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6)後,他才開始作《因明入正理論》的注疏,迄于晚年還未寫定,在解釋喻過“能立不成”處便中止了,以下各段,還是他的門人慧沼繼續完成的。唐代疏解因明入正理論者頗多,所知凡十一家:(一)淨眼,(二)神泰,(叁)文備,(四)靖邁,(五)靈雟,(六)勝莊,(七)壁公,(八)文軌,(九)順景,(十)玄範,(十一)窺基。以上十一家之疏,同稱“因明入正理論疏”。窺基親承玄奘之學,故本書除注解因明入正理論一書外,並敘述有關因明之一般事項。內容共分敘所因、釋題目、彰妨難、釋本文四門。自唐以來本書盛行于中國、日本,爲研究因明之指南。
《因明入正理論》,一卷,商羯羅主造,是玄奘從事譯經的第叁年,即貞觀二十一年(647)中所譯。因明這一種學問在當時是極覺新鮮的,所以奘門競行學習。過了一年,玄奘又譯出《因明正理門論》(一卷,陳那造),充實了研究的資料,于是其時著名的神泰、靖邁、明覺叁家的《入正理論疏》便在永徽初年間(650~652)撰成了,接著又有文軌、玄應、文備、璧公諸師的注解。這些注書各記所聞,並參照《理門論》加以發揮,一時頗爲流行。窺基的《論疏》就是在這些著述基礎上,抉擇取舍而寫成的。
本疏內容極其豐富,幾乎涉及因明全部的問題,因此通稱爲《大疏》。其書一出,所余同類章疏爲之晦采,大半零落失傳。在慈恩宗內,奉本疏爲圭臬,備致推崇,更不待言。像慧沼,除作了《續疏》而外,還撰有《入正理論義斷》叁卷、《纂要》一卷,引申本疏之說。其後,智周(668~723)更對本疏作了《略記》一卷、《前記》叁卷、《後記》一卷(未全),解釋益加詳細。又本疏從中唐時傳到日本後,講習極盛,著述亦多,其中還保存不少的唐人舊說足供研究。其流傳後世的主要著述,有善珠的《因明論疏明燈鈔》六卷、明诠的《因明大疏導》並《裏書》九卷、藏俊的《因明大疏鈔》四十一卷、良遍的《因明大疏私鈔》叁卷。此外,還有鳳潭的《因明論疏瑞源記》八卷,征引該博,解釋細致,尤爲風行。又本疏解釋因四相違過一段,素稱難解,日人對此也特別研究,另作注書,著名之作有真興的《因明四相違略私記》二卷、源信的《因明論疏四相違略注釋》叁卷等。(呂澄)
玄奘大師雖然有很高的因明造詣,但是無暇著書立說,他把全部的精身智慧都貫注到譯講活動中。所以他與他的高足窺基大師兩師徒對因明的貢獻,分不清楚哪一種貢獻是哪一個的,只把奘基二師對因明的貢獻總結歸納如下:
發展與貢獻 此疏不僅闡釋了《因明入正理論》,而且在闡釋中有所發展,在因明研究中作出了貢獻。
(01)、從悟他上著眼,對因明的因析爲“生因”和“了因”。又各有言、義、智叁個方面,而以“言生因”和“智了因”爲主。言生因,指立論者的言詞能生敵論者的悟解,言爲産生悟解之因故。智了因,指敵論者的智力能了解立論者的言詞,智爲了解言詞之因故。這樣對因的全面而細致的分析,既有助于因明在實際中的運用,而且引入了認識論的領域。
(02)、把宗分爲“宗依”和“宗體”,前者是組成宗的素材,如“聲”和“無常”兩個概念在未組成宗之前是毫無意義的。必須把二者合攏來成爲命題才是宗體,如說“聲是無常”。這正是邏輯中所說的概念須進爲判斷始有是非可言的道理,是此疏對因明理論有所提高的例證之一。
(03)、對“因支”中“同品定有性”的“同品”,分爲“宗同品”和“因同品”來解釋,而正取因同品兼取宗同品。這是因爲“宗法”的外延大于因,因同品必然是宗同品,但宗同品則未必是因同品。所以有因同品定然有宗同品相隨,顯示了因和宗有此必有彼的內在關系。
(04)、因明規律,要求宗依和因、喻須爲雙方所公認。爲了減免過失,適應論辯的實際情況,此疏特述及“寄言簡過”的變通方式。宗依和因、喻屬于自許他不許的,以自許簡別,稱爲“自比量”;他許自不許的,以汝執簡別,稱爲“他比量”;共許的,在必要時以“勝義”、“真故”等簡別,稱爲共比量。此疏中特舉出玄奘在印度留學時,對勝軍所成立的“大乘出自佛說”的比量不加簡別的過失和玄奘自印度返國之前在曲女城的無遮大會上所立的“真唯識量”,經過18天沒有人敢來論難者,正是應用了寄言簡過的辦法而取勝的。
(05)、在立破的範例中,對古印度主要學派如“數論”、“勝論”、“聲論”等都作了相應的介紹。玄奘在印度所立的“真唯識量”有關因明的技巧和唯識的宗義,也賴此疏得以傳世。
(06)、對《入論》所提出的叁十叁過類,爲了刊定每一種過類的適用範圍,在自、他、共的基礎上又分爲全分一分各可析爲四句,如“違自現非他”、“違他現非自”、“自他現俱違”、“自他俱不違”。以宗過九種爲例,錯綜配合總計可得2304種“四句”。顯出了因明形式的變化,對鍛煉思維趨于缜密有一定作用。(賈題韬)
11、慧沼(650~714)
唐代唯識學者,後人稱之爲淄州大師。其法號又作惠沼,或惠照。俗姓劉,名玄,祖籍彭城,後遷淄州,因此他亦稱淄州沼。十五歲時,唐高宗爲新生兒子(即睿宗)祈福度僧,他就在此時受度出家。
