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講座 聞、思、修

  聞、思、修

  對于學佛呢,我前邊兒說過了正信叁寶,以及正見的建立,接下來我們談談四入流分,當然,我也是販賣前輩的東西。

  四入流分就是親近善友、如理思惟、自正思惟、法隨法行。我們只能簡單說,拿親近善友來說。要想親近善友,其實很簡單,你只要搞明白幾個問題:什麼是善友?也就是說,善友有什麼條件、標准,幹什麼都得有個標准,若沒有標准,一切都亂套了。第二個還得明白爲什麼要親近善友,以及第叁如何去親近。

  在《瑜伽師地論》上,說善知識得具備八個條件。

  1、安住禁戒。也就是說,明了戒律,懂得持犯規則,把戒律的精神把握得很好。比如盜戒,他絕不會糾纏于到底是你貪汙或者偷了一百塊錢即自動失去比丘資格呀還是偷了五萬塊錢才自動失去比丘資格。有人不這樣,還費心地考證佛陀當時說的五摩灑等于今天的幾塊幾毛,這都是不懂戒律真實意。還有人說偷一百塊也是失去比丘資格,偷五萬塊也是失去比丘資格,那麼我甯可去偷五萬塊;比如不非時食,到底是晚上准不准吃飯呀;比如殺戒,殺一只蚊子與殺一個人,罪過究竟該如何界定等等,這些他都能把握得特別好,也就是說,戒律的操作性他弄得特別妥當。

  2、具多聞。我就會念佛,不管人家問什麼,我就一句“好好念佛”,這是“以不變應萬變”。我還要抱怨知識分子就會賣嘴皮子,耍筆杆子,“一個人的一生時間是有限的,誰能學完所有的法門”?你最後怎麼能往生?還笑人家知識分子愚癡哩~~這裏該說一句話,比如,對佛學院的學僧,你得多少分我都沒有埋怨,我只怪我自己笨,我講課爲什麼不能吸引他們?爲什麼激不起他們學習的熱情?只有笨老師沒有笨學生!這問題出在哪兒呢?出在老師的知識面窄了。你來問唯識,我給你講唯識,你來問中觀,我給你講中觀,你來問參禅,我就講參禅……這就是永明延壽禅師四料簡的“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這“禅”、“淨土”是指代不同的法門,不同的宗派。你既懂禅宗,又懂淨土宗、叁論、唯識、天臺、華嚴等,你統統都懂,這時你才能“現世爲人師,來世做佛祖”,這就是要求你得具備多聞。你總不能我問你轉識成智,你答“念佛就行了,一句佛號,含攝一切。”我問你緣起因果,你答,“念佛就行了,一句佛號含無量功德”,你這純粹胡鬧!對嗎?當然對,一句彌陀含攝一切,具無量功德,有誰說不對了~~沒有,但有用麼?沒有!佛教是度化衆生的,這樣度不了人的。菩薩要學五明而成就!不但人家問佛教你要懂,人家請你設計一座殿堂你也要行,人家請你治病你也得行,當然,這要求確實是太高了。

  3、有證得。這個呢,一般人都達不到,最少是得法眼淨,就是分清正法、邪法,若無法眼淨,你怎麼分得清呢~~我以前學的時候,老師說,你必須得有他心智,知道學生此時心裏在想什麼,這樣你才能有的放矢。還需要什麼,我記不得了。(還得有宿命通,老師知道學僧過去世是幹什麼的,知道學生爲何有這習氣,這樣才可以幫助、度、對治。)

  4、具哀憫。就是悲心。有些人是鐵石心腸,看見一個人快死了,他繞繞路,“眼不見,心不亂。”這是在騙鬼!你已經看見了~~一個人身上癢,手一抓是一只虱子,殺了吧,是一條命,不殺它,它咬我,于是把它抓住放在另一個胖子的身上。我小侄兒,已經這麼多年不見,想來該長大了。當年看《西遊記》,看得他淚水漣漣的:“孫悟空真可憐,取那經有什麼用呢~~還被妖怪刀砍斧劈的。”小孩兒善良,長大就完了。

  5、無疲厭。宣化上人說,一個問題,我現在說一遍,你們若不懂,我就再說一遍,你還不懂,我還會給你們再說一遍,直到什麼時候你懂了爲止。那麼宣化上人就是善知識。而我們呢,你來問我,我說一次,你不懂,我再說一次,你要還不懂,那就算了,我就怨你笨了,不再想給你說了,這就是疲厭,就是發煩了,不想再給你說了。我們廟裏有個剛舟,不識字,但既然出家了,你若連早晚功課也不會,就太說不過去了,就想學,別人都教不了他,老海洋教,那真是無疲厭,一遍、兩遍、十遍、一百遍,剛舟天天問,老海洋就天天教,什麼時間問就什麼時間教,現在剛舟把早晚功課背得哇哇的,還學會了《金剛經》,一字不識能學這個確實不錯。

  6、堪忍受。脾氣千萬別太暴。禅宗的教學方法一般人都受不了,方式太戾烈了,讓人都受不了,動不動給你叁十棒,把你喝斥得頭昏腦脹的。但是呢,人都賤氣,到不得手的才好,人們都入不了禅門,方才宣說它好,但好在哪兒,有人也能說出一套套的,但這一套套的只能騙外行,懂行的人一聽,就知道你漏洞出在哪裏。我們“尊釋迦而不知釋迦何自可尊。”尊六祖、尊馬祖、尊百丈、尊天然、尊趙州,但他們哪一點兒值得我們尊我們不知,其實最了解六祖、百丈、虛雲的,不是我們這些佛弟子,而是反對佛教的人。了解魯迅的只有魯迅的對手,而不是所謂的那些魯迅問題專家。禅宗爲什麼興盛,就因爲人們都不懂。老婆是別人的好,爲什麼,得不到手麼~~

