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講座 聞、思、修▪P3

  ..續本文上一頁?“法爾具思惟”,你現在先靜下心來,聽聽釋迦牟尼說了什麼。你可以懷疑,在阿含經中有四大教法,就是說你聽任何人說法都得經過思惟之後再信受,其實就是讓你懷疑的,但是你想,當你懷疑的時候,你是不是已經落入了“信”的圈子~~信了阿含經。所以,我在前邊兒說,學佛在最開始應“准學不准問”。

  剛才一直說的是好好聽法,接著再說一點兒,除了好好聽法以外,還有兩緣,對于學法來說是很殊勝的,對于啓發你的正思惟效果特別好。

  一個是譬喻。比如化城喻,你只要稍微有點兒腦筋,你就很快了解佛法真意。一隊人入海采寶,路途遙遠,走得又累又渴,人實在受不了了,在人們即將退心的時候,導師以大神力,在前邊兒現了一座城池,導師對大家說,走,我們稍微努點兒力,再往前趕一下子,到城中休息休息,增加增加體力。這比喻多好了,多麼形象,多麼直觀。《法華經》是什麼經典:一乘了義圓教!這樣一來,你怎麼能不清楚西方淨土、東方淨土之類。插點兒閑話。

  淨土黃金爲地,這只是幸福的象征,這不是實寫,有人追究七寶,我就想起來包身工,當時那些人就宣傳,西方黃金遍地,走路都晃眼,到那兒隨便撈錢,大把大把抓。當時,哥倫布環球旅行時,也是說東方中國遍地香料黃金才來的。

  你只要是比喻,就是只取你可用的那一部分,不合用的那一部分,你就不取,這樣人家是理解的,因爲你這只是比喻,這樣一來,就可以明白,比喻是既啓迪智能,又不落所邊。

  二一個是發問:前邊兒我說了不准問,“准學不准問,”而這兒又讓發問,二者的區別在哪兒呢?前邊兒的問是問別人求答案,而這兒的問是問自己。就如同禅宗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這疑問你不能問別人,問別人,別人也給不了你答案,誰給你答案,那是最笨的老師。有一個公案,我記不清了,甲在乙處參學,學了幾年之後心有所感,去向老師乙處求印證,向乙一口氣講出了自己的心得,乙只是問他一個問題,你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如何?甲楞住了,噢,我還真回答不了。于是想讓老師給解答,乙說:我不能告訴你,我告訴你了,那是我的事兒,我一說你早晚會罵我的。大家看,乙不告訴甲!後來甲在幹活時,是打住石頭了吧~~一下子悟了,立馬跪下向老師乙的方向頂禮:多虧了老師當初不曾告訴我,才使我現在悟了。

  所以,千萬別問別人,要問自己,這樣憑自己的思惟之力,在“能”上用力,這才是正行。

  有這麼一個比喻。比如一個人有了胃病,有人吃藥治療,有人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以前吃飯挑食,而且有了就暴吃,沒了就餓著,現在呢,定時定量吃,幷且還每天起來鍛煉,慢慢地體質增強了,身體也好了。吃藥治療呢?是藥叁分毒,都有副作用,而這食療,沒有副作用的,問別人就如同藥療,而問自己,在內心中啓問則如同食療。

  我們這一節的題目叫做聞、思、修,可一直在說怎樣思惟,這是爲什麼呢?因爲聞、思、修叁者其實是一以貫之,它的本體是思惟,就是說,在外邊兒看起來雖然是茶杯,是量筒,其實它的本體是玻璃。

  聞、思、修的聞,其實就是最淺層的思惟,而思則是程度比聞深一點兒的思惟,修是比思更深的思惟,現在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說聞、思、修。

  1、從深淺方面來說,聞、思、修叁者呢,在聞階段是無分別,你什麼都別管,他說“你好”,你也學,他說“去你媽的”,你也只管學。只管學,別去分別它是好是壞。到思的階段才是有分別。“你好”是什麼意思呢?“去你媽的”又是什麼意思呢?想想,從聞階段到思階段這是理解的部分。再說修的階段,在修的階段又成了無分別。到這時候,因爲你已經經過了思階段,知道了“你好”與“去你媽的”的區別,有了取舍,取了“你好”,舍掉了“去你媽的”,這就只剩下“你好”了,沒有分別的必要了,所以修的階段也是無分別,從思階段到修階段,這其實是“悟”的部分,在聞階段的無分別是因爲你無能力分別,你還沒能力分別,你分別什麼?徒費心力!而在“修”的階段呢,這無分別是不必要分別!“你好”“你好”,你好是善的,分別什麼,不必要了~~所以,你別看是從無分別到有分別,再到無分別,這可不是轉了一圈兒又回來了,聞階段的無分別與修階段的無分別不一樣,聞是無能力分別,修是不必要分別。

