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講座 聞、思、修▪P2

  ..續本文上一頁爲什麼嚴不了呢?求什麼,得不到什麼?這個矛盾出在哪兒。有求必應的“求”是第一步見山是山,然而求什麼得不到什麼,這是在第叁步見山是山上的話。

  這就是不考慮“心態正不正”,這是第叁步見山是山的話,你只要專心領悟了,心態自然正,不考慮心態正不正的時候,心一直安于領悟佛法真義上,自然心態正,若時時考慮我這心是否正時,心自然就不正了。這是第一條。

  2、生恭敬,無驕慢心。對于善士來說,千萬別生起“你們都來問我,我比你們高”的心態,學佛的人對法及法師恭敬,講法的人對求法的人更得恭敬,因爲正是他們,方才成就了你的福德資糧。佛經中有個常不輕菩薩,對任何人都恭敬。叁階教的信行大師,對任何人都禮拜,當時的僧人都說:你信行怎麼能禮拜在家人呢,有失僧相威儀!就把信行大師趕出僧伽隊伍。但實際上,信行大師才是真善士,真菩薩,人家才是在第叁步見山是山上,別人是在第一步見山是山上,不一個境界呀,初地不知二地事。

  3、更進一步,不能得少爲足。有人說,你已經蠻好了,何苦還那麼巴巴地。河南某地有一個小學,一個教導主任,本來教導主任就比一般老師多拿十塊錢,可他還非要擔任一個班主任,別的老師就說,你已經多拿十塊錢了,這十塊錢班主任費就讓給別人吧。他說,我只不過是想多做點兒工作罷了,我絕不是爲了顯出精力過人,也不是爲了那十塊錢班主任費,但這個說不清。這第叁就是“進一步地開發自己的潛能”。

  4、爲了自利利他。爲了增長自己的功德,爲了幫助他人增長功德,不是爲了名聞利養。有人請我出去講經,好,那麼,我總先給人家聲明,你們別把我的話當做真理,而且,你們也別客氣,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我二十多歲了,但聽經的各位有些可以做爲我的祖父輩,你們從人生經曆等方面都比我強得多,你們不必要照顧我的面子,怕難倒我,你們難倒了我,我才知道在哪個地方還有欠缺,這是對我的最大幫助,這是我自己的自利,你們若聽過後解開了幾個或只一個疑惑,那麼這就是利他了。臨走的時候,他們會給你一些錢,你千萬別拿。這是誰教的?這是美國壽冶老和尚教的。壽冶老和尚原在五臺山多年,與本煥老和尚是法兄弟,他到九華山講過好幾次,但他的方言很難懂,我唯一記住的就是別貪錢!還有淨空老和尚,老和尚來九華山佛學院,講過經之後,有人供養,都在茶幾上,臨走時他順手一推,推到我面前,說:交佛學院常住。這些前輩都是我們的榜樣,他們不爲名聞利養。但專家之流不行,他會向你要的。所以專家之流,不管其學識多麼淵博,僅只是知識,他們所缺乏的是人文素養,善知識可不應該這樣。當然,專家之流要養家糊口,拿錢也是應當的,該給的還是應該給。

  現在我們來判斷善知識,怎麼判斷。現在的小和尚都是這樣:某個老法師名聲特大,那麼我去拜他。在九四年時,九華山傳戒,我們上去幫忙,有一個人竟說他的皈依師是虛雲老和尚,聖學法師把他的證明一把可撂出去了。虛雲老和尚名氣大,人家絕對是善知識不錯,可他圓寂好多年了呀,假冒也不冒對,我還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呢~~錯嗎?不錯。

  我們擇善知識時,千萬別只看名聲大小。當然,一般來說,名聲大相應地他肚子中的貨就少不了,但那裏邊兒不是內明,可能是政治手腕,也可能僅只是福報,但哪怕這僅只是福報,我們也絕不能小看。我們有些小和尚,眼高過頂,我以前就是。比如老和尚們的文章,自己的文章竟相互頂牛,當我了解到他們實際上是讓槍手給寫的文章,也或者是讓弟子代勞時,我對他們更小看,他們的文章爲什麼相互頂牛,因爲不一個人寫的,觀點不同,以至于相互頂牛。但直到現在,我漸漸變了,不管怎麼著,他們一定有其過人之處,哪怕人家只是會混人,這也是長處,因爲佛法不離世間法,那是佛法的初級階段,因爲學佛先從做人起。

  但是,我們所要求的善知識是內明一定得通,雖然有些人的名聲很大,對于這些人我們不小看他,尊重他的人格,但他不是我們所要依止的善知識。我們要依止某個人,只能依教理來判定,而不能依名位來判定。當我們選定一個善知識之後,按密宗的說法,是必須全身心的依止。善知識讓你殺人你也得幹。智敏法師講的唯識帶子中間提到一件事兒,他說也記不大清了,一個人結婚,上師對弟子說,去,你去把那正結婚的新娘子給搶過來,這簡直有悖人倫,但上師讓幹,你就得幹。這是密宗的說法,我們現在暫且把它放在一邊兒,恭恭敬敬地放在一邊兒,因爲我們不懂,就不要輕易下判語,我們現在取的是“依法不依人”。爲什麼?因爲我們修學所依止的是叁寶,絕不是某一個人,若依人的話,阿含經上說會有五種過患。日常法師在講《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了一個故事,是他自己修學時的一個事兒,他要學法,某地有一位老禅和子,對于禅宗各派各家都通得很,什麼雲門宗的鍾板該怎麼打,臨濟宗的法器又該怎麼敲,曹洞宗又如何如何,說得頭頭是道,于是日常法師就去親近這位老禅和子。誰知道第一支香一坐下,老禅和子的頭就低下來了,昏沈來了,一開靜,老禅和子又滿精神的。又一支香,一坐,他頭又低下來了,而且口水順著嘴角往下流。另一支香,他還是這樣。于是日常法師就離開了。這就是依法不依人。

