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确实有些不忍心,于是,设立喻支来协助一下。这样呢,因支只负责表述第一相,把表述第二相、第三相的任务交给了喻。这就是虽然喻是因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语言表述上必须立出喻支的原因。
陈那论师这么解释以后,古因明师不服气,说,”若唯因言所诠表义说名为因,斯有何失"就是说,我把所作性当作因,把瓶、空当作同喻、异喻,而不把瓶、空当作是因的附庸,又怎么了~~有啥不好?陈那论师呢,大家看,也是个太极拳高手,把这个球又推给了古因明师,说,“复有何德?”就是“有啥好?”古因明师说,“有啥不好?”陈那论师就说,“有啥好?”古因明师这时候生气了,说,“别说喻分,是名为德。”意思就是,把喻和因分开就是好处!陈那论师就说,“应如世间所说方便,与其因义都不相应。”陈那论师这话是给古因明师扣了一顶大帽子,“你这是与外道一鼻孔出气”,因为胜论师就是这么主张的。这儿以后咱们同学们也得注意,以后我们出去,肯定也会有人这么说我们,我们一定得镇定,不要别人一说我们是外道我们就蔫了。比如就有人说我说的不对,就说我是外道,其实我说的不见得不对,我倒认为我对,不过是我说的是我自己的理解,与老法师的见解不一样,那些迷信老法师的人说我是外道的,其实他自己根本就没有判别内外道的资格。再说了,老法师也垄断不了经论的解释权,为什么不允许其它说法?
古因明师怕戴帽子,就赶紧说道,“若尔何失?”陈那论师说,“此说但应类所立义,无有功能,非能立义。由彼但说所作性故所类同法,不说能立所成立义。”陈那论师这是打一巴掌揉三揉,先把古因明师扣个大帽子吓一吓,然后再好言好语地解说给人家听,说,“你只拿瓶作喻,它不能够显示出所作者皆无常这个普遍原则,就使得瓶失去了它的功能,缺乏能立的意义。”
陈那论师的“所作者皆无常”这个普遍原则就是喻体,它显示了宗与因之间的关系,这样,喻和因就紧紧地捆在一起了。现在看来倒也不觉得有什么,也不过是弄了一个普遍原则,可这确是意义很大,它反映了陈那论师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认识是在古因明师的程度上提高了一大截,它不单单是技术问题。
咱们说了半天,就是为了说无合。什么叫无合,所谓无合,就是指没有提出一个普遍原则来作同喻体,虽然有喻依,而且喻依也中规中矩,但不能显示因宗之间的不相离性。这就是咱们刚说过的,要是无合,就有刚才说的过失。咱们再举一个白话例子,“高老师有读书,是教授故,如李老师”,在这个式子中,就缺乏同喻体“教授定有读书”,有些教授也不一定读过多少书,比如说某药厂的厂长,初中生,他能读多少书?当然,有些东西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但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毕竟是根基、是基础,他是给某大学建了一座楼,大学就让他作了教授,象这些教授就得排除出去,所以一定得有喻体,这喻体就表示出了教授与读书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一表述出来,象那些与读书没有关系的教授就排除出去了。
倒合者,谓应说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而倒说言,“诸无常者,皆是所作”。
吕澄先生说,这里的“诸所作者,皆是无常”,在梵本、藏本上都是“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在这个《因明入正理论》的前边儿能立那一部分,也是说“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可以肯定确实是玄奘法师给改了,玄奘法师这么一改,改前与改后的区别在哪里?
“诸所作者”是直言判断,而“若是所作”呢,则是假言判断,是完全不同的,玄奘法师改后的式子,只表示了某种事物有某种属性,而改前的式子,主要表明事物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玄奘法师改后的式子,实际上结论就包含在前提里边,而改前的式子呢,则比较灵活,到喻依“如瓶”一说出来,就看出归纳推理的意味了。这就是不同。
这个倒合呢很简单。因为喻支实际上与因支是不可分离的有机体,这就决定了式子必须先说因后说宗,这样才能保证因是宗成立的充足条件。但是这个倒合呢,就是把先因后宗给说成了先宗后因。先因后宗才能够保证只要因成立一定宗成立,这就是个逻辑关系,现在你把它倒过来了,那就不行了。宗能够成立因不一定能够成立的 。只要有1+1,肯定有2,但有2不必非有1+1,我有3-1,那也是行的呀~~这就是数学上的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因明入正理论》说,本来应该说“若是所作,见彼无常”的(或者“诸所作者,皆是无常”),这是先因后宗,叫“说因宗所随”,你却说“诸无常者,皆是所作”,这成了先宗后因,这就是倒合。次序一颠倒,怎么能行?有的事物无常不错,哎,也是所作,象瓶,但有的事物无常,却不是所作,象闪电。
倒合是不是仅只是次序的颠倒?不是的,次序的颠倒其实只是表面现象,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它的本质,其实它的本质是因果关系的颠倒。按商羯罗主菩萨所举的例子来看,“所作”是无常的充分条件,所以,只要因保证了,宗就一定能够成立。但是你把“若是所作,见彼无常”说颠倒了,说成“若是无常,见彼所作”,就混淆了因果关系。再者,因明式子中的三支,因的外延一般都要小于宗的外延,因是下位概念,宗是上位概念,在商羯罗主菩萨所举的这个例式中,“所作”就是下位概念,“无常”是上位概念,这样一来,只要下位概念“所作”成立,则上位概念“无常”一定成立。你如果把它倒过来,判断就成立不了。
同法喻就到这儿了,异法喻到下一次再说。下一次我有点儿事,时间改动一下,具体时间还不能确定,到时候临时通知。
《因明讲记十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