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明講記十叁▪P2

  ..續本文上一頁的,是無常的,根本沒有”常“的性質,”常“是宗後陳,那麼就是說,同喻依”覺“不是宗同品。同喻依”覺“不是宗同品,就是說同喻依與宗支有別扭。這樣,咱給所立法不成下個定義就是,同喻依是因同品但不是宗同品,就叫所立法不成。本來同喻依是必須宗因雙同的,它現在單是因同品而不是宗同品,就失去了助成因支的作用,所以就不是正確的同喻依。

  在《因明大疏》中,窺基法師也分成了四種情況。

  1、兩俱不成。就是同喻依立論者和論對者雙方都不許。就象商羯羅主菩薩在《因明入正理論》原文中舉的例子,”聲常,無質礙故,如覺“。

  2、隨一不成。就是同喻依或者是立論者不許,或者是論對者不許,雙方隨便哪一方不許都可以,這就叫隨一不成。比如說,聲論師對佛教徒立,”聲常,無質礙故,如極"。在聲論師看來,極微確實是無質礙的,也是常的,這個式子是沒問題的,但在佛教徒看來,極微是有質礙的、無常的,既然佛教徒不許極微無質礙,因支就是隨一無體,同喻依自然不行了,這是一連串的。極微既然佛教徒說不是常的,是無常的,就與宗支不合了,這就是隨一不成。

  3、猶豫不成。這個猶豫不成窺基法師還是給分成了四種情況。

  a。因支猶豫。

  b。喻支猶豫。

  c。因支喻支都猶豫。

  d。因支喻支都不猶豫。

  這四種情況呢,也是只有前叁種是過失而第四種不是。在這裏窺基法師也是只舉了一個例子,說比如大乘論師對薩婆多部論師立

  quot;預流等定有大乘種姓,有情攝故,如余有情“。這個就是因支喻支都猶豫。舉過這個例子後,窺基法師說,”余者類思“,其它的因支猶豫、喻支猶豫等都與這差不多。

  沈劍英先生舉了個例子也很好。”這批書定好看,是小說故,如其它文藝作品“,沈先生解釋說,一個人在沒有弄清這批書是否全是小說、是否真的好看以前,立馬作出這樣的判斷,就犯所立猶豫不成的過失,因爲在一批小說中可能有的好看有的不好看,其它文藝作品也是這樣的。

  4、所依不成。比如說數論師對佛教徒立了個式子,宗是”眼等根爲神我受用“,所舉的同喻是”如色等“。這個例子其實是能別不極成,因爲”神我“根本是佛教徒不許的,這樣呢,就使得同喻失去了所依。這個所立所依不成,其實也是給能立所依不成一樣,只是所助依不成。

  再看俱不成。

  俱不成者,複有二種,有及非有。若言”如瓶“,有俱不成;若說”如空“對無空論,無俱不成。

  這個俱不成就是指所舉的喻依既不是因同品,又不是宗同品,既不合因法的標准,又不合宗法的標准。商羯羅主菩薩說,其實這個俱不成還可以分成兩種情況,這兩種情況是就喻依是否有體,有體是一種情況,無體是一種情況。論文中間的”有“就是有體,”非有“就是無體,有及非有,就是有體和無體兩種情況。這裏是說喻的,有體就是說同喻依有體,有體咱在老前邊說過的,就是立論者和論對者雙方共許,無體就是不共許。

  先看商羯羅主菩薩舉的有體例子。

  宗:聲常

  因:無質礙故

  喻:如瓶

  看這個例子,同喻依”瓶“,不但與因支鬧別扭,而且還對宗支有意見。因支要求無質礙,這個破瓶子偏偏有質礙,宗支要求常,瓶子偏偏無常,象這樣的喻依怎能幫助因支去證宗?要它何用?無組織無紀律,拉出去槍斃得了~~

  象這樣的喻就叫有俱不成。

  再看商羯羅主菩薩舉的無體例子。

  宗:聲常

  因:無質礙故

  喻:如空

  看這個例子,對一般人來說,喻依”空“既無質礙,又是常,既是因同品又是宗同品,是合乎規矩的,但商羯羅主菩薩說了,說這個式子是對無空論師說的,無空論師的得名就是因爲不同意虛空,無空論師既然不承認虛空,你舉虛空不是白費勁兒嗎?這才真叫對牛彈琴。虛空既然無空論師不同意,那麼就是無體,雙方都承認才叫有體,這個例子就是無體俱不成。這其實也是個要求,就是因明論式的同喻一定得有體。

  在《因明大疏》中,窺基法師也把俱不成詳細分了分,還是分成了兩俱、隨一、猶豫、所依,而且隨一還分成了他隨、自隨。咱先說有體俱不成。

  1、兩俱有體俱不成,象《因明入正理論》論文中的”聲常,無質礙故,如瓶“就是兩俱有體俱不成。不管是立論者還是論對者,都知道瓶子是無常的、有質礙的。

  2、隨一有體俱不成,分兩種:

  a。自隨一有體俱不成,比如說,聲顯論師對勝論師說,”瓶是無常,所作性故,如聲“。在聲顯論師的理念中,聲是常住的,不是造作出來的,就是非所作的,所以聲是不能夠作因支”所作性“的同品的,也是不能作宗的同品,宗後陳是無常,聲是常。但是,在勝論師的理論中,聲是所作的,是無常的。所以,這個式子就是自隨一有體俱不成。

  b。他隨一有體俱不成,把自隨一有體不成的例子立論者、論對者翻一下就是。勝論師對聲顯論師說,”瓶是無常,所作性故,如聲“。這一次是勝論師立的,所以就是他隨一有體俱不成。

