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讲座 闻、思、修▪P2

  ..续本文上一页为什么严不了呢?求什么,得不到什么?这个矛盾出在哪儿。有求必应的“求”是第一步见山是山,然而求什么得不到什么,这是在第三步见山是山上的话。

  这就是不考虑“心态正不正”,这是第三步见山是山的话,你只要专心领悟了,心态自然正,不考虑心态正不正的时候,心一直安于领悟佛法真义上,自然心态正,若时时考虑我这心是否正时,心自然就不正了。这是第一条。

  2、生恭敬,无骄慢心。对于善士来说,千万别生起“你们都来问我,我比你们高”的心态,学佛的人对法及法师恭敬,讲法的人对求法的人更得恭敬,因为正是他们,方才成就了你的福德资粮。佛经中有个常不轻菩萨,对任何人都恭敬。三阶教的信行大师,对任何人都礼拜,当时的僧人都说:你信行怎么能礼拜在家人呢,有失僧相威仪!就把信行大师赶出僧伽队伍。但实际上,信行大师才是真善士,真菩萨,人家才是在第三步见山是山上,别人是在第一步见山是山上,不一个境界呀,初地不知二地事。

  3、更进一步,不能得少为足。有人说,你已经蛮好了,何苦还那么巴巴地。河南某地有一个小学,一个教导主任,本来教导主任就比一般老师多拿十块钱,可他还非要担任一个班主任,别的老师就说,你已经多拿十块钱了,这十块钱班主任费就让给别人吧。他说,我只不过是想多做点儿工作罢了,我绝不是为了显出精力过人,也不是为了那十块钱班主任费,但这个说不清。这第三就是“进一步地开发自己的潜能”。

  4、为了自利利他。为了增长自己的功德,为了帮助他人增长功德,不是为了名闻利养。有人请我出去讲经,好,那么,我总先给人家声明,你们别把我的话当做真理,而且,你们也别客气,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我二十多岁了,但听经的各位有些可以做为我的祖父辈,你们从人生经历等方面都比我强得多,你们不必要照顾我的面子,怕难倒我,你们难倒了我,我才知道在哪个地方还有欠缺,这是对我的最大帮助,这是我自己的自利,你们若听过后解开了几个或只一个疑惑,那么这就是利他了。临走的时候,他们会给你一些钱,你千万别拿。这是谁教的?这是美国寿冶老和尚教的。寿冶老和尚原在五台山多年,与本焕老和尚是法兄弟,他到九华山讲过好几次,但他的方言很难懂,我唯一记住的就是别贪钱!还有净空老和尚,老和尚来九华山佛学院,讲过经之后,有人供养,都在茶几上,临走时他顺手一推,推到我面前,说:交佛学院常住。这些前辈都是我们的榜样,他们不为名闻利养。但专家之流不行,他会向你要的。所以专家之流,不管其学识多么渊博,仅只是知识,他们所缺乏的是人文素养,善知识可不应该这样。当然,专家之流要养家糊口,拿钱也是应当的,该给的还是应该给。

  现在我们来判断善知识,怎么判断。现在的小和尚都是这样:某个老法师名声特大,那么我去拜他。在九四年时,九华山传戒,我们上去帮忙,有一个人竟说他的皈依师是虚云老和尚,圣学法师把他的证明一把可撂出去了。虚云老和尚名气大,人家绝对是善知识不错,可他圆寂好多年了呀,假冒也不冒对,我还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呢~~错吗?不错。

  我们择善知识时,千万别只看名声大小。当然,一般来说,名声大相应地他肚子中的货就少不了,但那里边儿不是内明,可能是政治手腕,也可能仅只是福报,但哪怕这仅只是福报,我们也绝不能小看。我们有些小和尚,眼高过顶,我以前就是。比如老和尚们的文章,自己的文章竟相互顶牛,当我了解到他们实际上是让枪手给写的文章,也或者是让弟子代劳时,我对他们更小看,他们的文章为什么相互顶牛,因为不一个人写的,观点不同,以至于相互顶牛。但直到现在,我渐渐变了,不管怎么着,他们一定有其过人之处,哪怕人家只是会混人,这也是长处,因为佛法不离世间法,那是佛法的初级阶段,因为学佛先从做人起。

  但是,我们所要求的善知识是内明一定得通,虽然有些人的名声很大,对于这些人我们不小看他,尊重他的人格,但他不是我们所要依止的善知识。我们要依止某个人,只能依教理来判定,而不能依名位来判定。当我们选定一个善知识之后,按密宗的说法,是必须全身心的依止。善知识让你杀人你也得干。智敏法师讲的唯识带子中间提到一件事儿,他说也记不大清了,一个人结婚,上师对弟子说,去,你去把那正结婚的新娘子给抢过来,这简直有悖人伦,但上师让干,你就得干。这是密宗的说法,我们现在暂且把它放在一边儿,恭恭敬敬地放在一边儿,因为我们不懂,就不要轻易下判语,我们现在取的是“依法不依人”。为什么?因为我们修学所依止的是三宝,绝不是某一个人,若依人的话,阿含经上说会有五种过患。日常法师在讲《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了一个故事,是他自己修学时的一个事儿,他要学法,某地有一位老禅和子,对于禅宗各派各家都通得很,什么云门宗的钟板该怎么打,临济宗的法器又该怎么敲,曹洞宗又如何如何,说得头头是道,于是日常法师就去亲近这位老禅和子。谁知道第一支香一坐下,老禅和子的头就低下来了,昏沉来了,一开静,老禅和子又满精神的。又一支香,一坐,他头又低下来了,而且口水顺着嘴角往下流。另一支香,他还是这样。于是日常法师就离开了。这就是依法不依人。

