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明入正理論教案(釋智德)

  因明入正理論教案

  

  編者: 釋智德

  甲、題前玄談

  一、叁大邏輯的重要性

  佛法義理,甚深奧妙.作爲佛法修行者,要想明了佛法義理,弘揚佛法,學習和掌握因明是非常重要。

  因明,不僅是辯侖術,還是通達佛理,得大智慧的學問。其作用有兩點:

  第一,自悟。

  佛法大海浩瀚弘深,有信才能入于佛法寶藏,而理是信因,明理才能得正信。學習因明可以幫助自己深入理解法義,並能夠運用佛理正確地分析自身問題,破除邪執邪見,樹立正知正見,在真實的修爲中獲得利益,進而了知諸法實相。

  第二,悟他。

  通過辯論研討,能夠幫助其他修行者明白佛法義理,找到自身的差距,悟入佛法正理。比如:《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中記載了許多精彩的啓悟問答,通過簡短明了的解答,使許多人明心見性,開顯了般若智慧。

  通過因明辯論還可以破除外道邪說,弘揚佛法。在曆史上這樣的實例比比皆是。比如: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阿梨—蓮花生大師。他在赤松德贊的迎請下來到了西藏,當時佛教與當地的苯教爭執非常厲害,于是在赤松德贊的主持下進行了一次辯論大法會,雙方都由最有成就的大師出場,各抒教理,結果佛教戰勝了苯教,赤松德贊宣布廢除苯教弘揚佛教,從此佛教在西藏興盛起來。

  由此可見,因明學對佛法弘揚是多麼的重要!

  (一)、因明的重要性:

  1、“不通因明,則說教析理,失所憑依”(江亢虎博士)

  2、“因明,可謂法界之關鑰,實相之神符也。得之者可以避幽局,佩之者可以禦大地。諸法空座,非此不足以據之。” (德清大師)

  3、“士夫成辦諸事,正智必須先行” 。(法稱論師《正理滴論》)

  (二)、邏輯的重要性:

  1、西方古代邏輯學家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5—475),相當于中國古代春秋時代-公元前770-476)]說:“萬物都根據這個“邏各斯”而産生”。又雲:“如果要想理智地說話,就應當用這個人人共有的東西武裝起來”。

  2、近代啓蒙思想家、翻譯家嚴複(1854—1921)在所譯《穆勒名學》中曰:“邏輯是“一切法之法,一切學之學”是科學研究的根本方法”。

  (叁)、名辯學的重要性:

  中國古代(春秋戰國)名辯學家認爲,名辯學對“思維、推理、事業成敗、治國安邦等有極大的意義和重要價值。《墨經.小取》雲:“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

  二、因明的功用

  (一)、窺基大師曰:“求因明者,爲破邪論,安立正道”。

  破邪:如果徹底于破邪,即得自救。被邪見圍繞之人,便會沈淪于生死苦海。

  顯正:如果窮極于顯正,即能利他。光輝通達叁世十方的真理。

  (二)、明睿大師雲:“揚真殄(tian音“天”,斷也,滅也。)謬,夷難解紛”。

  (叁)、基辯法師說:“應知因明論道,上求菩提,下化衆生之要道”。

  (四)、藏傳因明宗喀巴大師一系強調:“因明論也是希求解脫和一切智者所必須之學”。又雲:“因明具備解脫道次”。

  佛即量真,于十號之外,還有“量士夫”之稱,將“覺行圓滿”置于比量系統過程中,學因明也可以成佛,亘古奇聞,聞所未聞,《釋量論》在中土說,是一條新開辟的成佛大道。

  因明→寂滅。

  叁、如何學好因明

  (一)、首先是起點要很高,要多向學者專家教授虛心誠懇的請教學習,即所謂“轉學多師是汝師”。

  (二)、是內容要全面“一網打盡”,既要反複學習古因明的重要著作,又要反複學習近現代諸因明大家之作品。

  (叁)、是精研經典,詳考其理。好學不倦,窮源竟委。詳考其理,備擅宗途。因明著作,晦澀艱深。虞愚先生雲:“因明本文,精論越世,一辭一義,極有依據,非心氣粗浮者所能望其項背,故讀者,須靜心定氣求之,方可悟入。初讀本文于辭氣樸重之處,尤當知存疑熟讀,不可放松,順序直進,治一義畢算一義。如是讀竟,則可以與本文如理相應矣”。  

  (四)、是善于運用,敢于超越。因明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問。作爲論辯邏輯,在生活中,治學中,寫作中要多運用,多實踐。(如玄奘大師就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他不僅能娴熟地運用現成的因明理論,而且有所創造、有所發展,並多次獲得辯論的勝利。在迦濕彌羅國他受到稱法師的高度贊揚之後,衆僧多有不服,紛紛诘難。玄奘一一化解,衆人無不愧服。玄奘對待自己的老師,也不輕易盲從。勝軍經四十余年深思熟慮而提出的“諸大小經皆是佛說”的比量流行日久,卻無人發現其論式上的錯誤,玄奘敢于提出修正意見,使其避免過失,從而無懈可擊。在十八日無遮大會上提出唯識比量,更是一次創造性運用因明的光輝典範)。

