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尔具思惟”,你现在先静下心来,听听释迦牟尼说了什么。你可以怀疑,在阿含经中有四大教法,就是说你听任何人说法都得经过思惟之后再信受,其实就是让你怀疑的,但是你想,当你怀疑的时候,你是不是已经落入了“信”的圈子~~信了阿含经。所以,我在前边儿说,学佛在最开始应“准学不准问”。
刚才一直说的是好好听法,接着再说一点儿,除了好好听法以外,还有两缘,对于学法来说是很殊胜的,对于启发你的正思惟效果特别好。
一个是譬喻。比如化城喻,你只要稍微有点儿脑筋,你就很快了解佛法真意。一队人入海采宝,路途遥远,走得又累又渴,人实在受不了了,在人们即将退心的时候,导师以大神力,在前边儿现了一座城池,导师对大家说,走,我们稍微努点儿力,再往前赶一下子,到城中休息休息,增加增加体力。这比喻多好了,多么形象,多么直观。《法华经》是什么经典:一乘了义圆教!这样一来,你怎么能不清楚西方净土、东方净土之类。插点儿闲话。
净土黄金为地,这只是幸福的象征,这不是实写,有人追究七宝,我就想起来包身工,当时那些人就宣传,西方黄金遍地,走路都晃眼,到那儿随便捞钱,大把大把抓。当时,哥伦布环球旅行时,也是说东方中国遍地香料黄金才来的。
你只要是比喻,就是只取你可用的那一部分,不合用的那一部分,你就不取,这样人家是理解的,因为你这只是比喻,这样一来,就可以明白,比喻是既启迪智能,又不落所边。
二一个是发问:前边儿我说了不准问,“准学不准问,”而这儿又让发问,二者的区别在哪儿呢?前边儿的问是问别人求答案,而这儿的问是问自己。就如同禅宗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疑问你不能问别人,问别人,别人也给不了你答案,谁给你答案,那是最笨的老师。有一个公案,我记不清了,甲在乙处参学,学了几年之后心有所感,去向老师乙处求印证,向乙一口气讲出了自己的心得,乙只是问他一个问题,你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如何?甲楞住了,噢,我还真回答不了。于是想让老师给解答,乙说:我不能告诉你,我告诉你了,那是我的事儿,我一说你早晚会骂我的。大家看,乙不告诉甲!后来甲在干活时,是打住石头了吧~~一下子悟了,立马跪下向老师乙的方向顶礼:多亏了老师当初不曾告诉我,才使我现在悟了。
所以,千万别问别人,要问自己,这样凭自己的思惟之力,在“能”上用力,这才是正行。
有这么一个比喻。比如一个人有了胃病,有人吃药治疗,有人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前吃饭挑食,而且有了就暴吃,没了就饿着,现在呢,定时定量吃,幷且还每天起来锻炼,慢慢地体质增强了,身体也好了。吃药治疗呢?是药三分毒,都有副作用,而这食疗,没有副作用的,问别人就如同药疗,而问自己,在内心中启问则如同食疗。
我们这一节的题目叫做闻、思、修,可一直在说怎样思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闻、思、修三者其实是一以贯之,它的本体是思惟,就是说,在外边儿看起来虽然是茶杯,是量筒,其实它的本体是玻璃。
闻、思、修的闻,其实就是最浅层的思惟,而思则是程度比闻深一点儿的思惟,修是比思更深的思惟,现在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说闻、思、修。
1、从深浅方面来说,闻、思、修三者呢,在闻阶段是无分别,你什么都别管,他说“你好”,你也学,他说“去你妈的”,你也只管学。只管学,别去分别它是好是坏。到思的阶段才是有分别。“你好”是什么意思呢?“去你妈的”又是什么意思呢?想想,从闻阶段到思阶段这是理解的部分。再说修的阶段,在修的阶段又成了无分别。到这时候,因为你已经经过了思阶段,知道了“你好”与“去你妈的”的区别,有了取舍,取了“你好”,舍掉了“去你妈的”,这就只剩下“你好”了,没有分别的必要了,所以修的阶段也是无分别,从思阶段到修阶段,这其实是“悟”的部分,在闻阶段的无分别是因为你无能力分别,你还没能力分别,你分别什么?徒费心力!而在“修”的阶段呢,这无分别是不必要分别!“你好”“你好”,你好是善的,分别什么,不必要了~~所以,你别看是从无分别到有分别,再到无分别,这可不是转了一圈儿又回来了,闻阶段的无分别与修阶段的无分别不一样,闻是无能力分别,修是不必要分别。
从这深浅上来说,从闻经思进而到修,这么个过程实际上是从直觉向理性的进化,从事向理的趋向过程。