  善知識說實在的,很難遇到,人們都知道,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善知識不多,這時候我們別刻求具備八因的善知識,我們說,只要能引導我們去見叁寶的,就是善知識,若下邊兒我們接著講解阿含,那麼我就會讓大家讀原文,而很少講解。就象外邊兒來了一人,我是導遊,我只能把你帶到甘露寺,你到了甘露寺,就有藏學法師給你講解,我只是個導遊,對于甘露寺我哪有老藏熟悉,所以學佛法也是,我只能把大家帶到阿含跟前,當大家到阿含前之後,由釋迦牟尼來給大家講解,何必我這無名小子來饒舌呢?釋迦所講才是最清淨法界等流的!這就是說,雖然具八因的善知識不常有,但只要能帶大家去見叁寶,見世尊的,那就是善知識。

  然而現在這末法時代,有些人不是這樣,八因不但不具備,而且還不讓你去見世尊,在世尊前邊兒層層設障礙,阻擋大家去見世尊。比如,清海無上師,“釋迦已經過時了,”他說“你們不用念釋迦名號了,也不用念彌陀名號了,只要念我清海的名號就可以了。”李洪志說,你“不要挂釋迦的相了,只要挂我李洪志的相就可以了”,甚至某些大法師,不讓看別的什麼經,只要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就行了。據藏學法師說,淨空法師那兒就是這樣,學生們只准看淨空老法師的書。象這樣,不管你威望多高,影響多大,純是惡知識,都不應該去親近。

  問:那麼,假如說是你,對于修淨土宗的你讓人家讀什麼書?

  讀五經原文,而且把各種譯本都讀讀。若有可能的話,看梵文原典最好。

  現在我們學佛,一定要記住一點兒,只管恭敬聆聽世尊的教誨,你只管聽世尊說的,而不要問爲什麼這樣,你現在只有聽的份兒,你只要好好地聽,如說而奉行就行了,爲什麼呢?因爲你對于世尊的經教沒有樹立起決定的正見信念,你現在的內心還是受無明的支配,所以,你所有的問難都是以無明爲立足點,因爲你以無明爲立足點兒,所以一切都是不正確的。這兒有一個比喻,聽法就象錄音機錄音一樣,或者說象水中現倒影一樣,我現在說話,用錄音機錄了下來,你們只管聽錄音機放出的話,可以不管錄音機的工作原理,學佛法的人可以不管錄音機的工作原理。你現在只看水中有棵樹的倒影,但水中出現倒影的光學原理,你也可以不管,這就是法住法位。學佛的人,只管聽錄音機放出的聲音,修理錄音機的人才來管錄音機的工作原理。

  總起來就是一句話,學佛要先“知道是什麼,別管爲什麼?”

  也就是說,學佛應“准學不准問”,你現在只管佛陀說了什麼,然後依照佛陀所說的法去修學。我們要求你自己在內心中思惟,但嚴格限製你向外馳問,當你去問別人的時候,別人告訴你一個答案,他的答案,你憑什麼相信。比如你問:人生到底是苦還是樂?他說苦。爲什麼他說苦,因爲你問的這個人是個苦命人,一生遭盡了坎坷。你問另一個人,他告訴你,人生是樂。爲什麼呢?這個人從小就是在福窩中長大的。這時候大家看,苦呀、樂呀什麼的,其實是回答的人的答案,與你自己這問的人了不相幹!況且,這答案的苦呀、樂呀也只是受。所以,我奉勸大家,千萬別向外馳問。你若聽信了別人的答案,那就落入了“所”邊。你沒有答案,就自己思惟,若一有答案,你就放下了心。比如,在世尊時代,有許多的人都問宇宙的形態,釋迦告訴他們,說這世界有一個中心,是須彌山,圍繞須彌山的有四大部洲,還有什麼什麼,他們信任釋迦,于是就不再考慮這問題了。他們是好在遇上的釋迦牟尼,是真覺悟者,但其實這也是假安立呀~~他們不再考慮這問題了,那麼我們呢?人家一給我答案,我也就不考慮這問題了,但給我答案的人是不是可信呢?這樣,就把我的正思惟給斷了,沒有了正思惟,就不能夠指導你的所行。有一個比喻,你的所行所爲的一件件事兒,都需要正思惟來串起來,正思惟就是繩子,所行就是念珠,一粒粒的念珠必須得有繩子給串起來。

  思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兒,經典上常說:谛聽谛聽,善思念之。或者說:極善思惟之。都是思惟!我們常人的思惟維度有限,我們現在學佛法就是在努力開拓我們的思惟維度。就象我們是一個電視天線,我們只能收河南臺,我們現在學習佛法,就是努力攢錢裝一個鍋,這鍋一安好,我們就能收幾十個臺了。

  問:學佛到底是該先無條件的信,還是先懷疑?

  你現在根本不知道釋迦牟尼講了個什麼,怎麼信?又怎麼疑…

《佛學講座 聞、思、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