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讲记十三▪P2

  ..续本文上一页的,是无常的,根本没有”常“的性质,”常“是宗后陈,那么就是说,同喻依”觉“不是宗同品。同喻依”觉“不是宗同品,就是说同喻依与宗支有别扭。这样,咱给所立法不成下个定义就是,同喻依是因同品但不是宗同品,就叫所立法不成。本来同喻依是必须宗因双同的,它现在单是因同品而不是宗同品,就失去了助成因支的作用,所以就不是正确的同喻依。

  在《因明大疏》中,窥基法师也分成了四种情况。

  1、两俱不成。就是同喻依立论者和论对者双方都不许。就象商羯罗主菩萨在《因明入正理论》原文中举的例子,”声常,无质碍故,如觉“。

  2、随一不成。就是同喻依或者是立论者不许,或者是论对者不许,双方随便哪一方不许都可以,这就叫随一不成。比如说,声论师对佛教徒立,”声常,无质碍故,如极"。在声论师看来,极微确实是无质碍的,也是常的,这个式子是没问题的,但在佛教徒看来,极微是有质碍的、无常的,既然佛教徒不许极微无质碍,因支就是随一无体,同喻依自然不行了,这是一连串的。极微既然佛教徒说不是常的,是无常的,就与宗支不合了,这就是随一不成。

  3、犹豫不成。这个犹豫不成窥基法师还是给分成了四种情况。

  a。因支犹豫。

  b。喻支犹豫。

  c。因支喻支都犹豫。

  d。因支喻支都不犹豫。

  这四种情况呢,也是只有前三种是过失而第四种不是。在这里窥基法师也是只举了一个例子,说比如大乘论师对萨婆多部论师立

  quot;预流等定有大乘种姓,有情摄故,如余有情“。这个就是因支喻支都犹豫。举过这个例子后,窥基法师说,”余者类思“,其它的因支犹豫、喻支犹豫等都与这差不多。

  沈剑英先生举了个例子也很好。”这批书定好看,是小说故,如其它文艺作品“,沈先生解释说,一个人在没有弄清这批书是否全是小说、是否真的好看以前,立马作出这样的判断,就犯所立犹豫不成的过失,因为在一批小说中可能有的好看有的不好看,其它文艺作品也是这样的。

  4、所依不成。比如说数论师对佛教徒立了个式子,宗是”眼等根为神我受用“,所举的同喻是”如色等“。这个例子其实是能别不极成,因为”神我“根本是佛教徒不许的,这样呢,就使得同喻失去了所依。这个所立所依不成,其实也是给能立所依不成一样,只是所助依不成。

  再看俱不成。

  俱不成者,复有二种,有及非有。若言”如瓶“,有俱不成;若说”如空“对无空论,无俱不成。

  这个俱不成就是指所举的喻依既不是因同品,又不是宗同品,既不合因法的标准,又不合宗法的标准。商羯罗主菩萨说,其实这个俱不成还可以分成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是就喻依是否有体,有体是一种情况,无体是一种情况。论文中间的”有“就是有体,”非有“就是无体,有及非有,就是有体和无体两种情况。这里是说喻的,有体就是说同喻依有体,有体咱在老前边说过的,就是立论者和论对者双方共许,无体就是不共许。

  先看商羯罗主菩萨举的有体例子。

  宗:声常

  因:无质碍故

  喻:如瓶

  看这个例子,同喻依”瓶“,不但与因支闹别扭,而且还对宗支有意见。因支要求无质碍,这个破瓶子偏偏有质碍,宗支要求常,瓶子偏偏无常,象这样的喻依怎能帮助因支去证宗?要它何用?无组织无纪律,拉出去枪毙得了~~

  象这样的喻就叫有俱不成。

  再看商羯罗主菩萨举的无体例子。

  宗:声常

  因:无质碍故

  喻:如空

  看这个例子,对一般人来说,喻依”空“既无质碍,又是常,既是因同品又是宗同品,是合乎规矩的,但商羯罗主菩萨说了,说这个式子是对无空论师说的,无空论师的得名就是因为不同意虚空,无空论师既然不承认虚空,你举虚空不是白费劲儿吗?这才真叫对牛弹琴。虚空既然无空论师不同意,那么就是无体,双方都承认才叫有体,这个例子就是无体俱不成。这其实也是个要求,就是因明论式的同喻一定得有体。

  在《因明大疏》中,窥基法师也把俱不成详细分了分,还是分成了两俱、随一、犹豫、所依,而且随一还分成了他随、自随。咱先说有体俱不成。

  1、两俱有体俱不成,象《因明入正理论》论文中的”声常,无质碍故,如瓶“就是两俱有体俱不成。不管是立论者还是论对者,都知道瓶子是无常的、有质碍的。

  2、随一有体俱不成,分两种:

  a。自随一有体俱不成,比如说,声显论师对胜论师说,”瓶是无常,所作性故,如声“。在声显论师的理念中,声是常住的,不是造作出来的,就是非所作的,所以声是不能够作因支”所作性“的同品的,也是不能作宗的同品,宗后陈是无常,声是常。但是,在胜论师的理论中,声是所作的,是无常的。所以,这个式子就是自随一有体俱不成。

  b。他随一有体俱不成,把自随一有体不成的例子立论者、论对者翻一下就是。胜论师对声显论师说,”瓶是无常,所作性故,如声“。这一次是胜论师立的,所以就是他随一有体俱不成。