  從這深淺上來說,從聞經思進而到修,這麼個過程實際上是從直覺向理性的進化,從事向理的趨向過程。

  2、我們從出入來說,我們先從聞入手,這是佛法的淺表處,這是入的地方,我們越入越深,到思的階段就是入到深處了,這一個是解的過程,而後要向修過度,這實際上是出,我們學佛法可不是爲了學佛法而學佛法,我們是爲了度衆生而學佛法。比如說一些所謂的專家,他們是佛學家,他們學佛法以後,可以寫出學術論文,可以到處給人講課,憑此他們既可以得以養家糊口又可以得名聲,那麼他們是只管入不管出,他們寫出的所謂文章,沒幾個人能看得懂,而若你是爲了度衆生而學佛,那麼當你深入進到佛法大海裏邊兒時,你還必須得能出來,你若出不來,你就無法引導衆生。現在有些人學佛就是鑽入了牛角尖中出不來了。馬克思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鴉片是會令人上瘾的,宗教也是會令人上瘾的,當你沈入宗教的氛圍之中以後,那真是飄飄乎、蕩蕩乎,真如騰雲駕霧,那境界太美妙了。那麼你就不願再上來了,這時候你一定得出來,你出不來就不會再前進了。

  從聞到思是解的過程,是由淺表往佛法深處去,而從思到修呢,是悟的過程,是由深處往淺表處出的。

  從聞到思再到修,這其實是境界由低到高的進步,在聞的階段,境界最低,你沒能力分別,你漸漸到思階段,這我們剛才說過,那是有分別,這個境界雖然高于聞,但幷不是目的(目的是成佛度衆生),這境界還不算高,當你思惟透了開始出,往修的階段靠攏,修是高境界了。

  有人就問了,我們能不能直接從聞到修,從低境界到高境界處呢?這個不行,大家看,這是個粉筆盒,這個方體,我們要從左打入一枚釘子,從右邊兒穿出來。最左邊兒就是聞的階段,是往深處去,方體的中間是思階段,然後這枚釘子繼續往裏邊兒打,從右邊兒出來了,這就如修的階段,是出的階段。你想直接從左邊兒進,不經中間而直接從右邊兒出來,那絕對不可能。

  我們現在學佛就是這樣,現在在最左邊兒,還沒有進入佛法裏邊,我們聽聞佛法,就是接住粉筆盒的左邊兒了,往裏邊兒拱吧,一直往深處去,當你到最深處時,爲了度衆生,你必須得從右邊兒鑽出來,你出不來,那沒用,右邊兒出來就是到了粉筆盒所占的空間外邊兒,粉筆盒左邊兒的空間與右邊兒的空間是相通的,表示都是非佛法(狹義地),你從右邊兒出來給大家講,就度衆生了,這從左邊兒進從右邊兒出,就叫深入淺出。

  但是,現在有太多的法師不是這樣,他們從左邊兒進去,沒有從右邊兒出來,卻是偏著從前邊兒面(或後邊兒面,抑或上邊兒面抑或下邊兒面)出來了,雖然從前邊兒面出來也是與粉筆盒左邊兒的空間相通,也可以說法度衆,但是,因爲你根本沒有深入佛法核心,對佛法的了解是成問題的,所以你講的佛法不圓滿,甚至有偏差,這樣的深入淺出,你根本沒深入進去,實際上你是不具備說法的資格的。

  說到這兒,我就想起了現在社會上的一些科學家,他們所寫的一些科普讀物,比如高士其,他的地位在中國是無可替代的,但他就是從左邊兒進,沒從右邊兒出,而是斜著出來的,淺出倒是淺出了,可沒能深入。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過一套《第一推動叢書》,那才是真的科普,那作者都是世界第一流的科學家,那套書看著可不是那麼容易懂的,你沒有一定的水平,在一流的科學家眼中已淺的不能再淺的東西,對你來說,也懂不了,高士基的科普任誰都懂。做到深入淺出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佛法也是如此,真佛法是通俗不了的。

  我們再作個比喻,比如我們要上樓,我們的地平面是平坦的,但地勢低,而我們所要達到的樓上也是平坦的,但地勢高。我們要從地面上到樓上去,那就不是平著過去的,一定得往高處上,地面的低處喻聞階段,此時是平坦的,喻無分別,我們要沿樓梯上,這是思階段,此時不平,是有分別,當我們上到樓上時,那是修階段,此時平坦,是無分別。由地面想到樓上去,沒有直直的路,只能沿樓梯一步步往上。

  再比如我們上月亮,這時我們要先打的到車站,然後坐火車,再坐汽車去西昌,最後坐上宇宙飛船,直飛月亮,落在月球上。

  坐船比喻“聞”法,坐車去西昌比喻思惟,坐上宇宙飛船是修,落到月亮上,就如見道位,登初地。這是用世間法比喻,用出世間法比喻,根本智如聞,後得智如思,圓滿智如修。

  修學佛法呢,可以以叁學攝之,叁學是戒、定、慧,那麼,我們就要持戒,持戒得先聞戒,學一點兒就要落實到實處,想學戒可能沒有同道來相互幫襯,這時候怎麼辦呢?自己幹,不與別人攀,孤獨的是獅子,只有猴子等才群居,做到多少算多少,千萬不要學過佛戒之後,單去對照別人,因爲戒是戒心的,別人的心態如何,你幷不知道,不要責怪別人不守戒。比如濟公、金山活佛等,你怎麼知道人家不守戒,人家守戒最清淨了。我們戒心了,心不放逸,這才心安,我們只要時時刻刻專求自己,看住自己的心念,這就把苦給斷了。

