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药师佛十二大愿开示 十、现前心念中以佛愿展现佛陀威神功德

  十、现前心念中以佛愿展现佛陀威神功德

  第五天下午(对应录音5-2)

  1、不要迷失在虚妄痛苦乖离仇恨伤害的凡夫心智中

  我们来继续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昨天我们把第六大愿做了读诵和提示,这些圆满究竟的文字,是我们一切现前有缘心智中的光明藏,是从本性中流出,非是虚妄造作。妄想是依造作分相续演化出来的,诸佛的大愿始终如一,恒古恒今,彻显法性真实无所衰变、无所增减、无所来去,妙用于现缘之中,无得无失,来印契众生本来安乐具足的庄严自性,那就是佛性。

  佛陀的愿望,旷劫以来,清净地护摄着有缘的众生,与一切有缘众生一时汇入,得以解脱,得以智慧慈悲方便,皆是从自性中流出,非造作分。一定要看到这一点。

  我们凡夫的知见想法瞬间即变、遇事动摇、染著、乖离、互相贻害、无所真诚。诸佛大愿清净真实、广大延续、无改无易、不增不减、清净守护、利益有缘。

  凡夫的颠倒妄想,象墙头的草一样随风东西,随着自己的妄想刹那间、刹那间,无所守护、无所爱乐,但以情绪、乖离心、不相应心,去感知世间,纵容自己的感知与情绪,相互受到不必要的牵制、缠缚与动摇。

  而诸佛如来、菩萨们、智者们相互的告慰、提携与真实利益,令众生各个了知本具佛性。从无始以来的缠缚中、迷茫中、动荡中、无常逼迫中走出来,再回观世间有情,做一个世间的依祜者。

  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愿愿如实,但为饶益众生,但为利益世间来表达、建立。凡夫有情各是因为自己的情绪、感知、得失、爱憎来表达自己的所谓的愿望,这是虚妄之妄?,这个想法是妄想、妄愿,不能如实,何以故呢?它表现的本质是无常、无我、是苦。

  诸佛的顺性大愿表现的是净、是乐、是喜、是恒于古今,无衰无变,给人带来的是安乐、直接、明了、清晰、利益的法则;众生虚妄的妄想是痛苦的,是迷失的,是刹那间就散坏的,是不可依止的。我们要做这样对比,就能审视得到,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愿望,应该用什么样的法则。

  实际每一位菩萨都在面对自己的人生,面对自己的心理,面对自己的作业,面对自己现下与未来的人生选择,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面对自己的人生,他也不能不面对。但是有智慧者、有法则者能清晰的、如实的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生命、意识、法则;多有愚痴者迷失自己的法度?,乖离自己的心智,那么就会自苦苦人、自迷迷失,迷失什么呢?迷失我们安乐的心,利益世间的心。

  诸位善知识应该善观察、善审视、善思维、善抉择。道理十分简单,真心妄心也十分的明确,但我们要运用得恰如其分。若时时处处都能圆满地抉择,还真需要不断地于事中实践,于每一个现缘中去实践观察,在这地方生起无畏的心。

  这样去实践观察,在每一个念头生起的时候,在每一个因缘抉择的时候,要有自利利他、安慰世间、净化世间,这样吉祥的、明确的、清晰的守护。要不然就会迷失在虚妄、痛苦、乖离、仇恨、伤害的凡夫心智中,凡夫心智没有什么好不好,但是他带来苦、难,无所捕捉,无所守护。

  2、真正的了解自己心地的需求

  我们这个时代就象《药师经》里讲的一样,各相乖离、相互仇怨、以至毁灭。这个时代的人,这个东西是十分猛厉的。我在国内从南到北的走动,大小地方的走动,从乡村、山区到城镇、到都市走动,见过各式各样的人:有贫民百姓、有知识分子、有种种专家、有各级领导,都有接触。发现这种乖离的心理、忿忿不平的心理、毁灭的心理、伤害的心理,在这个时代是十分周遍的一种状态。

  我在昆明遇到一个做领导的人,他说想用机关枪把周围人怎么样、怎么样……我说:“你还是一个领导,你这样说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怨恨的心、乖离的心,形成那种很蒙昧的感知。

  在我们平常的心理状态中,你看自己的心里有几分柔和的、条理的、慈悲的、予人安乐的、予人宽容的心理呢?在你的家庭中,在生活中,在社会团体中,单位中,在你的亲人中,在你学佛的同参道友中,在你的子女中,你有几分真诚呢?爱护呢?如实呢?

  那我们能不能对一切人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对一切人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对一切人象对自己一样尊重爱护呢?像对佛陀世尊一样的尊重爱护呢?像对你尊重的人一样的尊重爱护呢?