  3、犹豫有体俱不成,比如说,”厨房有火,现烟故,如山处“。这个例子该怎么说呢?就是说,山上那到底是烟还是雾还是什么东西,我还不能十分的肯定,所以就是犹豫有体俱不成。

  4、所依有体俱不成,比如说,数论师对萨婆多部说,”思是我,受用二十三谛故,如瓶“。这个式子中,因支、宗支都是随一无体的。同喻”瓶“倒是有体,但二十三谛、我(神我)都只是数论派的理论,萨婆多部根本不承认,同喻就无所助依了。

  再看无体俱不成。窥基法师是把无体俱不成也分成了两俱、随一、犹豫、所依。

  1、两俱无体俱不成,如声论师对胜论师说,”声常,所闻性故,如阿赖耶“,立论者声论师和论对者胜论师都不承认阿赖耶,所以这个就是两俱无体俱不成。

  2、随一无体俱不成,分自、他两种情况。

  a。自随一无体俱不成,窥基法师举的例子是,声论师对大乘立,”声常,所闻性故,如阿赖耶“,立论者声论师不不承认阿赖耶的,这就是自随一无体俱不成。

  b。他随一无体俱不成,比如说,声论师对无空论师立,”声常,所闻性故,如空“,这个式子的同喻”空“无空论师根本不承认,就使得它成了他随一无体不成。

  注意,咱们回头再看看自随一有体俱不成和他随一有体俱不成,我们会发现,自随一有体俱不成与他随一无体俱不成简直如出一辙,他随一有体俱不成与自随一无体俱不成也是差不多的。是不是重复了呢?打眼一看,确实是糊人,不仔细还真看不出来。咱说一下。

  在说有体随一俱不成时,窥基法师举的例子的同喻是”声“,咱就来分析这个”声“。立论者和论对者双方都承认”声“,这个是没有争论的,但是立论者和论对者对”声“的属性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声论师说”声“是常的,胜论师说无常的,声论师说”声“是非所作的,胜论师说是所作的,双方的见解刚好反个儿,一方说”声“是因、宗的同品,另一方说不是,这样来看,双方争论的焦点其实不在有体无体上,而在能不能助因上。咱再看说无体随一俱不成时举的例子,双方争论的焦点是同喻依的有体无体。

  所以,虽然说自随一有体俱不成、他随一有体俱不成和他随一无体俱不成、自随一无体俱不成,猛然间看上去重复了,而且有时候也是真的重复,但是两类还都得列出来。

  3、犹豫无体俱不成。这个犹豫无体俱不成是不存在的,窥基法师说,”既无喻依,决无二立,疑决既不异分,故阙此句“,意思就是说,同喻既然无体,就不存在犹豫不决的问题。 

  4、所依无体俱不成,比如说,数论师对无空论师说,”思是我,受用二十三谛故,如空“。无空论师根本不承认空,就是说同喻空是无体的,同喻既然无体,它根本就没有作为同喻的资格。

  这无体俱不成的过失,都犯有自体依不成的过失,所依咱前边说了,有自体依和所助依两种,自体依就是喻依自身,既然都是无体,当然自体依就出麻烦了。

  所依有体俱不成,只有所助依不成的问题,但所依无体俱不成,却既有所助依不成,又有自体依不成的问题。

  下边就该无合了。

  无合者,谓于是处无有配合,但于瓶等,双现能立所立二法,如言于瓶见所作性及无常性。

  前边儿的能立法不成、所立法不成、俱不成是喻依上有问题,这个无合和下边儿的倒合则是喻体的毛病了。因明中间的喻体是干什么的?它是连结因和宗的,把因和宗连结起来,组成具有普遍性质的命题,从而来证明个别性的事物具有一类事物的共同性质。我们知道,喻支的建立,实际上只是语言表达上的需要而已,幷不是在因外另添了什么新内容。在古因明中,因和喻是两个东西,古因明只是拿类似和不类似的两个事物作模拟。古因明师常用这个式子,”声是无常,所作性故,同喻如瓶,异喻如空“。陈那论师给改了,在同喻那儿添了一句”诸所作皆是无常“,这就贯通了瓶和声,使得喻”瓶“实际上成了和因支拴在一条线上的蚂蚱,也就是说,喻和因已经融汇在一起了,喻也成了因的有机组成部分。咱现在看起来觉得没什么,可当时陈那论师这么改的时候,使得很多人起来闹腾,经过了一番番争论的。古因明师说,”若尔,喻言应非异分。“就是说,若这样的话,还要喻支干啥?喻支不成多余的了吗?陈那论师说,”因言唯为显了是宗法性,非为显了同品、异品,有性、无性,故须别说同硬喻言。“就是说,在语言表述上,因只显出了第一相遍是宗法性,还有第二相同品定有性、第三相异品遍无性呢?所以得另外用语言文字表述同、异二喻。这就告诉我们,喻只是语言表述的需要而已。

  由于因不仅要表达自己是宗前陈的共许法,而且还要指出因法存在的地方宗法必然存在,宗法不存在的地方因法就一定不存在,这内容是不是太多了点儿,让因支担这么重的担子是不是令人有些不忍心?…

《因明讲记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因明讲记十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