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現前心念中以佛願展現佛陀威神功德
第五天下午(對應錄音5-2)
1、不要迷失在虛妄痛苦乖離仇恨傷害的凡夫心智中
我們來繼續學習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大願。昨天我們把第六大願做了讀誦和提示,這些圓滿究竟的文字,是我們一切現前有緣心智中的光明藏,是從本性中流出,非是虛妄造作。妄想是依造作分相續演化出來的,諸佛的大願始終如一,恒古恒今,徹顯法性真實無所衰變、無所增減、無所來去,妙用于現緣之中,無得無失,來印契衆生本來安樂具足的莊嚴自性,那就是佛性。
佛陀的願望,曠劫以來,清淨地護攝著有緣的衆生,與一切有緣衆生一時彙入,得以解脫,得以智慧慈悲方便,皆是從自性中流出,非造作分。一定要看到這一點。
我們凡夫的知見想法瞬間即變、遇事動搖、染著、乖離、互相贻害、無所真誠。諸佛大願清淨真實、廣大延續、無改無易、不增不減、清淨守護、利益有緣。
凡夫的顛倒妄想,象牆頭的草一樣隨風東西,隨著自己的妄想刹那間、刹那間,無所守護、無所愛樂,但以情緒、乖離心、不相應心,去感知世間,縱容自己的感知與情緒,相互受到不必要的牽製、纏縛與動搖。
而諸佛如來、菩薩們、智者們相互的告慰、提攜與真實利益,令衆生各個了知本具佛性。從無始以來的纏縛中、迷茫中、動蕩中、無常逼迫中走出來,再回觀世間有情,做一個世間的依祜者。
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願願如實,但爲饒益衆生,但爲利益世間來表達、建立。凡夫有情各是因爲自己的情緒、感知、得失、愛憎來表達自己的所謂的願望,這是虛妄之妄?,這個想法是妄想、妄願,不能如實,何以故呢?它表現的本質是無常、無我、是苦。
諸佛的順性大願表現的是淨、是樂、是喜、是恒于古今,無衰無變,給人帶來的是安樂、直接、明了、清晰、利益的法則;衆生虛妄的妄想是痛苦的,是迷失的,是刹那間就散壞的,是不可依止的。我們要做這樣對比,就能審視得到,我們應該遵循什麼樣的願望,應該用什麼樣的法則。
實際每一位菩薩都在面對自己的人生,面對自己的心理,面對自己的作業,面對自己現下與未來的人生選擇,每個人都在選擇自己的人生,面對自己的人生,他也不能不面對。但是有智慧者、有法則者能清晰的、如實的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生命、意識、法則;多有愚癡者迷失自己的法度?,乖離自己的心智,那麼就會自苦苦人、自迷迷失,迷失什麼呢?迷失我們安樂的心,利益世間的心。
諸位善知識應該善觀察、善審視、善思維、善抉擇。道理十分簡單,真心妄心也十分的明確,但我們要運用得恰如其分。若時時處處都能圓滿地抉擇,還真需要不斷地于事中實踐,于每一個現緣中去實踐觀察,在這地方生起無畏的心。
這樣去實踐觀察,在每一個念頭生起的時候,在每一個因緣抉擇的時候,要有自利利他、安慰世間、淨化世間,這樣吉祥的、明確的、清晰的守護。要不然就會迷失在虛妄、痛苦、乖離、仇恨、傷害的凡夫心智中,凡夫心智沒有什麼好不好,但是他帶來苦、難,無所捕捉,無所守護。
2、真正的了解自己心地的需求
我們這個時代就象《藥師經》裏講的一樣,各相乖離、相互仇怨、以至毀滅。這個時代的人,這個東西是十分猛厲的。我在國內從南到北的走動,大小地方的走動,從鄉村、山區到城鎮、到都市走動,見過各式各樣的人:有貧民百姓、有知識分子、有種種專家、有各級領導,都有接觸。發現這種乖離的心理、忿忿不平的心理、毀滅的心理、傷害的心理,在這個時代是十分周遍的一種狀態。
我在昆明遇到一個做領導的人,他說想用機關槍把周圍人怎麼樣、怎麼樣……我說:“你還是一個領導,你這樣說是爲什麼呢?”這就是怨恨的心、乖離的心,形成那種很蒙昧的感知。
在我們平常的心理狀態中,你看自己的心裏有幾分柔和的、條理的、慈悲的、予人安樂的、予人寬容的心理呢?在你的家庭中,在生活中,在社會團體中,單位中,在你的親人中,在你學佛的同參道友中,在你的子女中,你有幾分真誠呢?愛護呢?如實呢?
那我們能不能對一切人像對自己的子女一樣,對一切人像對自己的父母一樣,對一切人象對自己一樣尊重愛護呢?像對佛陀世尊一樣的尊重愛護呢?像對你尊重的人一樣的尊重愛護呢?
