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明講記之九▪P3

  ..續本文上一頁別人把他腿子給盤作跏趺的,某老和尚,資料上是做吉祥臥而逝,可我清清楚楚當時是他病得根本不會動,別人把他翻身使他作吉祥臥的。這都是我親眼所見的,聽來的也不少。某寺廟一個小師父給我寄來過一個稿子,說他們那兒以前有個老和尚,臨終時是騎了一只鶴走的,他是剛出家,覺得很稀奇,就整理出了一篇稿子,看過後我查了一下相關的資料,覺得不可能,當然,佛教中常有些不可思議的事兒,所以,我不敢造次,就壓了壓。後來,我到那兒,就順便去了那個寺廟,在殘碑中找到了,是乾隆年間的老和尚,不錯,有這個人,但所謂的騎鶴,是因爲碑上有一句“駕鶴西歸”,看,這錯了個沒邊兒。老百姓可能不懂這個詞,寫文章者肯定懂,但爲什麼還要這麼寫?

  佛教中很多時候說話不敢理直氣壯,還想教化別人~~不容易的~~佛教網絡上的話很多這種情況,咱們的般若論壇上也不少,你們都看到了,咱們把它刪掉,他們還不服氣,那以後咱就不刪了,太不象樣的當然你們該刪還刪。

  e。隨他一一分猶豫。假如說立論者,肯定了是煙,說,不管在遠處看還是到近處去看,我都敢肯定那是煙,于是立了這麼一個式子,“近處遠處都有事火,以有煙故,如廚”。但是論對者說,不行,在這麼遠的地方看,我不敢肯定,必須到近處去看看我才能放心。

  f。隨自一一分猶豫。這種情況是,論對者對于是煙,十分的肯定,說,在遠處看也好,到近處去看也行,絕對是煙,沒有一點兒問題。然而立論者自己確是,在遠處看,還不敢十分肯定,要到近處去看看才能確定,但是立論者急急忙忙地立下了論式,“近處遠處都有事火,以有煙故,如廚”。

  這六種情況可都是過失。

  韓廷傑老師在講的時候,舉例子說,“草中有人,草動故”,這個因就不行,也可能是因爲草中有一只野兔,也可能是風吹的關系等,誰能肯定呢?或者說,“水中有魚,起波浪故”,這也是不行的。也就是說,因是用來成立宗的,因千萬不敢猶猶豫豫的,一定得肯定,哪怕你心中不敢肯定,但在外表上一定不能表現出來,外強中幹,裝架子也得裝出來。當然了,這是笑話。反正,因一定得肯定,這個絕對。

  下邊兒咱們說所依不成。

  虛空實有,德所依故。對無空論,所依不成。

  這個所依不成,是因爲宗前陳不共許,使得論式的因支失去所依。其實,所依不成就是缺乏因的第一相。也就是說,所依不成之所以是過失,完全是因爲立的宗犯了所別不極成的過失。我們來看看商羯羅主菩薩舉的例子。

  商羯羅主菩薩舉的是勝論師對小乘經部立了一個式子,“虛空實有,德所依故”。勝論師我們知道,他的主要思想就是六句義,實、德、業、有、同異、和合。“實”就是事物的本體,其中包括地、水、火、風、空、時、方、我、意,共九種;德是事物的屬性,包括色、味、香、觸、數、量、別體、合、離、彼體、此體、覺、樂、苦、欲、嗔、勤勇、重(讀做zhòng)體、液體、潤、行、法、非法、聲,共二十四種。商羯羅主菩薩例子中的“虛空”,就是勝論師“實”句中的“空”,“實”是本體,“實”中包括“空”,當然“空”也是本體。本體對應的有屬性,當然“空”對應的也有屬性了,屬性就是“德”,“空”對應的有六種屬性,“數、量、別體、合、離、聲”,叫“六德”。六德是虛空的六德,若沒有虛空,六德就無從所依。就是說,虛空一定實有,不然的話,六德也無法成立。勝論師是這麼認爲的,那麼佛教呢?佛教則認爲“空”是無自性,是緣起。現在勝論師是對經部論師說的,經部是佛教的一個派別,經部論師也認爲,這個“空”呢,只是假立的一個名字而已,“虛空界者,不離虛空,然彼虛空,體非實有,故虛空界,體亦非有”。也就是說,勝論師對經部論師立了“虛空實有,德所依故”,經部論師先不說虛空是不是實有,雙方關于宗前陳“虛空”的概念先不一致,經部論師就對勝論師說,咱們先來解決了虛空的定義問題之後再來討論虛空是不是實有的問題才行。宗前陳“虛空”經部不許,則因支“德”就無了所依。

  窺基法師在《因明大疏》中按照有體、無體,全分、一分,兩俱、隨一等,把所依不成分了分,下邊兒咱們也說說。首先是按兩俱、隨一給分成了兩類:

  1、兩俱所依不成。所謂兩俱所依不成,就是立論者自己和論對者雙方都不許因支具備遍是宗法性。有叁個。

  a。有體全分,也可以叫兩俱有體全分所依不成。比如,薩婆多部對大乘立,“我常住,識所緣故”。薩婆多部和大乘對于“識”是共許的,所以是有體,當然,有六識、八識的不同。因爲宗前陳“我”是薩婆多部和大乘都不許的,所以是全分所依不成。

  b。無體全分,也可以叫兩俱無體全分所依不成。比如,數論師對佛弟子立,“我實有,德所依故”。這個論式中的因支“德”,是勝論師六句義的東西,數論師和佛教徒都是不許的,所以是無體,宗前陳“我”數論師和佛教徒也都不許,所以是全分所依不成。

  c。有體一分,也可以叫兩俱有體一分所依不成。比如,勝論師對大乘立,“我業實,有動作故”。這個論式的因支“動作”,立論者勝論師自己和論對者大乘是共許的,所以是有體,但宗前陳的“我”和“業”中,“業”只是動作的另一種說法而已,是立論者勝論師自己和論對者大乘共許的,可“我”有動作是勝論師許而大乘不許的,因爲大乘根本連“我”就不許,所以是一分所依不成。

  2、隨一所依不成。所謂隨一所依不成,就是立論者自己或者論對者,任一方不許因支具備遍是宗法性。有六個。

  a。有體他隨一。比如,數論師對佛弟子立,“自性有,生死因故”。因支的“生死”,立論者數論師和論對者佛教徒是共許的,所以是有體,但是,立論者數論師的自性,論對者佛教徒是不許的,所以是他隨一所依不成。

  b。有體自隨一。比如數論師對大乘立,“藏識常,生死因故”。因支的“生死”,立論者數論師和論對者大乘是共許的,所以是有體,但宗前陳“藏識”是立論者數論師自己不許,而論對者大乘許,所以是自隨一所依不成。

  c。無體他隨一。比如,《理門論》中有個例子,“我其體周遍于一切處,生樂等故”。這是數論對大乘立的,大乘是不許的。

  d。無體自隨一。比如,經部論師立“虛空實有,德所依故”就是。

  e。有體他一分隨一。比如,數論師對大乘立,“五大常,能生果故”。因支“能生果”立論者數論師和論對者大乘共許,只是四大生果,立論者數論師和論對者大乘共許,立論者數論師的五大是,地、水、火、風、空,立論者數論師許空大生果,但論對者大乘不許。

  f。有體自一分隨一。比如,大乘對數論師立,“五大非常,能生果故。”因支“能生果”立論者大乘和論對者數論師共許,但立論者大乘只許四大生果,不許空大生果,可論對者數論師許五大生果。

  下一次咱再說六不定。

  

  

《因明講記之九》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因明講記之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