  这就是广大平等的心,我们的时代的确是十分的匮乏,所以给我们这时代的人群带来了许多不健康、不调柔、不顺畅的人生的生涯。

  昨天一位菩萨来对我说的一段话,我很有感触,是关于学佛的问题,他说:“我能不能这样学佛呢?我世俗中要发很多的财,然后临终往生极乐世界呢?”我说:“实际这话本来没有什么,但是你的想法是矛盾的,想法给自己制造了一个矛盾。”他又说:“是呀,别人说我这些年来越学佛越穷。”我问他:“你不学佛就富了呗?那你不学佛就对了。”

  不学佛呢,感觉自己没有支撑;学佛呢,别人说越学越穷。实际上他自己感觉自己越学佛越穷。学佛呢,不知道什么是佛法,学佛学的只是一个极大的贪欲心的膨胀罢了。

  能不能呢?要是在佛法中认识到这是热恼的根本,烦恼的根本。去膨胀这个东西,能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呢?背道而驰能不能得到安乐呢?这是大家应该思维的东西。现在很普遍的存在这种背道而驰的做法,而又想得到佛法的利益和安稳,实在是不可思议。

  他念这念那,最后的目的就是想现生发很多很多的财,你要发这么多财要干什么呢?你就因为贫瘠罢了,因为贫瘠你满脑子想发很多很多的财,你还有什么呢?这样的观察方法不合适。你先放下所谓的佛法的发心,去挣钱就对了。单一性的表现就比较有力,要不然佛也没有学成,财也没有发好。

  现在的世间人学佛普遍有一个很大的矛盾的心理——二元心理,舍不得世俗的点点滴滴又想把佛法学好。东一头西一头,精神就是两种状态,不真实、不踏实、不如实。

  而我们做一个真正的学佛的人呢,不妨就走出自我,看一看,真正地步入佛法,实践实践,真正地看看无常、无我、苦空,真正地以这种心理来如实地观察世间,莫要畏惧,再来看世间,再来活世间之人,你就自由自在,你就轻松。

  要不然你就陷在其中不能自拔,痛苦不堪,没有出离之期。

  由于从来没有实践过出离的法则,就是你能不能在三界外来回观三界众生,再回到三界之内饶益三界有情呢?那样你就是一个真正的、自在的、解脱的、具足方便的生命的意识状态。

  现在,在佛教徒的学习状态当中普遍存在这个问题,就是发心不明。而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就无外乎是一个强烈的、清晰的、明确的表达,要我们来发真诚心、佛心,印契自心。不能用那种所谓相对地、相似的心,因为用相对相似的心,你在佛法上得不到真正的利益。

  往往有很多人都这么说:“我学佛多年,一直没有什么利益呀!”所谓的没有利益,就是没有真诚的了解自己心地的需求。我们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愿望,来印契自心。要知道自己真正的愿望,你可以观察对比,不要草率。

  你不能说药师佛这么大的愿望我发不了,你先不要这样说,你可以根据他的愿力、方式来观察世间、观察自心,观察久了你就会知道:我们凡夫心有多么颠倒、无常、乖离、无意义、苦难。诸佛菩萨的心愿是多么的明亮、广大、真实、威德、自在、富足。可以这样对比观察,主要是不要畏惧。作为一个凡夫有情容易畏惧。

  3、居佛位用佛心就会与佛陀愿望相应

  我们来看看药师佛的第七大愿,我们来读一读: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法师领大众读诵三遍)

  我们来看药师琉璃光如来的第七大愿,这里面充分显示了药师琉璃光如来彻底度脱众生的方便法则,就是具足福慧的法则。一经闻佛名号而得资具具足、远离疾苦、身心安乐。有这样的福慧具足的威德与善巧。

  有的人就会有这样的疑问:我闻到药师佛琉璃光如来的名号,怎么没有家属资具、悉皆丰足呢?这是一个特别大的相应不相应的问题。

  佛所发的愿是真实不虚的,功德利益亦是真实不虚的。若有相应者就能表达如此相应的法则,不相应者疑虑所见,我们在疑虑中产生疑虑的五浊法界,就是亏欠法界;在我们相应的心智中产生了庄严随顺、福慧具足的法界。

  我们的念是法界之缘起,相应不相应是法界的妙用。你的一念与愿相应,你就产生相应的法界。一念相应随顺那就有法界的妙用,关键是相应的心智十分重要。

  就象我们这么多人在一个房间里,要是把门封起来,每个人都闭上眼睛,各人做各人的梦。有几十个人就有几十个梦,各个不同。就是说心智不同,在同一个环境中,感知绝对不同!

  我们发这个愿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现前心念中具信妙用,闻名即得,具足安乐,清净无欠,无所乏少,真正康乐,这是相应不相应,相具不相具之说。

  我们若是读经读到哪一天真正感觉佛愿、己愿了无差别,你才知道这经究竟讲些什么,自心佛心为什么没有差别。现在我们的心多是贪图自利,非是为他。若真正能站在佛陀不可思议福德威神的角度来入佛陀的法界,那就会知道佛愿力不可思议,福德力不可思议,名号力不可思议,神通力不可思议,在此处现缘显现不可思议中,愿力最不可思议。

  我们凡夫已经习惯于计较自己的得失,用自己的得失心、怀疑心、贪嗔痴慢疑心来衡量,你就不能切入这个境界。我们还来说这个房间的人,各自做自己的梦,你不能了解诸佛如来广大的境界,你只能在自己的业力中徘徊,在自己的梦想中迷失。

  这样的愿望,我们什么时间能印契自己的心呢?就是佛如是…

《药师佛十二大愿开示 十、现前心念中以佛愿展现佛陀威神功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