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入正理论教案
编者: 释智德
甲、题前玄谈
一、三大逻辑的重要性
佛法义理,甚深奥妙.作为佛法修行者,要想明了佛法义理,弘扬佛法,学习和掌握因明是非常重要。
因明,不仅是辩仑术,还是通达佛理,得大智慧的学问。其作用有两点:
第一,自悟。
佛法大海浩瀚弘深,有信才能入于佛法宝藏,而理是信因,明理才能得正信。学习因明可以帮助自己深入理解法义,并能够运用佛理正确地分析自身问题,破除邪执邪见,树立正知正见,在真实的修为中获得利益,进而了知诸法实相。
第二,悟他。
通过辩论研讨,能够帮助其他修行者明白佛法义理,找到自身的差距,悟入佛法正理。比如:《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中记载了许多精彩的启悟问答,通过简短明了的解答,使许多人明心见性,开显了般若智慧。
通过因明辩论还可以破除外道邪说,弘扬佛法。在历史上这样的实例比比皆是。比如: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阿梨—莲花生大师。他在赤松德赞的迎请下来到了西藏,当时佛教与当地的苯教争执非常厉害,于是在赤松德赞的主持下进行了一次辩论大法会,双方都由最有成就的大师出场,各抒教理,结果佛教战胜了苯教,赤松德赞宣布废除苯教弘扬佛教,从此佛教在西藏兴盛起来。
由此可见,因明学对佛法弘扬是多么的重要!
(一)、因明的重要性:
1、“不通因明,则说教析理,失所凭依”(江亢虎博士)
2、“因明,可谓法界之关钥,实相之神符也。得之者可以避幽局,佩之者可以御大地。诸法空座,非此不足以据之。” (德清大师)
3、“士夫成办诸事,正智必须先行” 。(法称论师《正理滴论》)
(二)、逻辑的重要性:
1、西方古代逻辑学家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5—475),相当于中国古代春秋时代-公元前770-476)]说:“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而产生”。又云:“如果要想理智地说话,就应当用这个人人共有的东西武装起来”。
2、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1854—1921)在所译《穆勒名学》中曰:“逻辑是“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三)、名辩学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名辩学家认为,名辩学对“思维、推理、事业成败、治国安邦等有极大的意义和重要价值。《墨经.小取》云:“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二、因明的功用
(一)、窥基大师曰:“求因明者,为破邪论,安立正道”。
破邪:如果彻底于破邪,即得自救。被邪见围绕之人,便会沈沦于生死苦海。
显正:如果穷极于显正,即能利他。光辉通达三世十方的真理。
(二)、明睿大师云:“扬真殄(tian音“天”,断也,灭也。)谬,夷难解纷”。
(三)、基辩法师说:“应知因明论道,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要道”。
(四)、藏传因明宗喀巴大师一系强调:“因明论也是希求解脱和一切智者所必须之学”。又云:“因明具备解脱道次”。
佛即量真,于十号之外,还有“量士夫”之称,将“觉行圆满”置于比量系统过程中,学因明也可以成佛,亘古奇闻,闻所未闻,《释量论》在中土说,是一条新开辟的成佛大道。
因明→寂灭。
三、如何学好因明
(一)、首先是起点要很高,要多向学者专家教授虚心诚恳的请教学习,即所谓“转学多师是汝师”。
(二)、是内容要全面“一网打尽”,既要反复学习古因明的重要著作,又要反复学习近现代诸因明大家之作品。
(三)、是精研经典,详考其理。好学不倦,穷源竟委。详考其理,备擅宗途。因明著作,晦涩艰深。虞愚先生云:“因明本文,精论越世,一辞一义,极有依据,非心气粗浮者所能望其项背,故读者,须静心定气求之,方可悟入。初读本文于辞气朴重之处,尤当知存疑熟读,不可放松,顺序直进,治一义毕算一义。如是读竟,则可以与本文如理相应矣”。
(四)、是善于运用,敢于超越。因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问。作为论辩逻辑,在生活中,治学中,写作中要多运用,多实践。(如玄奘大师就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他不仅能娴熟地运用现成的因明理论,而且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并多次获得辩论的胜利。在迦湿弥罗国他受到称法师的高度赞扬之后,众僧多有不服,纷纷诘难。玄奘一一化解,众人无不愧服。玄奘对待自己的老师,也不轻易盲从。胜军经四十余年深思熟虑而提出的“诸大小经皆是佛说”的比量流行日久,却无人发现其论式上的错误,玄奘敢于提出修正意见,使其避免过失,从而无懈可击。在十八日无遮大会上提出唯识比量,更是一次创造性运用因明的光辉典范)。