相傳他曾親近過玄奘。青年時已博通經藏,講《法華》、《般若》、《涅槃》等經。鹹亨叁年(672)始從窺基、普光受學。慧解超群,被稱爲「山東一遍照」。他的唯識、因明諸疏,大概即在此時禀受師說漸次寫成。窺基去世(682
)後,慧沼遊行諸郡,講經二十余年,同時寫成了《金剛般若》等經疏,和《慧日論》、《了義燈》等著作。
慧沼晚年又在義淨譯場任證義大德,思想受到義淨的一些影響。
慧沼于開元二年(714)十二月十七日去世(見李邕碑文後日本‧釋善珠記),壽六十四歲。他生平曾被诏講二次,補綱維大德六次,敕譯經論四次。他是慈恩宗的嫡傳,或許因此受到當時朝廷的重視。
慧沼的著作現存有十種,共四十卷︰(1)《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十卷,經文是武周‧長安二年(702)義淨譯。疏文也同時寫出,發揮了叁乘五性的宗義,並訂正以真如爲叁身正因的舊說。(2)《十一面神咒心經義疏》一卷,經文玄奘譯。(3)《法華玄贊義決》一卷,釋窺基著《法華玄贊》中難義。(4)《成唯識論了義燈》十四卷,與窺基的《成唯識論樞要》、智周的《成唯識論演秘》總稱唯識叁疏,多分祖述窺基學說加以闡明補充;對圓測、道證等諸家異說一一批判。(5)《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一卷。(6)《因明入正理論義斷》二卷。(7)《因明入正理論續疏》,慧沼自跋雲︰「于師曾獲半珠,緣阙未蒙全寶」,這是因窺基著《因明入正理論疏》到了喻過部分就絕筆了,慧沼接著做了下文的注解,所以稱爲《續疏》。(8)《大乘法苑義林章補阙》八卷,現存卷四、卷七、卷八。(9)《能顯中邊慧日論》四卷,略名《慧日論》。(10)《勸發菩提心集》叁卷,第二卷中有受菩薩戒儀軌。此外,慧沼的著作佚失了的還有《能斷金剛般若經疏》、《發菩提心論疏》等十種二十九卷。
慧沼的著作充滿了追求真理的精神,他爲了對真理的探討,做到了「當仁不讓于師」的地步。他不但對于圓測、法寶等前輩沒有隨便妥協的態度;就是對于窺基的主張,有懷疑的地方也要求得一個是非;甚至對于玄奘的教授,也要透過思考才接受。用這種服從真理的精神來治學,是值得後人效法的。由于他的努力,進一步充實並推進了窺基的學說。在西明與慈恩的論爭中,慈恩之能得到最後勝利,慧沼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慧沼的弟子最著名的首推智周,他從慧沼學,于公元703年和706年,先後有日本僧人智鳳、玄昉等來從他受學,回國弘傳。智周的著作︰很多是輔翼或解釋慧沼的著述的。義忠、道巘、道邑、如理等當時也很出名。此外,碑序所載,還有惠沖微、惠勝說、耶含胐、惠日、福林、無著、惠融、惠祥、惠光、惠燈、惠嵩、惠先等。
12、智周(668~723)
唐代僧。俗姓徐,濮陽人,十九歲受戒,二十叁歲入慧沼門下,得慈恩宗嫡傳。學成後,行化諸郡。但據唐·昙曠《入道次第開決》說,他未嘗至長安,而聲聞遐被。在玄奘門下的慈恩、西明兩系的論爭中,慧沼著《成唯識論了義燈》等書,駁破圓揖異說,而闡發了窺基所傳的微言奧義。智周即繼承慧沼的事業,繼續著述。專宏基師一系之說。他于開元十一年(723)去世,年五十六歲。其後,慈恩宗勢驟衰,著述亦漸次零落,惟新羅與日本學僧智鳳、智鸾、智雄、玄昉先後入唐從智周受學,玄昉留學時間最久(716~735),他們返日後,即建立了法相宗,爲慈恩一系的海外傳承。奘門諸師重要著述亦賴以流傳不絕。
智周的著作,據《東域傳燈目錄》所載有十叁種,現存十種︰
(01) 、《法華玄贊攝釋》四卷,是對窺基《法華玄贊》“細繹疏意,問答釋難”。
(02) 、《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四卷,是對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的決擇釋難。
(03) 、《大乘入道次第》一卷,一作《入道章》,扼要地說明自宗修行次第的境行果。
(04)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五卷,現存二、四兩卷。《東域傳燈目錄》雲︰“智周師依天臺撰之。”
(05) 、《因明入正理論疏記》叁卷,亦名《前記》、《因明紀衡》,是對窺基所著《因明入正理論疏》文義的釋難。
(06) 、《因明入正理論疏後記》叁卷,補《前記》之缺。
(07) 、《因明入正理論疏鈔》一卷,亦名《略記》(或雲僞作),是對窺基《疏》的簡略補充解釋。
(08) 、《成唯識論樞要記》二卷,現存上卷,亦名《成唯識論方志…
《因明入正理論教案(釋智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