  我們時刻觀身不淨,這樣可以使我們守護諸根,這樣呢,諸邪不能侵。有個例子,說這就象風吹大山一樣,風再大,你吹不走大山的,就象阿含中的象護嚇佛一樣,你嚇不了佛的,你把諸根守住,經上說“藏六根如龜”就是說烏龜把腦袋瓜子都縮回去了,鹭鸶咬不了他的,只要我們護住諸根,你就連小惡也不造了,久而久之,戒、定、慧就有了。

  具體怎樣修行,有幾部是必看的經。

  首先是《法句經》。《法句經》是阿含經的綱要,最切實易行。

  還有《解深密經》,這也是了義聖教,這是通叁藏的鑰匙,是佛法的總原則,這就象一個國家的憲法一樣。

  還有《般若經》,這部經是斷障的,這經是修學佛法的人一定得看的。

  若無時間看阿含,那就學《法句經》,叁藏十二部學不了的,那就學《解深密經》,《般若經》也太多,六百卷,學不完,怎麼辦?學《金剛經》,最好是學玄奘法師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有人說,我連《金剛經》也學不來,有沒有更短的,有,學《心經》。

  學佛,依《解深密經》,可以得正見、正信,然後照《法句經》來做,再依《金剛經》斷障,在整個學法過程中,一直都要依《解深密經》做指導。

  若一個人已有了正見、正信,已發了大心,那你自然就得學阿含經,你絕不會說:阿含太多了,我學《法句經》,那是你還沒有正見、正信。

  我們依止阿含經,當下就學,當下就修習,你只管聽經上說苦,你的意識自然就思苦了,你聽阿含上說無我,你自然就思無我之理,你聽經上說無常,你自然就思無常之理,經上講道谛,你自然就思道谛……爲什麼呢?這叫“法爾具思惟”,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每個人自然都有“思”,這是百法中“思”心所的作用,但是我們不要刻意。

  如此呢,久而久之,功夫純熟了,當自己煩惱起來時,在起的當下就知道它起來了,而我們現在不是,它什麼時候起來的,我們不知道,等到我們覺察它時,它已經長大了,我們已經收拾不住了。當什麼時間煩惱滅了,在滅的當下我們就知道它滅了。這就是禅宗說的照顧話頭,照顧話頭是什麼意思,就是當煩惱起時就觀照住,而我們呢,卻是在“誰”上用功,這是一般的。仁德老和尚說“念佛是誰”,是在“念”上用功,當念頭起來後,那已經成話尾了,若在“念佛是誰”的“誰”上追究,那是照顧話尾,不是照顧話頭。

  你修聖道時,聖道一起,馬上在當下就覺知,聖道一滅,馬上在當下就覺知,行時清清楚楚,住時清清楚楚,坐時、臥時皆清清楚楚。這時候我們注意:淨空法師說過,你只管念佛,念得久了,人家問你世法,你不知道,問佛法也不知道……這是他的一家之言,不准批評,但也不准照那樣來,一定要了了分明。

  你學阿含經,但要學阿含經的內含,別在阿含經的外在形象上費心思,因爲斷煩惱才是關鍵,你知道阿含的外在,幷不能幫你斷煩惱。你要明白,世尊爲何這會兒對弟子這麼說,到那兒又那麼說?爲什麼世尊對有些問題不回答?爲什麼世尊也會背痛?爲何世尊也要總是修習禅定?我們應該思惟這些,想想世尊這麼做的密意是什麼,要在我們自己的“能”上用心,別在“所”上費勁兒、在“境”上費勁兒,這才是學阿含經。

  這個過程我們可以做一個比喻。比如說要蓋一座大樓,我們已經選好了地址,設計好了圖紙,資金也到位了,磚瓦等材料已經買好了,這時候我們只要挖基腳,一磚一瓦壘起來就可以建大樓了,那麼我們現在建涅槃城,選址如正信,圖紙如正見,資金、材料等如善資糧,奠基如發心,砌牆如正行,這才是修行。

  總結起來該怎麼說呢?

  要想學佛,先恭敬地聽善友教誨,知道自己當下的境界,知道自己要去的目標,這兩個搞清楚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就是學佛。現在人缺乏的是:搞不清自己當下的境界,立馬上來要修六度萬行,丟棄阿含等基礎,也不知道自己要去的目標,其實你是要到淨土世界轉站去成佛的,而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船到碼頭車到站了,那是你成佛路上的一站而已,可不是目的。這些還搞不清,立馬“諸惡莫作”,你不知道什麼是惡,違背真實的就是惡,你要衆善奉行,你不知道什麼是善,這隨順真實的就是善,自淨其意,善惡不分意怎麼淨。

  

  

《佛學講座 聞、思、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