2、我们从出入来说,我们先从闻入手,这是佛法的浅表处,这是入的地方,我们越入越深,到思的阶段就是入到深处了,这一个是解的过程,而后要向修过度,这实际上是出,我们学佛法可不是为了学佛法而学佛法,我们是为了度众生而学佛法。比如说一些所谓的专家,他们是佛学家,他们学佛法以后,可以写出学术论文,可以到处给人讲课,凭此他们既可以得以养家糊口又可以得名声,那么他们是只管入不管出,他们写出的所谓文章,没几个人能看得懂,而若你是为了度众生而学佛,那么当你深入进到佛法大海里边儿时,你还必须得能出来,你若出不来,你就无法引导众生。现在有些人学佛就是钻入了牛角尖中出不来了。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鸦片是会令人上瘾的,宗教也是会令人上瘾的,当你沉入宗教的氛围之中以后,那真是飘飘乎、荡荡乎,真如腾云驾雾,那境界太美妙了。那么你就不愿再上来了,这时候你一定得出来,你出不来就不会再前进了。
从闻到思是解的过程,是由浅表往佛法深处去,而从思到修呢,是悟的过程,是由深处往浅表处出的。
从闻到思再到修,这其实是境界由低到高的进步,在闻的阶段,境界最低,你没能力分别,你渐渐到思阶段,这我们刚才说过,那是有分别,这个境界虽然高于闻,但幷不是目的(目的是成佛度众生),这境界还不算高,当你思惟透了开始出,往修的阶段靠拢,修是高境界了。
有人就问了,我们能不能直接从闻到修,从低境界到高境界处呢?这个不行,大家看,这是个粉笔盒,这个方体,我们要从左打入一枚钉子,从右边儿穿出来。最左边儿就是闻的阶段,是往深处去,方体的中间是思阶段,然后这枚钉子继续往里边儿打,从右边儿出来了,这就如修的阶段,是出的阶段。你想直接从左边儿进,不经中间而直接从右边儿出来,那绝对不可能。
我们现在学佛就是这样,现在在最左边儿,还没有进入佛法里边,我们听闻佛法,就是接住粉笔盒的左边儿了,往里边儿拱吧,一直往深处去,当你到最深处时,为了度众生,你必须得从右边儿钻出来,你出不来,那没用,右边儿出来就是到了粉笔盒所占的空间外边儿,粉笔盒左边儿的空间与右边儿的空间是相通的,表示都是非佛法(狭义地),你从右边儿出来给大家讲,就度众生了,这从左边儿进从右边儿出,就叫深入浅出。
但是,现在有太多的法师不是这样,他们从左边儿进去,没有从右边儿出来,却是偏着从前边儿面(或后边儿面,抑或上边儿面抑或下边儿面)出来了,虽然从前边儿面出来也是与粉笔盒左边儿的空间相通,也可以说法度众,但是,因为你根本没有深入佛法核心,对佛法的了解是成问题的,所以你讲的佛法不圆满,甚至有偏差,这样的深入浅出,你根本没深入进去,实际上你是不具备说法的资格的。
说到这儿,我就想起了现在社会上的一些科学家,他们所写的一些科普读物,比如高士其,他的地位在中国是无可替代的,但他就是从左边儿进,没从右边儿出,而是斜着出来的,浅出倒是浅出了,可没能深入。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过一套《第一推动丛书》,那才是真的科普,那作者都是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那套书看着可不是那么容易懂的,你没有一定的水平,在一流的科学家眼中已浅的不能再浅的东西,对你来说,也懂不了,高士基的科普任谁都懂。做到深入浅出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佛法也是如此,真佛法是通俗不了的。
我们再作个比喻,比如我们要上楼,我们的地平面是平坦的,但地势低,而我们所要达到的楼上也是平坦的,但地势高。我们要从地面上到楼上去,那就不是平着过去的,一定得往高处上,地面的低处喻闻阶段,此时是平坦的,喻无分别,我们要沿楼梯上,这是思阶段,此时不平,是有分别,当我们上到楼上时,那是修阶段,此时平坦,是无分别。由地面想到楼上去,没有直直的路,只能沿楼梯一步步往上。
再比如我们上月亮,这时我们要先打的到车站,然后坐火车,再坐汽车去西昌,最后坐上宇宙飞船,直飞月亮,落在月球上。
坐船比喻“闻”法,坐车去西昌比喻思惟,坐上宇宙飞船是修,落到月亮上,就如见道位,登初地。这是用世间法比喻,用出世间法比喻,根本智如闻,后得智如思,圆满智如修。
修学佛法呢,可以以三学摄之,三学是戒、定、慧,那么,我们就要持戒,持戒得先闻戒,学一点儿就要落实到实处,想学戒可能没有同道来相互帮衬,这时候怎么办呢?自己干,不与别人攀,孤独的是狮子,只有猴子等才群居,做到多少算多少,千万不要学过佛戒之后,单去对照别人,因为戒是戒心的,别人的心态如何,你幷不知道,不要责怪别人不守戒。比如济公、金山活佛等,你怎么知道人家不守戒,人家守戒最清净了。我们戒心了,心不放逸,这才心安,我们只要时时刻刻专求自己,看住自己的心念,这就把苦给断了。
