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思、修
对于学佛呢,我前边儿说过了正信三宝,以及正见的建立,接下来我们谈谈四入流分,当然,我也是贩卖前辈的东西。
四入流分就是亲近善友、如理思惟、自正思惟、法随法行。我们只能简单说,拿亲近善友来说。要想亲近善友,其实很简单,你只要搞明白几个问题:什么是善友?也就是说,善友有什么条件、标准,干什么都得有个标准,若没有标准,一切都乱套了。第二个还得明白为什么要亲近善友,以及第三如何去亲近。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善知识得具备八个条件。
1、安住禁戒。也就是说,明了戒律,懂得持犯规则,把戒律的精神把握得很好。比如盗戒,他绝不会纠缠于到底是你贪污或者偷了一百块钱即自动失去比丘资格呀还是偷了五万块钱才自动失去比丘资格。有人不这样,还费心地考证佛陀当时说的五摩洒等于今天的几块几毛,这都是不懂戒律真实意。还有人说偷一百块也是失去比丘资格,偷五万块也是失去比丘资格,那么我宁可去偷五万块;比如不非时食,到底是晚上准不准吃饭呀;比如杀戒,杀一只蚊子与杀一个人,罪过究竟该如何界定等等,这些他都能把握得特别好,也就是说,戒律的操作性他弄得特别妥当。
2、具多闻。我就会念佛,不管人家问什么,我就一句“好好念佛”,这是“以不变应万变”。我还要抱怨知识分子就会卖嘴皮子,耍笔杆子,“一个人的一生时间是有限的,谁能学完所有的法门”?你最后怎么能往生?还笑人家知识分子愚痴哩~~这里该说一句话,比如,对佛学院的学僧,你得多少分我都没有埋怨,我只怪我自己笨,我讲课为什么不能吸引他们?为什么激不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只有笨老师没有笨学生!这问题出在哪儿呢?出在老师的知识面窄了。你来问唯识,我给你讲唯识,你来问中观,我给你讲中观,你来问参禅,我就讲参禅……这就是永明延寿禅师四料简的“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这“禅”、“净土”是指代不同的法门,不同的宗派。你既懂禅宗,又懂净土宗、三论、唯识、天台、华严等,你统统都懂,这时你才能“现世为人师,来世做佛祖”,这就是要求你得具备多闻。你总不能我问你转识成智,你答“念佛就行了,一句佛号,含摄一切。”我问你缘起因果,你答,“念佛就行了,一句佛号含无量功德”,你这纯粹胡闹!对吗?当然对,一句弥陀含摄一切,具无量功德,有谁说不对了~~没有,但有用么?没有!佛教是度化众生的,这样度不了人的。菩萨要学五明而成就!不但人家问佛教你要懂,人家请你设计一座殿堂你也要行,人家请你治病你也得行,当然,这要求确实是太高了。
3、有证得。这个呢,一般人都达不到,最少是得法眼净,就是分清正法、邪法,若无法眼净,你怎么分得清呢~~我以前学的时候,老师说,你必须得有他心智,知道学生此时心里在想什么,这样你才能有的放矢。还需要什么,我记不得了。(还得有宿命通,老师知道学僧过去世是干什么的,知道学生为何有这习气,这样才可以帮助、度、对治。)
4、具哀悯。就是悲心。有些人是铁石心肠,看见一个人快死了,他绕绕路,“眼不见,心不乱。”这是在骗鬼!你已经看见了~~一个人身上痒,手一抓是一只虱子,杀了吧,是一条命,不杀它,它咬我,于是把它抓住放在另一个胖子的身上。我小侄儿,已经这么多年不见,想来该长大了。当年看《西游记》,看得他泪水涟涟的:“孙悟空真可怜,取那经有什么用呢~~还被妖怪刀砍斧劈的。”小孩儿善良,长大就完了。
5、无疲厌。宣化上人说,一个问题,我现在说一遍,你们若不懂,我就再说一遍,你还不懂,我还会给你们再说一遍,直到什么时候你懂了为止。那么宣化上人就是善知识。而我们呢,你来问我,我说一次,你不懂,我再说一次,你要还不懂,那就算了,我就怨你笨了,不再想给你说了,这就是疲厌,就是发烦了,不想再给你说了。我们庙里有个刚舟,不识字,但既然出家了,你若连早晚功课也不会,就太说不过去了,就想学,别人都教不了他,老海洋教,那真是无疲厌,一遍、两遍、十遍、一百遍,刚舟天天问,老海洋就天天教,什么时间问就什么时间教,现在刚舟把早晚功课背得哇哇的,还学会了《金刚经》,一字不识能学这个确实不错。
6、堪忍受。脾气千万别太暴。禅宗的教学方法一般人都受不了,方式太戾烈了,让人都受不了,动不动给你三十棒,把你喝斥得头昏脑胀的。但是呢,人都贱气,到不得手的才好,人们都入不了禅门,方才宣说它好,但好在哪儿,有人也能说出一套套的,但这一套套的只能骗外行,懂行的人一听,就知道你漏洞出在哪里。我们“尊释迦而不知释迦何自可尊。”尊六祖、尊马祖、尊百丈、尊天然、尊赵州,但他们哪一点儿值得我们尊我们不知,其实最了解六祖、百丈、虚云的,不是我们这些佛弟子,而是反对佛教的人。了解鲁迅的只有鲁迅的对手,而不是所谓的那些鲁迅问题专家。禅宗为什么兴盛,就因为人们都不懂。老婆是别人的好,为什么,得不到手么~~