  善知识说实在的,很难遇到,人们都知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善知识不多,这时候我们别刻求具备八因的善知识,我们说,只要能引导我们去见三宝的,就是善知识,若下边儿我们接着讲解阿含,那么我就会让大家读原文,而很少讲解。就象外边儿来了一人,我是导游,我只能把你带到甘露寺,你到了甘露寺,就有藏学法师给你讲解,我只是个导游,对于甘露寺我哪有老藏熟悉,所以学佛法也是,我只能把大家带到阿含跟前,当大家到阿含前之后,由释迦牟尼来给大家讲解,何必我这无名小子来饶舌呢?释迦所讲才是最清净法界等流的!这就是说,虽然具八因的善知识不常有,但只要能带大家去见三宝,见世尊的,那就是善知识。

  然而现在这末法时代,有些人不是这样,八因不但不具备,而且还不让你去见世尊,在世尊前边儿层层设障碍,阻挡大家去见世尊。比如,清海无上师,“释迦已经过时了,”他说“你们不用念释迦名号了,也不用念弥陀名号了,只要念我清海的名号就可以了。”李洪志说,你“不要挂释迦的相了,只要挂我李洪志的相就可以了”,甚至某些大法师,不让看别的什么经,只要看《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就行了。据藏学法师说,净空法师那儿就是这样,学生们只准看净空老法师的书。象这样,不管你威望多高,影响多大,纯是恶知识,都不应该去亲近。

  问:那么,假如说是你,对于修净土宗的你让人家读什么书?

  读五经原文,而且把各种译本都读读。若有可能的话,看梵文原典最好。

  现在我们学佛,一定要记住一点儿,只管恭敬聆听世尊的教诲,你只管听世尊说的,而不要问为什么这样,你现在只有听的份儿,你只要好好地听,如说而奉行就行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对于世尊的经教没有树立起决定的正见信念,你现在的内心还是受无明的支配,所以,你所有的问难都是以无明为立足点,因为你以无明为立足点儿,所以一切都是不正确的。这儿有一个比喻,听法就象录音机录音一样,或者说象水中现倒影一样,我现在说话,用录音机录了下来,你们只管听录音机放出的话,可以不管录音机的工作原理,学佛法的人可以不管录音机的工作原理。你现在只看水中有棵树的倒影,但水中出现倒影的光学原理,你也可以不管,这就是法住法位。学佛的人,只管听录音机放出的声音,修理录音机的人才来管录音机的工作原理。

  总起来就是一句话,学佛要先“知道是什么,别管为什么?”

  也就是说,学佛应“准学不准问”,你现在只管佛陀说了什么,然后依照佛陀所说的法去修学。我们要求你自己在内心中思惟,但严格限制你向外驰问,当你去问别人的时候,别人告诉你一个答案,他的答案,你凭什么相信。比如你问:人生到底是苦还是乐?他说苦。为什么他说苦,因为你问的这个人是个苦命人,一生遭尽了坎坷。你问另一个人,他告诉你,人生是乐。为什么呢?这个人从小就是在福窝中长大的。这时候大家看,苦呀、乐呀什么的,其实是回答的人的答案,与你自己这问的人了不相干!况且,这答案的苦呀、乐呀也只是受。所以,我奉劝大家,千万别向外驰问。你若听信了别人的答案,那就落入了“所”边。你没有答案,就自己思惟,若一有答案,你就放下了心。比如,在世尊时代,有许多的人都问宇宙的形态,释迦告诉他们,说这世界有一个中心,是须弥山,围绕须弥山的有四大部洲,还有什么什么,他们信任释迦,于是就不再考虑这问题了。他们是好在遇上的释迦牟尼,是真觉悟者,但其实这也是假安立呀~~他们不再考虑这问题了,那么我们呢?人家一给我答案,我也就不考虑这问题了,但给我答案的人是不是可信呢?这样,就把我的正思惟给断了,没有了正思惟,就不能够指导你的所行。有一个比喻,你的所行所为的一件件事儿,都需要正思惟来串起来,正思惟就是绳子,所行就是念珠,一粒粒的念珠必须得有绳子给串起来。

  思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儿,经典上常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或者说:极善思惟之。都是思惟!我们常人的思惟维度有限,我们现在学佛法就是在努力开拓我们的思惟维度。就象我们是一个电视天线,我们只能收河南台,我们现在学习佛法,就是努力攒钱装一个锅,这锅一安好,我们就能收几十个台了。

  问:学佛到底是该先无条件的信,还是先怀疑?

  你现在根本不知道释迦牟尼讲了个什么,怎么信?又怎么疑…

《佛学讲座 闻、思、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