  3、猶豫有體俱不成,比如說,”廚房有火,現煙故,如山處“。這個例子該怎麼說呢?就是說,山上那到底是煙還是霧還是什麼東西,我還不能十分的肯定,所以就是猶豫有體俱不成。

  4、所依有體俱不成,比如說,數論師對薩婆多部說,”思是我,受用二十叁谛故,如瓶“。這個式子中,因支、宗支都是隨一無體的。同喻”瓶“倒是有體,但二十叁谛、我(神我)都只是數論派的理論,薩婆多部根本不承認,同喻就無所助依了。

  再看無體俱不成。窺基法師是把無體俱不成也分成了兩俱、隨一、猶豫、所依。

  1、兩俱無體俱不成,如聲論師對勝論師說,”聲常,所聞性故,如阿賴耶“,立論者聲論師和論對者勝論師都不承認阿賴耶,所以這個就是兩俱無體俱不成。

  2、隨一無體俱不成,分自、他兩種情況。

  a。自隨一無體俱不成,窺基法師舉的例子是,聲論師對大乘立,”聲常,所聞性故,如阿賴耶“,立論者聲論師不不承認阿賴耶的,這就是自隨一無體俱不成。

  b。他隨一無體俱不成,比如說,聲論師對無空論師立,”聲常,所聞性故,如空“,這個式子的同喻”空“無空論師根本不承認,就使得它成了他隨一無體不成。

  注意,咱們回頭再看看自隨一有體俱不成和他隨一有體俱不成,我們會發現,自隨一有體俱不成與他隨一無體俱不成簡直如出一轍,他隨一有體俱不成與自隨一無體俱不成也是差不多的。是不是重複了呢?打眼一看,確實是糊人,不仔細還真看不出來。咱說一下。

  在說有體隨一俱不成時,窺基法師舉的例子的同喻是”聲“,咱就來分析這個”聲“。立論者和論對者雙方都承認”聲“,這個是沒有爭論的,但是立論者和論對者對”聲“的屬性的理解是不一樣的,聲論師說”聲“是常的,勝論師說無常的,聲論師說”聲“是非所作的,勝論師說是所作的,雙方的見解剛好反個兒,一方說”聲“是因、宗的同品,另一方說不是,這樣來看,雙方爭論的焦點其實不在有體無體上,而在能不能助因上。咱再看說無體隨一俱不成時舉的例子,雙方爭論的焦點是同喻依的有體無體。

  所以,雖然說自隨一有體俱不成、他隨一有體俱不成和他隨一無體俱不成、自隨一無體俱不成,猛然間看上去重複了,而且有時候也是真的重複,但是兩類還都得列出來。

  3、猶豫無體俱不成。這個猶豫無體俱不成是不存在的,窺基法師說,”既無喻依,決無二立,疑決既不異分,故阙此句“,意思就是說,同喻既然無體,就不存在猶豫不決的問題。 

  4、所依無體俱不成,比如說,數論師對無空論師說,”思是我,受用二十叁谛故,如空“。無空論師根本不承認空,就是說同喻空是無體的,同喻既然無體,它根本就沒有作爲同喻的資格。

  這無體俱不成的過失,都犯有自體依不成的過失,所依咱前邊說了,有自體依和所助依兩種,自體依就是喻依自身,既然都是無體,當然自體依就出麻煩了。

  所依有體俱不成,只有所助依不成的問題,但所依無體俱不成,卻既有所助依不成,又有自體依不成的問題。

  下邊就該無合了。

  無合者,謂于是處無有配合,但于瓶等,雙現能立所立二法,如言于瓶見所作性及無常性。

  前邊兒的能立法不成、所立法不成、俱不成是喻依上有問題,這個無合和下邊兒的倒合則是喻體的毛病了。因明中間的喻體是幹什麼的?它是連結因和宗的,把因和宗連結起來,組成具有普遍性質的命題,從而來證明個別性的事物具有一類事物的共同性質。我們知道,喻支的建立,實際上只是語言表達上的需要而已,幷不是在因外另添了什麼新內容。在古因明中,因和喻是兩個東西,古因明只是拿類似和不類似的兩個事物作模擬。古因明師常用這個式子,”聲是無常,所作性故,同喻如瓶,異喻如空“。陳那論師給改了,在同喻那兒添了一句”諸所作皆是無常“,這就貫通了瓶和聲,使得喻”瓶“實際上成了和因支拴在一條線上的螞蚱,也就是說,喻和因已經融彙在一起了,喻也成了因的有機組成部分。咱現在看起來覺得沒什麼,可當時陳那論師這麼改的時候,使得很多人起來鬧騰,經過了一番番爭論的。古因明師說,”若爾,喻言應非異分。“就是說,若這樣的話,還要喻支幹啥?喻支不成多余的了嗎?陳那論師說,”因言唯爲顯了是宗法性,非爲顯了同品、異品,有性、無性,故須別說同硬喻言。“就是說,在語言表述上,因只顯出了第一相遍是宗法性,還有第二相同品定有性、第叁相異品遍無性呢?所以得另外用語言文字表述同、異二喻。這就告訴我們,喻只是語言表述的需要而已。

  由于因不僅要表達自己是宗前陳的共許法,而且還要指出因法存在的地方宗法必然存在,宗法不存在的地方因法就一定不存在,這內容是不是太多了點兒,讓因支擔這麼重的擔子是不是令人有些不忍心?…

《因明講記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因明講記十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