现在这个堪忍受呢,大家要明白,当老师是常受人误解的,想度化众生可不是容易的。以前,日本有一位白隐禅师,他有一个弟子A,弟子A很尊敬师父,这个弟子有一个女儿,女儿与邻家小伙子很好,竟然出格使女儿怀了孕,父亲很气忿,因为太丢脸了呀,女儿竟说,这孩子是白隐禅师的。A气极了,“我对你尊敬得很,而你竟然是一个淫僧,”这么一来,老禅师的名声就臭了。但老禅师还与平日一样过活,后来,A的女儿良心不安,说出了真相,A羞愧难当,去抱回孩子,向老禅师忏悔,老禅师平淡地说了一句:“噢,这么回事儿。”当师父就得有这肚量,能忍受。
7、无畏惧。这个主要是对邪魔外道来说的。一般来说就是这样。当你弘扬正法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得罪人,但是,得罪人就得罪人吧,只要是为了正法,这样呢,可能你的下场会很惨。比如憨山大师,当时被投过监狱;竺道生,他说一阐提也有佛性,被当时的僧团给开除出去了,没办法,他去躲在山中对石头讲经;神会和尚,在滑台开无遮大会,定南北是非,北宗输了后,运用政治力量把神会投入监狱,后来遇上安史之乱,国库空了,才想起神会,让他出来传戒,卖度牒,给国家筹军费,当时差不多已没有老和尚了。虽然说这些高僧受了这么大的委屈,但他们还是说法了,没有说一遇阻力就不干了的。记住,宣扬真理的人往往被“真理”碰得头破血流。
8、语圆满。什么意思呢?就是会说法。有些人肚子里有货,但口笨,说不出来,这没用。当然你也可以用其它方法,比如印光大师,他讲经没人听的,因为方言难懂,他一生没讲过几次经,后来他就不讲了,他所留下的就是文钞。这语圆满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是应机说法。四料简的“现世为人师,来世做佛祖,”也是这意思,见任何人都劝念佛,那不行,净空法师在社科院劝人念佛,人家都不听他的,说他说胡话,这就是没应机。
做为善知识,你必须具备这八个条件。具备这八个条件的,你才可以知道学人哪里对哪里错,才能够摄持学人。摄持学人就是让学人服你,愿意跟你学。具备这八个条件,你才能够给学人讲解佛经的道理,对律部也可以说出名堂,对论典也可以善于解说。具备这八个条件的话,你虽然没有成佛,但你已是真的佛弟子,这样,你才能够随顺教理。具备这八个条件的人,他们可以带我们去见世尊,所以我们应该去亲近他。
我们要亲近善知识,我们应具备什么样的心态呢?我们要把心安住在四念处上,四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念处的四种观法是以智能为体。释迦牟尼在将入灭时,阿难问佛四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当依何而住”,释迦说当依“四念处而住”。把心安住在四念处上之后,才可以去亲近善友,不然的话,你不要去亲近善友,为什么呢,因为若你心不住于四念处,则你会看天下的所有人都有毛病,你见不了善知识。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上,把这四念处扩了扩,扩成如下几个条件,说你只有具备以下条件,才叫具弟子相,才有学法的可能,什么条件呢?前边儿说过的:
1、具正住:什么意思呢?不执着自己的东西。
2、具慧:就是有能力取舍善恶说,辨别正邪法。
3、具希求:愿意学法,遗教经中有“富贵求道难,贫穷布施难”等,无求法的心,根本不愿去学,那怎么成。
4、敬法及师。
总结为四顺缘:1、求法义利;2、善摄心听;3、敬法及师;4、取舍善恶。
真正的善知识,他们在教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学,这就是自利利他,利益别人是最大的利己。
1、专求领悟。一心只求领会佛法真意,根本不考虑心态正不正。这一点儿不好理解,他自己讲法,让大家领悟佛法真义,同时又促进自己。“不考虑心态正不正”这一句,大家注意,别理解扭了,那就不好了。弘一大师说,按我的一生行持,连个沙弥也不够格,弘一大师是律宗祖师,一生以持戒严禁而闻名,然而他还不够格称沙弥。再看一位,传说,玄奘大师在临终时说过一句话:我的一生,绝对菩萨境界。看玄奘法师的一生,前半生辛苦求学,幷游方印度各国,后半生着力于翻译经典。佛法三学戒定慧,戒律,他没有象弘一大师那样刻意持戒,禅定他也没有刻意于修禅,但他一生不曾犯戒,常在定中。释迦牟尼在授记时说,当来下生就是弥勒成佛,当时人们大惑不解,看弥勒的修行怎么看怎么不起眼儿,人们就怀疑,释迦给当时在法会现场的人保证,弥勒的修行绝对在你等之上。
大家看奇怪吗?弘一大师专求戒律,戒律却持不好,连合格的沙弥也不得够,玄奘大师专心译经,戒律却最精严。我们常说一句话:释氏门中,有求必应。我求戒律精严,…
《佛学讲座 闻、思、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