這就是廣大平等的心,我們的時代的確是十分的匮乏,所以給我們這時代的人群帶來了許多不健康、不調柔、不順暢的人生的生涯。
昨天一位菩薩來對我說的一段話,我很有感觸,是關于學佛的問題,他說:“我能不能這樣學佛呢?我世俗中要發很多的財,然後臨終往生極樂世界呢?”我說:“實際這話本來沒有什麼,但是你的想法是矛盾的,想法給自己製造了一個矛盾。”他又說:“是呀,別人說我這些年來越學佛越窮。”我問他:“你不學佛就富了呗?那你不學佛就對了。”
不學佛呢,感覺自己沒有支撐;學佛呢,別人說越學越窮。實際上他自己感覺自己越學佛越窮。學佛呢,不知道什麼是佛法,學佛學的只是一個極大的貪欲心的膨脹罷了。
能不能呢?要是在佛法中認識到這是熱惱的根本,煩惱的根本。去膨脹這個東西,能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呢?背道而馳能不能得到安樂呢?這是大家應該思維的東西。現在很普遍的存在這種背道而馳的做法,而又想得到佛法的利益和安穩,實在是不可思議。
他念這念那,最後的目的就是想現生發很多很多的財,你要發這麼多財要幹什麼呢?你就因爲貧瘠罷了,因爲貧瘠你滿腦子想發很多很多的財,你還有什麼呢?這樣的觀察方法不合適。你先放下所謂的佛法的發心,去掙錢就對了。單一性的表現就比較有力,要不然佛也沒有學成,財也沒有發好。
現在的世間人學佛普遍有一個很大的矛盾的心理——二元心理,舍不得世俗的點點滴滴又想把佛法學好。東一頭西一頭,精神就是兩種狀態,不真實、不踏實、不如實。
而我們做一個真正的學佛的人呢,不妨就走出自我,看一看,真正地步入佛法,實踐實踐,真正地看看無常、無我、苦空,真正地以這種心理來如實地觀察世間,莫要畏懼,再來看世間,再來活世間之人,你就自由自在,你就輕松。
要不然你就陷在其中不能自拔,痛苦不堪,沒有出離之期。
由于從來沒有實踐過出離的法則,就是你能不能在叁界外來回觀叁界衆生,再回到叁界之內饒益叁界有情呢?那樣你就是一個真正的、自在的、解脫的、具足方便的生命的意識狀態。
現在,在佛教徒的學習狀態當中普遍存在這個問題,就是發心不明。而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就無外乎是一個強烈的、清晰的、明確的表達,要我們來發真誠心、佛心,印契自心。不能用那種所謂相對地、相似的心,因爲用相對相似的心,你在佛法上得不到真正的利益。
往往有很多人都這麼說:“我學佛多年,一直沒有什麼利益呀!”所謂的沒有利益,就是沒有真誠的了解自己心地的需求。我們學習藥師琉璃光如來的願望,來印契自心。要知道自己真正的願望,你可以觀察對比,不要草率。
你不能說藥師佛這麼大的願望我發不了,你先不要這樣說,你可以根據他的願力、方式來觀察世間、觀察自心,觀察久了你就會知道:我們凡夫心有多麼顛倒、無常、乖離、無意義、苦難。諸佛菩薩的心願是多麼的明亮、廣大、真實、威德、自在、富足。可以這樣對比觀察,主要是不要畏懼。作爲一個凡夫有情容易畏懼。
3、居佛位用佛心就會與佛陀願望相應
我們來看看藥師佛的第七大願,我們來讀一讀: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衆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衆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法師領大衆讀誦叁遍)
我們來看藥師琉璃光如來的第七大願,這裏面充分顯示了藥師琉璃光如來徹底度脫衆生的方便法則,就是具足福慧的法則。一經聞佛名號而得資具具足、遠離疾苦、身心安樂。有這樣的福慧具足的威德與善巧。
有的人就會有這樣的疑問:我聞到藥師佛琉璃光如來的名號,怎麼沒有家屬資具、悉皆豐足呢?這是一個特別大的相應不相應的問題。
佛所發的願是真實不虛的,功德利益亦是真實不虛的。若有相應者就能表達如此相應的法則,不相應者疑慮所見,我們在疑慮中産生疑慮的五濁法界,就是虧欠法界;在我們相應的心智中産生了莊嚴隨順、福慧具足的法界。
我們的念是法界之緣起,相應不相應是法界的妙用。你的一念與願相應,你就産生相應的法界。一念相應隨順那就有法界的妙用,關鍵是相應的心智十分重要。
就象我們這麼多人在一個房間裏,要是把門封起來,每個人都閉上眼睛,各人做各人的夢。有幾十個人就有幾十個夢,各個不同。就是說心智不同,在同一個環境中,感知絕對不同!
我們發這個願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在現前心念中具信妙用,聞名即得,具足安樂,清淨無欠,無所乏少,真正康樂,這是相應不相應,相具不相具之說。
我們若是讀經讀到哪一天真正感覺佛願、己願了無差別,你才知道這經究竟講些什麼,自心佛心爲什麼沒有差別。現在我們的心多是貪圖自利,非是爲他。若真正能站在佛陀不可思議福德威神的角度來入佛陀的法界,那就會知道佛願力不可思議,福德力不可思議,名號力不可思議,神通力不可思議,在此處現緣顯現不可思議中,願力最不可思議。
我們凡夫已經習慣于計較自己的得失,用自己的得失心、懷疑心、貪嗔癡慢疑心來衡量,你就不能切入這個境界。我們還來說這個房間的人,各自做自己的夢,你不能了解諸佛如來廣大的境界,你只能在自己的業力中徘徊,在自己的夢想中迷失。
這樣的願望,我們什麼時間能印契自己的心呢?就是佛如是…
《藥師佛十二大願開示 十、現前心念中以佛願展現佛陀威神功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