  現在這個堪忍受呢,大家要明白,當老師是常受人誤解的,想度化衆生可不是容易的。以前,日本有一位白隱禅師,他有一個弟子A,弟子A很尊敬師父,這個弟子有一個女兒,女兒與鄰家小夥子很好,竟然出格使女兒懷了孕,父親很氣忿,因爲太丟臉了呀,女兒竟說,這孩子是白隱禅師的。A氣極了,“我對你尊敬得很,而你竟然是一個淫僧,”這麼一來,老禅師的名聲就臭了。但老禅師還與平日一樣過活,後來,A的女兒良心不安,說出了真相,A羞愧難當,去抱回孩子,向老禅師忏悔,老禅師平淡地說了一句:“噢,這麼回事兒。”當師父就得有這肚量,能忍受。

  7、無畏懼。這個主要是對邪魔外道來說的。一般來說就是這樣。當你弘揚正法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得罪人,但是,得罪人就得罪人吧,只要是爲了正法,這樣呢,可能你的下場會很慘。比如憨山大師,當時被投過監獄;竺道生,他說一闡提也有佛性,被當時的僧團給開除出去了,沒辦法,他去躲在山中對石頭講經;神會和尚,在滑臺開無遮大會,定南北是非,北宗輸了後,運用政治力量把神會投入監獄,後來遇上安史之亂,國庫空了,才想起神會,讓他出來傳戒,賣度牒,給國家籌軍費,當時差不多已沒有老和尚了。雖然說這些高僧受了這麼大的委屈,但他們還是說法了,沒有說一遇阻力就不幹了的。記住,宣揚真理的人往往被“真理”碰得頭破血流。

  8、語圓滿。什麼意思呢?就是會說法。有些人肚子裏有貨,但口笨,說不出來,這沒用。當然你也可以用其它方法,比如印光大師,他講經沒人聽的,因爲方言難懂,他一生沒講過幾次經,後來他就不講了,他所留下的就是文鈔。這語圓滿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就是應機說法。四料簡的“現世爲人師,來世做佛祖,”也是這意思,見任何人都勸念佛,那不行,淨空法師在社科院勸人念佛,人家都不聽他的,說他說胡話,這就是沒應機。

  做爲善知識,你必須具備這八個條件。具備這八個條件的,你才可以知道學人哪裏對哪裏錯,才能夠攝持學人。攝持學人就是讓學人服你,願意跟你學。具備這八個條件,你才能夠給學人講解佛經的道理,對律部也可以說出名堂,對論典也可以善于解說。具備這八個條件的話,你雖然沒有成佛,但你已是真的佛弟子,這樣,你才能夠隨順教理。具備這八個條件的人,他們可以帶我們去見世尊,所以我們應該去親近他。

  我們要親近善知識,我們應具備什麼樣的心態呢?我們要把心安住在四念處上,四念處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四念處的四種觀法是以智能爲體。釋迦牟尼在將入滅時,阿難問佛四個問題,其中之一就是“當依何而住”,釋迦說當依“四念處而住”。把心安住在四念處上之後,才可以去親近善友,不然的話,你不要去親近善友,爲什麼呢,因爲若你心不住于四念處,則你會看天下的所有人都有毛病,你見不了善知識。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上,把這四念處擴了擴,擴成如下幾個條件,說你只有具備以下條件,才叫具弟子相,才有學法的可能,什麼條件呢?前邊兒說過的:

  1、具正住:什麼意思呢?不執著自己的東西。

  2、具慧:就是有能力取舍善惡說,辨別正邪法。

  3、具希求:願意學法,遺教經中有“富貴求道難,貧窮布施難”等,無求法的心,根本不願去學,那怎麼成。

  4、敬法及師。

  總結爲四順緣:1、求法義利;2、善攝心聽;3、敬法及師;4、取舍善惡。

  真正的善知識,他們在教別人的時候自己也學,這就是自利利他,利益別人是最大的利己。

  1、專求領悟。一心只求領會佛法真意,根本不考慮心態正不正。這一點兒不好理解,他自己講法,讓大家領悟佛法真義,同時又促進自己。“不考慮心態正不正”這一句,大家注意,別理解扭了,那就不好了。弘一大師說,按我的一生行持,連個沙彌也不夠格,弘一大師是律宗祖師,一生以持戒嚴禁而聞名,然而他還不夠格稱沙彌。再看一位,傳說,玄奘大師在臨終時說過一句話:我的一生,絕對菩薩境界。看玄奘法師的一生,前半生辛苦求學,幷遊方印度各國,後半生著力于翻譯經典。佛法叁學戒定慧,戒律,他沒有象弘一大師那樣刻意持戒,禅定他也沒有刻意于修禅,但他一生不曾犯戒,常在定中。釋迦牟尼在授記時說,當來下生就是彌勒成佛,當時人們大惑不解,看彌勒的修行怎麼看怎麼不起眼兒,人們就懷疑,釋迦給當時在法會現場的人保證,彌勒的修行絕對在你等之上。

  大家看奇怪嗎?弘一大師專求戒律,戒律卻持不好,連合格的沙彌也不得夠,玄奘大師專心譯經,戒律卻最精嚴。我們常說一句話:釋氏門中,有求必應。我求戒律精嚴,…

《佛學講座 聞、思、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