現,《回诤論》中用了大量的邏輯推論,而在龍樹其他的作品裏,例如《中論》(Mad-hyamaka-karika),也用了大量的邏輯推論(注8)。 這樣看來,龍樹一方面否定了邏輯推論的真實可靠性,二方面卻又不斷地應用邏輯推論;這兩者之間似乎存在著不可解消的矛盾。

  本文希望透過《回诤論》中有關四種「量」的理論之探究,試圖解消上述所說的矛盾。

  二、《回诤論》對於「量」的批判

  (一)第一批判

  爲了消解上述所說的矛盾,我們有必要先來看看《回诤論》中如何批判正理學派的四量說。

  首先,正理學派針對龍樹「一切諸法空」(sunyah sa-rvabhavah)(注9)的主張,提出了他們的反駁:若彼現是有,汝何(可?(注10)得有回,彼現亦是無,雲何得取回?說現、比、阿含,譬喻等四量,現、比、阿含成,譬喻亦能成(注11)。

  這是難懂的兩首偈頌。依照巴達恰亞(K. Bhattachar-ya)的英譯本《回诤論》(注12),前四句應該是下面的意思:如果你經由現量(pratyaksa)而認識事物之後, 才否定了事物的存在,那麽,用來認知事物的現量也同樣不存在(tan nasti pratyksam bhava yenopalab-hyante(注13)。

  正理學派的意思是:如果像龍樹那樣,主張一切皆空,而否定了所有事物的存在性,那麽,現量(感官知覺)也必定在否定之列。如此一來,我人即無法透過現量,認識外界事物。(因爲現量也是不存在的。)而一個未被認知的事物,要否定它的存在性,是不可能的。所以《回诤論》的注釋說:如此,經由現量這種認知方法而認識事物是不可能的。(tasmat pratyaksena pramanena mopalambhahh-avah )而且,否定一個未被認知的事物,也是邏輯上的不可能。(anupalabdhasya ca pratisedhanup-apattih)在這種情形下,你說一切事物皆空,這並不正確(注14)。前引《回诤論》文的後四句,依據巴達恰亞的英譯本,應該是下面的意思:在我們對於現量的駁斥中,我們已經駁斥了經由比量、阿含量和譬喻量;同時,我們也駁斥了經由比量、阿含量和譬喻量而被認知的事物。(anumanagamasa-dhya ye rtha drstantasadhyas ca.)(注15)

  顯然,這是前一頌的推廣。前一頌只說到了現量,這一頌則更普遍地推廣到其他叁量。也就是說,正理學派認爲,如果像龍樹那樣主張一切皆空,那麽,不但現量不存在,其他的比量、阿含量和譬喻量也不存在。這四量乃是認識外在事物的工具,沒有四量,認識事物也成了不可能的一件事情。而認識事物既然不可能,想把事物否定掉自然也就不可能;因爲,依照正理學派的哲學看來,我們不可能否定一個不存在的東西。所以《回诤論》的注釋說:比、(譬)喻、阿含、現等四量,若現能成,比、阿含等皆亦能成。如一切法皆悉是空,現量亦空,如是比、(譬)喻亦空。彼量所成一切諸法皆悉是空:以四種量在一切故,隨何等法?……若如是者,法不可得,量所量無,是故無遮。如是若說一切法空無自體者,義不相應(注16)。

  從以上兩首《回诤論》的偈頌及其注釋看來,正理學派對於龍樹一切皆空的反駁,有叁點特別值得注意:

  (一)外在的事物是真實存在而不空的;

  (二)認識外在事物的工具--四種量是真實存在而不空的;

  (叁)未被認知的事物是不可能被否定的。

  叁點中的(1)與(2)是正理學派站在實在論(Realism )的立場上,所必然的主張。而第(3) 點是值得深論的。依照正理學派澈底實在論的立場來看,不但第(1) 點所說的外在事物----「所取」(grahya)和第(2) 點所說的四種認知工具(四量)----亦即「能取」(graha) 是真實存在的,而且,認知作用----「取」(tadgrahitr)也是真實存在的。其次,不但認知作用(取)是真實存在的,而且,當我人否定某物之存在時,能否定的語言(注17)----「能遮」(pra-tisedhr)、被否定的事物----「所遮」(pratisedha) 等叁者,也都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回诤論》說:取、所取、能取,遮、所遮、能遮,如是六種義,皆悉是有法(注18)。

  遮、所遮、以及能遮等叁者的真實存在,龍樹的弟子----提婆(Aryadeva),曾經在他的《百論》卷下當中,舉了一個實例;相信這個實例是正理學派所提出來的(注19):外曰:汝無成是成;如言室空無馬,則有無馬。如是,汝雖言諸法空無相,而能生種種心故,應有無。是則,無成是成(注20)。

  引文中的「無成」即是中觀學派「諸法空無相」的主張,亦是《回诤論》中所說的「遮」、「所遮」和「能遮」。文中一開頭的「外」,即正理學派等實在論的「外道」;他們一致主張「無成」本身也是一種「成」(真實存在性)。這就像當一個人用「室空無馬」這一語句,來否定馬的存在時,不但這種否定作用(遮)存在,而且能否定的這句話本身(能遮),以及被否定的馬(所遮)都是存在的。所以,引文說「有無馬」(「無馬」是存在的),「有無」(「無」是存在的)。

  「無」或「無馬」是一種存在,是正理學派和印度其他許多教派的共同主張(注21),也是了解龍樹和正理學派間之所以互有爭論産生的關鍵。龍樹站在一切皆空的立場,自然不會同意這種主張。因此,龍樹用他慣用的歸謬證法( reductio ad absurdum),亦即「應成法」(prasangika-anumana)(注22), 證明正理學派的主張有實存的「遮」乃至「能遮」是自相矛盾的說法:若有體得遮,若空得言成;若無體無空,雲何得遮成?汝爲何所遮?汝所遮則空;法空而有遮,如是汝诤失。我無有少物,是故我不遮;如是汝無理,枉橫而難我(注23)。

  依據巴達恰亞的英譯本《回诤論》,這叁首晦澀的偈頌,意思是:如果否定(遮)確是存有,那麽,空性即被證明了(sunyatvam nanu prasiddham idam)。因爲,你們否定了事物的自性是空的( pratisedhyate hi bhavanbhavanam nihsvabhavatvam)。(以上是第一首偈頌。)如果你否定了空性,而且空性是不存在的(pra-tisedhayase ”tha tvam sunyatvam tac ca nastisunyatvam) ,那麽,你那有關否定(遮)是存有的立場,就喪失了(pratisedhah sata iti te nanu esa vihiyate vadah)。(以上是第二首偈頌。)我並不否定(遮)任何事物,也沒有任何事物被否定(pratisedhayami niham kimcit pratisedhyam asti na ca kimcit)。因此,當你說「你有所否定」時,你毀謗了我(注24)。

  引…

《龍樹《回诤論》中「量」之理論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