  四、叁大邏輯優劣比較

  (一)、近代邏輯學家,武漢大學教授譚戒甫(民國時人),研究《墨經》達二十幾年,嗜好諸子。在所著《墨辯發微》(中華書局版P5)中雲:“邏輯之別,推理終患煩鎖,分段複嫌簡單,其與因明、墨辯通者,不過四五而已”。又雲:“彼〔(指墨辯)與因明竟沆瀣(音“杭械”,道理相通之意)一氣,術式符同者幾達十之八九。抑維印度,論師立量,宗計繁重,對揚事專,所謂“道不同不相謀”,因而其術亦不能不有所製約,此其異(奇異、奇特)也。〕”。

  (二)、虞愚在其所著《印度邏輯--因明底基本規律》中,經過叁大邏輯的再叁比較研究後,說:“演繹推理與墨辯,斯其短于因明也”。又說:“叁段論法意在示立說原因與歸結之關系,惟先立大前提,後出結論,未免有竊取論點之病”。

  (叁)、太虛大師《因明概論》雲:“蓋合歸納、演繹,只當得因明之自悟比量,未能悟他;況彼演繹與歸納,又各成偏枯而不一致耶!然則據此不同,因明與邏輯勝劣之數,已大可知也”。

  五、因明略史

  (一)、因明的分期

  1、印度因明沿革,略分五期

  (01)、自佛說至馬鳴菩薩(此迄佛滅後500年)—論法初行,散見四阿含諸小乘經。

  (02)、自龍樹至青目後(此迄佛滅後800年)—論法漸祥,散見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

  (03)、自彌勒至于世親德慧後(此迄佛滅後1000年)—論軌具備,散見大論、顯揚、方便心論、掌珍論、如實論等。

  (04)、自陳那至于親光無性(此迄佛滅後1100年)—因明大成,譯籍今存二論,又見廣百論、釋般若燈論等。

  (05)、自法稱至于天喜後(此迄佛滅後1500年)—因明再盛,無專著,但梵著本俱。

  2、印度因明沿革,又可略分叁期

  (01)、前期因明(公元前六世紀前),即古因明,以馬鳴、彌勒、龍樹、無著、世親等爲主。

  (02)、中期因明,即新因明初期,以陳那菩薩爲主,天主爲輔。

  (03)、後期因明(公元七世紀後),即法稱系因明,傳入西藏。

  中國因明傳于唐(唐太宗貞觀21年,玄奘大師譯出《入論》;

  盛于唐(太宗、高宗二代時期,以窺基大師爲主流);

  衰于唐(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的滅佛事件)。前後不過二百年左右。

  近代民國時期,不過昙花一現。

  (二)、因明略史

  “因明論者,源唯佛說,文廣義散,備在衆經”。(窺基大師)

  因明始于佛教,實由佛教改造而成,故可謂:“佛教論理學”。

  1、尼也耶派

  因明誕生在印度一個古老哲學學派裏--“尼也耶”,經過古印度佛教曆代高僧大德的改造逐漸發展而成。尼也耶學派的創始人名足目,身平行履一概不知。

  梵語“尼也耶”,漢語譯爲“正理”,本義是引導的意思。凡是引導到一論題或結論爲一理論,就是“尼也耶”。尼也耶學派的根本經典是《尼也耶經》,也就是《正理經》。創始人足目從前人和同代人的邏輯思想中總結、整理出十六個邏輯範疇--十六句義,並以此爲提綱,寫了《正理經》這一不朽的邏輯著作。全書共有簡短的經文五百叁十條,分爲五篇,祥細闡

  述十六句義。五篇是:

  第一篇:體系中十六範疇;

  第二篇:疑,論證四種工具;

  第叁篇:自我,身體,感覺及其對象、認識與心理;

  第四篇:意志,過失,輪回,人類活動的善惡果報、苦及最後解脫然後轉入錯誤理論以及全體及部份;

  第五篇:非真實反對及遣責敵論者各種論點。

  十六句義:

  (01)、量:指知識、認識手段。

  (02)、所量:指認識的對象。

  (03)、疑,即疑惑。

  (04)、目的:指需要論證或反證的對象。

  (05)、見邊:也稱譬喻或實列。6、宗義:指自宗或本學派的哲學原則。

  (06)、宗義:指自宗或本學派的哲學原則。

  (07)、論式:即五支推理形式。

  (08)、思擇:或稱思辯、辯駁,即提出更多的理由論證已論證的命題。

  (09)、決斷:給立敵雙方的命題和反命題下最後的判決、裁決誰是誰非。

  (10)、論議:由立敵雙方各自陳述宗義。

  (11)、詭論議:即詭辯。

  (12)、壞義:破壞對方宗義的論诘。

  (13)、似因:錯誤的理由。

  (14)、曲解:歪曲別人的本義,以破壞其命題。

  (15)、倒難:錯誤的非難。

  (16)、墜負:失敗的原因。

  尼也耶派的推理形式爲五支作法:

  (01)、宗(命題):聲是無常;

  (02)、因(理由):所作性故;

  (03)、喻(例證):譬如瓶等;

  (04)、合(應用):瓶是所作,瓶是無常;聲亦是所作,聲亦是無常;

  (05)、(結論的陳述):故聲是無常。

  欲祥知尼也耶派的學述情況,請讀《正理經》,限于篇幅,到此爲止,敬請諒解。

  2、龍樹菩薩

  前蘇聯科學院院士謝爾巴茨基教授評論說:“龍樹應列入人類偉大哲學家之一”。又說:…

《因明入正理論教案(釋智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