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讲记之九▪P2

  ..续本文上一页也没人怀疑了,后来人也是只敢在大乘中挑出某一部经或者某一部论,说它有些贼头贼脑的,而不敢对整个大乘理论体系动脑筋。

  这儿我给大家补充说一下,在因明论式中,因支论对者不许,于是,加上了一个简别词“自许”,这样呢,在立论者所立的这个三支论式之内,没有了过失,在逻辑上说通了,但是,我总感到这样不妥,为什么呢?立论者要成立自己的观点,立论者自己在论式的因支上加上了一个简别词“自许”,这不是自己承认自己所立的宗么?这是关起门来称老大!你自己承认自己的观点,有什么用?比如说在法庭上,法庭要判你有罪,现在你自己证明自己没罪,这能说通吗?说不通的!必须让别人来证明你,而不是自己来证明自己。如果这么来说,因明加简别词不是纯粹的文字游戏吗?比如贤首宗的圭峰宗密法师就说,慈恩家只是追求名相,风气浇薄,连学风都给搞坏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因明因支加“自许”简别词呢?我是这么认为的,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是标准答案。这是印度民族的思惟习惯。我在给说《唯识二十颂》的时候,给说过,世亲菩萨虽然在《二十颂》中对小乘进行了批评,批评得还挺厉害,但是,绝对不是小乘错了,因为当时是小乘等派的天下,现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他们要在小乘等派的包围中竟得一方自己的天空,所以要对他们进行批评,你按照小乘的理论来,也是可以解脱的,这没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印度民族的思惟习惯不是融汇,是条理清楚,你小乘的理论体系是小乘的理论体系,我大乘的体系是大乘的体系,我大乘的体系只要自身圆满,不需要你小乘同意,你同意不同意没有关系。现在因明论式中出现了过失,自身就有了问题,现在我加上“自许”简别词,自己的论式就没有了过失。当然,有人会说了,这样的话,怎么悟他?假如说有一个人甲,还没有选中学什么,到底是学犊子部呀还是萨婆多部?抑或什么派,哪怕婆罗门教、耆那教等,甲只能先看你胜论派、萨婆多部等这些派别体系是否有毛病,假如说你的理论体系自身有毛病,这个人就首先排除学你这个派别。《二十颂》就是证明瑜伽行派的理论没有毛病的。真正建立瑜伽行派理论体系的完整著作《三十颂》当时不是还没有么~~其实《二十颂》纯粹是世亲菩萨在让别人给瑜伽行派挑毛病的,看他们能否挑出来毛病,世亲菩萨有自信,那么,这让别人公开给瑜伽行派挑毛病,就是宣传瑜伽行派的方法。甲发现瑜伽行派没有毛病,但甲到底学不学瑜伽行派,那不是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的事儿,那是甲自己的事儿,当然,若是一个够格的老师,他会知道甲的根机,就尽力地创造机缘,让甲明白该学什么派呀的,象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玄奘法师等他们是够格的老师,无着骗世亲,骗到面前给机缘使他听到《十地经》,世亲菩萨马上就学瑜伽行派了,传说玄奘法师一看见窥基法师,当时窥基法师还是一个小孩,就非要让窥基法师跟他出家,窥基法师当时不想出,玄奘法师还让唐太宗出面。好老师只是给创造机缘,学什么是甲的事儿。所以,各个派别只需要保证自己的体系不出毛病就行了。所以,因明只需要加“自许”简别语,保证自己的理论内部不出问题。中国人的思惟习惯不是这样,中国人的思惟中,批评别人一定是别人错了,批评别人的目的是把别人的信徒拉过来。比如现在的*轮功,某大和尚就是说,*轮功把我们的信徒都拉走了,我们当然得批判,目的就不是弘扬正法。印度人的思惟是,我为了证明我自己是对的,所以我要批评别人,这是以攻为守策略,主动出击,他们不与别人争信徒,只说我自己的体系是圆满的。

  下边儿是犹豫不成。

  于雾等性起疑惑时,为成大种和合火有,而有所说,犹豫不成。

  什么是犹豫不成呢?因三相的第一相遍是宗法性就要求了,你所立的这个论式的因支,必须外延大于宗前陈的外延,因支要含括住宗前陈。犹豫不成就是,你现在所立的这个论式,因支的外延到底是否真的大于宗前陈的外延,还不敢确定,因支的外延到底能否含括住宗前陈,还不能确定,则你的这个宗能否成立,就是个问号。

  商羯罗主菩萨所举的例子,不大好懂,因为论文中没有写完整三支论式。我们根据窥基法师的《因明大疏》给写一下,大家就会明白。

  宗:远处是事火

  因:有烟故

  喻:如厨

  这个论式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远处有火,你怎么知道有火呢?因为我看见了烟,比如说厨房,只要厨房的烟囱有烟冒出,就一定有火。

  论式中出现了一个词,事火,什么叫事火呢?原来呀,在古印度,他们说火有两种,一种叫性火,就是四大的火大,这个性火是蕴含在万事万物之中,随处都有。还有一种火,叫事火,就是东西燃烧的火,蜡烛燃烧,有火焰,这是事火,烧锅炉烧煤的火,也是事火等。在这部《因明入正理论》中举的“大种和合火”,就是事火,因为这种火是四大和合的,比如说烧锅炉烧煤,就不仅需要火大,而且需要地大,地大就是煤——供给燃料,还需要风大,风大就是氧气助燃。