我们时刻观身不净,这样可以使我们守护诸根,这样呢,诸邪不能侵。有个例子,说这就象风吹大山一样,风再大,你吹不走大山的,就象阿含中的象护吓佛一样,你吓不了佛的,你把诸根守住,经上说“藏六根如龟”就是说乌龟把脑袋瓜子都缩回去了,鹭鸶咬不了他的,只要我们护住诸根,你就连小恶也不造了,久而久之,戒、定、慧就有了。
具体怎样修行,有几部是必看的经。
首先是《法句经》。《法句经》是阿含经的纲要,最切实易行。
还有《解深密经》,这也是了义圣教,这是通三藏的钥匙,是佛法的总原则,这就象一个国家的宪法一样。
还有《般若经》,这部经是断障的,这经是修学佛法的人一定得看的。
若无时间看阿含,那就学《法句经》,三藏十二部学不了的,那就学《解深密经》,《般若经》也太多,六百卷,学不完,怎么办?学《金刚经》,最好是学玄奘法师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有人说,我连《金刚经》也学不来,有没有更短的,有,学《心经》。
学佛,依《解深密经》,可以得正见、正信,然后照《法句经》来做,再依《金刚经》断障,在整个学法过程中,一直都要依《解深密经》做指导。
若一个人已有了正见、正信,已发了大心,那你自然就得学阿含经,你绝不会说:阿含太多了,我学《法句经》,那是你还没有正见、正信。
我们依止阿含经,当下就学,当下就修习,你只管听经上说苦,你的意识自然就思苦了,你听阿含上说无我,你自然就思无我之理,你听经上说无常,你自然就思无常之理,经上讲道谛,你自然就思道谛……为什么呢?这叫“法尔具思惟”,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每个人自然都有“思”,这是百法中“思”心所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要刻意。
如此呢,久而久之,功夫纯熟了,当自己烦恼起来时,在起的当下就知道它起来了,而我们现在不是,它什么时候起来的,我们不知道,等到我们觉察它时,它已经长大了,我们已经收拾不住了。当什么时间烦恼灭了,在灭的当下我们就知道它灭了。这就是禅宗说的照顾话头,照顾话头是什么意思,就是当烦恼起时就观照住,而我们呢,却是在“谁”上用功,这是一般的。仁德老和尚说“念佛是谁”,是在“念”上用功,当念头起来后,那已经成话尾了,若在“念佛是谁”的“谁”上追究,那是照顾话尾,不是照顾话头。
你修圣道时,圣道一起,马上在当下就觉知,圣道一灭,马上在当下就觉知,行时清清楚楚,住时清清楚楚,坐时、卧时皆清清楚楚。这时候我们注意:净空法师说过,你只管念佛,念得久了,人家问你世法,你不知道,问佛法也不知道……这是他的一家之言,不准批评,但也不准照那样来,一定要了了分明。
你学阿含经,但要学阿含经的内含,别在阿含经的外在形象上费心思,因为断烦恼才是关键,你知道阿含的外在,幷不能帮你断烦恼。你要明白,世尊为何这会儿对弟子这么说,到那儿又那么说?为什么世尊对有些问题不回答?为什么世尊也会背痛?为何世尊也要总是修习禅定?我们应该思惟这些,想想世尊这么做的密意是什么,要在我们自己的“能”上用心,别在“所”上费劲儿、在“境”上费劲儿,这才是学阿含经。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做一个比喻。比如说要盖一座大楼,我们已经选好了地址,设计好了图纸,资金也到位了,砖瓦等材料已经买好了,这时候我们只要挖基脚,一砖一瓦垒起来就可以建大楼了,那么我们现在建涅槃城,选址如正信,图纸如正见,资金、材料等如善资粮,奠基如发心,砌墙如正行,这才是修行。
总结起来该怎么说呢?
要想学佛,先恭敬地听善友教诲,知道自己当下的境界,知道自己要去的目标,这两个搞清楚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就是学佛。现在人缺乏的是:搞不清自己当下的境界,立马上来要修六度万行,丢弃阿含等基础,也不知道自己要去的目标,其实你是要到净土世界转站去成佛的,而不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船到码头车到站了,那是你成佛路上的一站而已,可不是目的。这些还搞不清,立马“诸恶莫作”,你不知道什么是恶,违背真实的就是恶,你要众善奉行,你不知道什么是善,这随顺真实的就是善,自净其意,善恶不分意怎么净。
《佛学讲座 闻、思、修》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