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疏中所舉的這個式子,可能是勝論派遭到了小乘經部論師的攻擊,于是勝論派立了“虛空實有,德所依故,如同異性”這個式子進行自救,這個式子只是一種自我保護。應該來說這是一種比較好的解釋法,但說自己的觀點在自己教派之內成立則在辯論中就顯得底氣不足,沒有力度。再者,這也不順宗教悲情。)
陳那論師只立爲自比量、爲他比量,有沒有同時爲自己而又爲他人的比量式呢?任何一個比量式其實都是既可爲自又可爲他的。因爲自、他括盡所有衆生,這才符合宗教悲情。自己的思維符合因叁相了就是爲自比量,把自己的思維用一個式子表示出來,拿來開悟他人,就是爲他比量,當然式子得善巧,不能出現宗過、因過、喻過。
注釋:
[1]比如曾祥雲先生的《因明:佛家對話理論》第一段就有,“在我們看來,因明並非邏輯的同義語,而是佛家的一種專門研究日常論戰的對話理論或者說論辯學”。見《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2期。
[2]見大正藏32冊,第0011頁上欄。
[3]法尊法師譯本中稱自義比量、他義比量,在呂澂先生譯本中則稱爲自比量、爲他比量,韓鏡清先生譯本中則稱爲自悟比量、悟他比量。
[4]本論有兩個譯本,一個是玄奘法師譯本,稱《因明正理門論本》,第二譯是義淨法師譯本,稱《因明正理門論》。近世則有呂澂、印滄的《因明正理門論本證文》。玄奘法師譯本與義淨法師譯本的關系是這樣的:這部論本是有釋的,可玄奘法師只譯了論的原文,而沒有譯釋,義淨法師本欲譯其釋文,但僅只譯了開首的一段就停了,後邊兒沒有翻譯,所以現存的所謂義淨譯本除了開首一段文字,其實就是玄奘法師的翻譯。
[5]見大正藏32冊,第0011頁中欄。
[6]同上。
[7]同上。
[8]同上。
[9]見大正藏32冊,第0001頁中欄。
[10]同上。
[11]同上。
[12]同上。
[13]在韓鏡清先生《淨影八識述義》中,把吉藏、窺基列爲中國第一流的經疏家,把淨影慧遠法師等列爲第二、第叁流的人物。見《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6冊頁347。
[14]見大正藏44冊,第0123頁下欄。
[15]見《因明學研究·修訂本》166-167頁,東方出版中心,2002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我在引文中省略了原書中的例子。
[16]見鄭偉宏《因明正理門論直解》251-252頁,複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7]見大正藏44冊,第0116頁上欄。
[18]見鄭偉宏《佛家邏輯通論》120頁,複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9]見《因明學研究·修訂本》167-168頁。
[20]見大正藏68冊,第0367頁中欄。
[21]見大正藏44冊,第0122頁下欄。
[22]同注14。
[23]見《大藏經補編》第九冊,第191頁。其中的“爲自,叁相因觀義”是頌文,“由下所說叁相之因觀所比義,是謂爲自比量”是長行。
[24]見《集量論略解》第29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5]見《大藏經補編》第9冊,第199頁。其中的“唯所說自體,己欲”是頌文,“雲自體者,是所立體,不爲能立,由是遮遣似因、似喻,彼雖待成,然本不欲爲所立故”是長行。
[26]見《因明論文集》131頁,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在《因明學研究·修訂本》166頁,只是在相關詞上加了一下梵文字母,其實內容整個地一樣。
[27]見筆者《正理經簡釋》232頁,法明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8]其實在陳那論師《集量論》原文中是說:何故量唯二種耶?曰:由所量唯有二相,謂自相與共相。(見法尊法師譯本第2頁)
[29]見《因明論文集》192頁,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0]見書72頁,沈劍英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31]現在我找到了《莊嚴疏》中的“爲謗者而製之”,不過不是《莊嚴疏·序》,根本是在第一卷裏。《莊嚴疏》中也強調因明的“自悟”作用,所以,文軌法師這句話其實局限性很大,用佛教用語來說,其實就是“方便說”。在沒有找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恐怕是呂澂先生他們在校《莊嚴疏》時給作的序,所以疑心很大,因爲《莊嚴疏》早已佚失,清末在日本發現了其第一卷的殘本,1934年在山西趙城廣勝寺的金版大藏經中又發現了其第叁卷的殘本,支那內學院呂澂先生他們依此殘本,輯錄《因明論疏明燈鈔》、《大疏裏書》、《因明大疏鈔》等引《莊嚴疏》文句,刊出《莊嚴疏》叁卷(新文豐出版公司是給印成了四卷)。我想呂澂先生他們給寫個序也是正常的,但其實呂澂們沒有寫序,《莊嚴疏》也根本沒有《序》,直接上來就是第一卷。我在沒有找到原書時受了《中國佛教邏輯史》中注釋的誤導。
[32]見其《佛家邏輯》38頁。開明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參考資料:
《因明入正理論》,商羯羅主菩薩造,玄奘法師譯
《因明正理門論》,大域龍菩薩造,玄奘法師譯
《因明入正理論疏》,窺基法師著
《集量論略解》,陳那造,法尊譯編
《集量論釋略抄》,呂澂
《因明大疏蠡測》,陳大齊著
《因明學研究·修訂本》,沈劍英著
《佛家邏輯》,沈劍英著
《中國佛教邏輯史》,沈劍英主編
《佛家邏輯通論》,鄭偉宏著
《因明正理門論直解》,鄭偉宏著
《因明論文集》,劉培育、周雲之、董志鐵編
《因明新探》,中國邏輯史學會因明研究工作小組編
《藏傳佛教因明史略》,劇宗林著。
《論題――學術辯論和思想的基點》,黃朝陽,原載《自然辨證法研究》2002年9月第18卷增刊。
《佛教因明中的共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