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因明中的共许▪P3

  ..续本文上一页疏中所举的这个式子,可能是胜论派遭到了小乘经部论师的攻击,于是胜论派立了“虚空实有,德所依故,如同异性”这个式子进行自救,这个式子只是一种自我保护。应该来说这是一种比较好的解释法,但说自己的观点在自己教派之内成立则在辩论中就显得底气不足,没有力度。再者,这也不顺宗教悲情。)

   陈那论师只立为自比量、为他比量,有没有同时为自己而又为他人的比量式呢?任何一个比量式其实都是既可为自又可为他的。因为自、他括尽所有众生,这才符合宗教悲情。自己的思维符合因三相了就是为自比量,把自己的思维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拿来开悟他人,就是为他比量,当然式子得善巧,不能出现宗过、因过、喻过。

  注释:

   [1]比如曾祥云先生的《因明:佛家对话理论》第一段就有,“在我们看来,因明并非逻辑的同义语,而是佛家的一种专门研究日常论战的对话理论或者说论辩学”。见《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2期。

   [2]见大正藏32册,第0011页上栏。

   [3]法尊法师译本中称自义比量、他义比量,在吕澂先生译本中则称为自比量、为他比量,韩镜清先生译本中则称为自悟比量、悟他比量。

   [4]本论有两个译本,一个是玄奘法师译本,称《因明正理门论本》,第二译是义净法师译本,称《因明正理门论》。近世则有吕澂、印沧的《因明正理门论本证文》。玄奘法师译本与义净法师译本的关系是这样的:这部论本是有释的,可玄奘法师只译了论的原文,而没有译释,义净法师本欲译其释文,但仅只译了开首的一段就停了,后边儿没有翻译,所以现存的所谓义净译本除了开首一段文字,其实就是玄奘法师的翻译。

   [5]见大正藏32册,第0011页中栏。

   [6]同上。

   [7]同上。

   [8]同上。

   [9]见大正藏32册,第0001页中栏。

   [10]同上。

   [11]同上。

   [12]同上。

   [13]在韩镜清先生《净影八识述义》中,把吉藏、窥基列为中国第一流的经疏家,把净影慧远法师等列为第二、第三流的人物。见《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6册页347。

   [14]见大正藏44册,第0123页下栏。

   [15]见《因明学研究·修订本》166-167页,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我在引文中省略了原书中的例子。

   [16]见郑伟宏《因明正理门论直解》251-25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7]见大正藏44册,第0116页上栏。

   [18]见郑伟宏《佛家逻辑通论》12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9]见《因明学研究·修订本》167-168页。

   [20]见大正藏68册,第0367页中栏。

   [21]见大正藏44册,第0122页下栏。

   [22]同注14。

   [23]见《大藏经补编》第九册,第191页。其中的“为自,三相因观义”是颂文,“由下所说三相之因观所比义,是谓为自比量”是长行。

   [24]见《集量论略解》第2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5]见《大藏经补编》第9册,第199页。其中的“唯所说自体,己欲”是颂文,“云自体者,是所立体,不为能立,由是遮遣似因、似喻,彼虽待成,然本不欲为所立故”是长行。

   [26]见《因明论文集》131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在《因明学研究·修订本》166页,只是在相关词上加了一下梵文字母,其实内容整个地一样。

   [27]见笔者《正理经简释》232页,法明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8]其实在陈那论师《集量论》原文中是说:何故量唯二种耶?曰:由所量唯有二相,谓自相与共相。(见法尊法师译本第2页)

   [29]见《因明论文集》192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0]见书72页,沈剑英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31]现在我找到了《庄严疏》中的“为谤者而制之”,不过不是《庄严疏·序》,根本是在第一卷里。《庄严疏》中也强调因明的“自悟”作用,所以,文轨法师这句话其实局限性很大,用佛教用语来说,其实就是“方便说”。在没有找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恐怕是吕澂先生他们在校《庄严疏》时给作的序,所以疑心很大,因为《庄严疏》早已佚失,清末在日本发现了其第一卷的残本,1934年在山西赵城广胜寺的金版大藏经中又发现了其第三卷的残本,支那内学院吕澂先生他们依此残本,辑录《因明论疏明灯钞》、《大疏里书》、《因明大疏钞》等引《庄严疏》文句,刊出《庄严疏》三卷(新文丰出版公司是给印成了四卷)。我想吕澂先生他们给写个序也是正常的,但其实吕澂们没有写序,《庄严疏》也根本没有《序》,直接上来就是第一卷。我在没有找到原书时受了《中国佛教逻辑史》中注释的误导。

   [32]见其《佛家逻辑》38页。开明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参考资料:

   《因明入正理论》,商羯罗主菩萨造,玄奘法师译

   《因明正理门论》,大域龙菩萨造,玄奘法师译

   《因明入正理论疏》,窥基法师著

   《集量论略解》,陈那造,法尊译编

   《集量论释略抄》,吕澂

   《因明大疏蠡测》,陈大齐著

   《因明学研究·修订本》,沈剑英著

   《佛家逻辑》,沈剑英著

   《中国佛教逻辑史》,沈剑英主编

   《佛家逻辑通论》,郑伟宏著

   《因明正理门论直解》,郑伟宏著

   《因明论文集》,刘培育、周云之、董志铁编

   《因明新探》,中国逻辑史学会因明研究工作小组编

   《藏传佛教因明史略》,剧宗林著。

   《论题――学术辩论和思想的基点》,黄朝阳,原载《自然辨证法研究》2002年9月第18卷增刊。

  

  

《佛教因明中的共许》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关于因明的支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