四、三大逻辑优劣比较
(一)、近代逻辑学家,武汉大学教授谭戒甫(民国时人),研究《墨经》达二十几年,嗜好诸子。在所著《墨辩发微》(中华书局版P5)中云:“逻辑之别,推理终患烦锁,分段复嫌简单,其与因明、墨辩通者,不过四五而已”。又云:“彼〔(指墨辩)与因明竟沆瀣(音“杭械”,道理相通之意)一气,术式符同者几达十之八九。抑维印度,论师立量,宗计繁重,对扬事专,所谓“道不同不相谋”,因而其术亦不能不有所制约,此其异(奇异、奇特)也。〕”。
(二)、虞愚在其所著《印度逻辑--因明底基本规律》中,经过三大逻辑的再三比较研究后,说:“演绎推理与墨辩,斯其短于因明也”。又说:“三段论法意在示立说原因与归结之关系,惟先立大前提,后出结论,未免有窃取论点之病”。
(三)、太虚大师《因明概论》云:“盖合归纳、演绎,只当得因明之自悟比量,未能悟他;况彼演绎与归纳,又各成偏枯而不一致耶!然则据此不同,因明与逻辑胜劣之数,已大可知也”。
五、因明略史
(一)、因明的分期
1、印度因明沿革,略分五期
(01)、自佛说至马鸣菩萨(此迄佛灭后500年)—论法初行,散见四阿含诸小乘经。
(02)、自龙树至青目后(此迄佛灭后800年)—论法渐祥,散见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
(03)、自弥勒至于世亲德慧后(此迄佛灭后1000年)—论轨具备,散见大论、显扬、方便心论、掌珍论、如实论等。
(04)、自陈那至于亲光无性(此迄佛灭后1100年)—因明大成,译籍今存二论,又见广百论、释般若灯论等。
(05)、自法称至于天喜后(此迄佛灭后1500年)—因明再盛,无专著,但梵著本俱。
2、印度因明沿革,又可略分三期
(01)、前期因明(公元前六世纪前),即古因明,以马鸣、弥勒、龙树、无著、世亲等为主。
(02)、中期因明,即新因明初期,以陈那菩萨为主,天主为辅。
(03)、后期因明(公元七世纪后),即法称系因明,传入西藏。
中国因明传于唐(唐太宗贞观21年,玄奘大师译出《入论》;
盛于唐(太宗、高宗二代时期,以窥基大师为主流);
衰于唐(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的灭佛事件)。前后不过二百年左右。
近代民国时期,不过昙花一现。
(二)、因明略史
“因明论者,源唯佛说,文广义散,备在众经”。(窥基大师)
因明始于佛教,实由佛教改造而成,故可谓:“佛教论理学”。
1、尼也耶派
因明诞生在印度一个古老哲学学派里--“尼也耶”,经过古印度佛教历代高僧大德的改造逐渐发展而成。尼也耶学派的创始人名足目,身平行履一概不知。
梵语“尼也耶”,汉语译为“正理”,本义是引导的意思。凡是引导到一论题或结论为一理论,就是“尼也耶”。尼也耶学派的根本经典是《尼也耶经》,也就是《正理经》。创始人足目从前人和同代人的逻辑思想中总结、整理出十六个逻辑范畴--十六句义,并以此为提纲,写了《正理经》这一不朽的逻辑著作。全书共有简短的经文五百三十条,分为五篇,祥细阐
述十六句义。五篇是:
第一篇:体系中十六范畴;
第二篇:疑,论证四种工具;
第三篇:自我,身体,感觉及其对象、认识与心理;
第四篇:意志,过失,轮回,人类活动的善恶果报、苦及最后解脱然后转入错误理论以及全体及部份;
第五篇:非真实反对及遣责敌论者各种论点。
十六句义:
(01)、量:指知识、认识手段。
(02)、所量:指认识的对象。
(03)、疑,即疑惑。
(04)、目的:指需要论证或反证的对象。
(05)、见边:也称譬喻或实列。6、宗义:指自宗或本学派的哲学原则。
(06)、宗义:指自宗或本学派的哲学原则。
(07)、论式:即五支推理形式。
(08)、思择:或称思辩、辩驳,即提出更多的理由论证已论证的命题。
(09)、决断:给立敌双方的命题和反命题下最后的判决、裁决谁是谁非。
(10)、论议:由立敌双方各自陈述宗义。
(11)、诡论议:即诡辩。
(12)、坏义:破坏对方宗义的论诘。
(13)、似因:错误的理由。
(14)、曲解:歪曲别人的本义,以破坏其命题。
(15)、倒难:错误的非难。
(16)、坠负:失败的原因。
尼也耶派的推理形式为五支作法:
(01)、宗(命题):声是无常;
(02)、因(理由):所作性故;
(03)、喻(例证):譬如瓶等;
(04)、合(应用):瓶是所作,瓶是无常;声亦是所作,声亦是无常;
(05)、(结论的陈述):故声是无常。
欲祥知尼也耶派的学述情况,请读《正理经》,限于篇幅,到此为止,敬请谅解。
2、龙树菩萨
前苏联科学院院士谢尔巴茨基教授评论说:“龙树应列入人类伟大哲学家之一”。又说:…
《因明入正理论教案(释智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