  下边儿咱们来说商羯罗主菩萨的话。“于雾等性起疑惑时”,什么意思呢?窥基法师说:西方湿热,地多藂草,既足虻蚊,又丰烟雾,时有远望,屡生疑惑,为尘为烟,为蚊为雾?由此论文于雾等性。什么意思呢?窥基法师是说,印度那个地方,当时说的西方就是印度,印度那个地方,气候湿热,他们那儿的气候受印度洋的影响,经常是湿热天气,因此呢,植被繁茂,因为植被繁茂,自然小昆虫呀,蚊子呀,蠓虫呀什么的很多,当你在远处看的时候,你搞不清到底是烟呀还是雾还是蚊蠓。有些现象其实我们这儿也可以见到,比如,夏天里,下了好久的雨,这一天忽然太阳朗朗的出来了,因为雨下久了,完全渗入地下,这是猛烈的太阳一晒,渗入地下的水迅速蒸发,会看见水蒸汽腾腾的。还有蠓虫的事儿,那一年我与伙伴上南山玩,山上也是有些地方是树林,有些地方也不是树林,就象咱九华山,有些地方是竹林,有些地方是杉林,有些地方什么也不是,只是植被,什么都有,就叫灌木林吧,不过南山的灌木林比九华山的灌木林大多了。那也是夏天,忽然间一阵蠓虫成片地飞过,打得人连眼也睁不开,它们过去以后,你在远处看,就是灰蒙蒙一片,真的象淡雾。这个现象在九华山没见过,咱甘露寺倒是每年总有那么几天白蚂蚁齐飞,也是乱糟糟的,可没有那么可怕。窥基法师说的就是这现象,站在远处看,到底是烟还是雾,分不出来,是蠓虫阵还是淡雾,真的分不出来。我记得有一个盐湖城的传说,说有一天,在干活的人们发现远处一片云滚滚而来,遮天蔽日的,越来越近,人们才发现是一场灾难,原来是蝗虫,后来又飞来了很多海鸥,海鸥吃蝗虫,因此盐湖城立了海鸥的像。飞虫太多的话,真的分不清是虫还是云烟。商羯罗主菩萨这句话就是说,前边儿的东西,你只看见腾腾的,但到底是烟还是雾,还不能够确定。“疑惑”就是还不敢肯定。

  “大种和合火”咱们说过了,就是“事火”,“为成大种和合火有,”就是说,立论者要想成立前边儿的远处有(事)火,“而有所说”,说的什么?说了一个论式,就是“彼处有事火,有烟故”,这一个论式就是犯了“犹豫不成”的过失,因为这个论式的因支“有烟故”的“烟”,还不敢十分的确定,假如说那不是烟怎么办?烟与雾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烟是固体小颗粒,而雾是液体小液滴,虽然在外表上差不多。现在还不敢确定到底是烟还是雾,你就急着立了这么一个论式,不是太早了一点儿吗?

  《因明大疏》中把犹豫不成分了六种情况,咱们也说一下。

  a。两俱全分犹豫。立论者自己和论对者都对立论者所说的因有怀疑。比如《因明入正理论》论文中的例子。

  b。两俱一分犹豫。立论者自己以及论对者,对近处的是烟都没有怀疑,但远处的是烟还是雾,双方都还不敢确定。这时候如果立论者急着立了一个论式“近处远处都有事火,以有烟故,如厨”。这就是两俱一分犹豫。

  c。随他一全分犹豫。比如说,甲是从远处来的,甲亲自到远处看过,确定了远处的现象是烟,甲就立了一个论式,“远处是事火,有烟故”,然而论对者乙呢,心里总是疙疙瘩瘩,怀疑立论者甲是不是糊弄我,因为我总觉得那“烟”怎么怪怪的,不象烟。象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比如正在打仗,忽然公孙胜在军中仗剑作法,烟雾腾腾,对方的军队因而乱了阵脚,于是宋江率军掩杀,童贯军大败。你说公孙胜祭出来的到底是烟是雾?鬼才知道。

  d。随自一全分犹豫。比如说,甲从远处来,他路过冒烟的那个地方,知道确实是烟,乙呢,还怀疑那到底是不是烟,可是,乙来立了一个论式,“远处是事火,有烟故”。这就不行。这个呢是这样的,论对者甲肯定远处是烟,立论者乙自己不敢肯定,但立论者乙说:假如远处那真是烟,我就来立这么一个式子,“远处是事火,有烟故”。这个为什么不行呢?因为宗教讲究“理直气壮”,是什么就是什么,来不得半点儿含糊,如果你立论者自己心里还是含含糊糊的,怎么能够去教化别人?现在我们的师父们都是这样,给人说时也会说,但是没有宗教体验,这就不敢绝对肯定。有时候我也给人说,当你刹那间出三界时,一下子会有一个恐怖感,因为不习惯,习惯于有个东西捞摸,一下子没了捞摸,要恐怖的。这个呢,其实我是在禅宗书上看来的,我幷没有体验。我想,如果此时出现恐怖感,那么,可能是教理不通,修行没有按照次第来,使得恐怖感出现,这时候很危险,要么你解脱,要么你着魔。对不对呢?不晓得。为什么我会有这想法呢?因为我看见佛教内作假的太多了,不可胜数。比如说,我见到不少这样的资料,某老和尚圆寂了,说他本来病着,可在临终时是“跏趺而逝”,可我清清楚楚的不是,是圆寂后要入殓,…

《因明讲记之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因明讲记之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