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佛十二大願開示 五、成佛後的無盡妙用

  五、成佛後的無盡妙用

  第叁天下午(錄音對應3-2)

  1、了知諸佛如來親證的法界性:一真皆真

  上午把藥師佛的第一大願提示了一下,希望大家象藥師佛一樣在本因地發無上菩提心,所謂自身成佛,身光表裏,映照十方,照耀無量衆生,令一切衆生如我無異。就象文殊菩薩所發的大願是一樣的:“我今發心,不爲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大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我們發與佛陀一樣的願,要有個體會。佛是十號具足的——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我們能做得到嗎?

  一定不要小看自己,因爲一切諸佛因地與我等決定沒有差別,若有差別我們也成不了佛,佛也無以成佛。所以佛本因地與我等無異,我等因地也與佛本因地無二無別,但依大願而行,必得成就!

  你說我依佛願能不能去實踐呢?若沒有佛願一乘的這種果地的加持,沒有這個大目標,我們就不會生起喜悅與愛樂,就沒有喜悅的增上引導,這是佛的報德差別對我們的呼喚。

  藥師琉璃光如來與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乃至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有的成就都是在報德上與我們衆生顯現差別。

  我們也有報德,我們的報德是我們各個現在的樣子,四生九有之類千差萬別,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等四生,人類是胎生,衆生差別太大了,四生九有的差別是報德的差別。

  我們的本質無別。——這是我們成佛的基礎與源頭。往往我們學佛的人忽略這一點,忽略我們與佛原本無二無別的心性,就是本性,自性,或者說無自性性。

  若不知道這一點我們就和外道無差別,和信鬼神無差別,就會求他,和信其他教沒有差別,和無神論也沒有差別。由于我們本性與佛有無二無別的本質,我們才能發象佛陀一樣的願望,圓滿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們才能象佛一樣具足修德,順性起修的修德,是具足的,是無畏的,是自在的,是究竟方便的。

  我們做事會累,會有阻礙,有煩惱,有沈澱,有厭倦的狀態。我們讀《普賢行願品》,“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諸佛發願也是這樣發的,因爲這個願是無量壽無量光,他是順性發的,他不會散壞的。

  我們這一生發的願,好比六七十年代的中國人,吃飽就很好;七八十年代,想要住房好;九十年代,感覺住樓房才好;二十一世紀,想要有車子……這個願望不斷地在變化,永遠沒有止境。這願不是大願,不過是一時的需求罷了。

  藥師佛發的這個願是壽命無量的,是恒長恒古不變的,我們可以長久地去隨順這個願望,運用自己的生命。你會得到莫大的安慰、究竟的喜悅,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省力,生命越來越有智慧,越有方便,越有通力,有無礙力、廣大力。我們爲自己自私狹隘的一時的願望,都違背了自性的作爲,在無常中一時滿足又變掉。

  我們發藥師佛的願望:“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這樣的願望可以盡于未來際恒長的、細致的、不斷的、不重複的去實踐,這個願望不會重複,何以故呢?因爲他不是造作的,不是自私的、狹隘的得失心來做的,他是爲了令一切衆生光明遍照,一切衆生具足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一切衆生離苦得樂。這個願望不會重複,所遇到的事情也不會重複,所以他沒有塵勞感,沒有厭倦感,越做越喜悅,越明了,越做所具的威德善巧越具足,所以順性發的大願就會有順性所設立的報德。圓滿這個大願就是藥師佛。

  2、凡夫依佛願而行就是佛願力的實施者

  我們這個色身,父母所生的凡夫身,以佛願而行就是佛願力的實施者。雖然是凡夫身,但可以作佛事,雖然是凡夫人,但可以轉身做佛應化事。佛在世間應化,誰來應化?以佛願而行者,應化于世間,廣利有情,無所畏懼。是世間的遊戲者,利益者,布施者,安慰者,不是世間的逼迫者,掠奪者,傷害者。

  大家相互傾軋逼迫,爲了爭奪追逐世間那一點幻化的財色名利,很快就壞掉了,變掉了。這一類拼命爭奪的人,很苦!有的人有權,但他沒有權用,因爲需要更大的權,很貧瘠;有財的,沒有財用,因爲需要更多的財,也很貧瘠。中國人講知足常樂,佛的大願來講他不知足,但他也常樂。

  不知什麼足呢?欲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故,應知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喚醒衆生, 即爲福德,喚醒自他,即爲圓成,這就不會有勞頓之感,不會厭倦。

  世間所有的願望的滿足都是稍微用點力就能得到的。很多人說:我很多事做不到,做到了你就會感到沒什麼意思了。你想一想你一生中,你努力做事情,做到了也感覺沒什麼意思,你可以回憶回憶,想想,感知,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去觀察感知,這樣我們就可以認識一個事情,世間的一時短暫的自私的需要,實在不會長久,實在沒有太大的意義,

  那我們世間的需要是不是徹底放棄,一點不要呢?不是,我們該正常的生存還是正常生存,只是不因生存而苦惱,生存,我們運用佛法而生存,一定生存得更加喜悅、明快、健康、有智慧。

  佛陀發這個願我們要思維,要觀察,佛願不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它會給我們的正常生活帶來莊嚴、清靜、喜悅、無畏。

  有人說:有的人學佛怎麼學得這麼苦?這麼顛倒?這麼難?不是。這不是學佛學的,而是因爲他的業報的成熟、業報的延續。過去的業現在已經受報了,智慧的人把現在受報當成一種感恩,實踐佛法的機會了,貪嗔癡慢疑、健康、好壞生起來了,都在實踐佛法、運用佛法;愚癡的人就在怨天恨地,怨這個怨那個,怨社會怨家庭,怨佛教怨周邊人,越怨自己路子越窄越苦越沒有意義。

  我們學佛人面對任何事情現前,不管是逆是順,順者莫驕慢,逆者莫氣餒,順者善觀之,是過去所做善業之果報,不生染著;違緣來了莫生卑賤想,莫生怨恨想,是過去所作不善之業現在成熟,我們在成熟之中正確面對它,喜悅地面對它,因爲我受一個就少一個,我受一個就能體驗到善惡報應真實不虛,我就能逾越一個善惡果報,我們就能了知善惡果報無有自性,從逆緣中學到了智慧,學到了出離。所以說莫畏懼逆緣,莫染著順緣,人生就會很光彩、很豐富、很踏實、很具足。

  因爲逆順二緣是人生的全部,所以真正以佛願來觀察世間,逆順二法皆爲成佛資糧,皆是珍寶。如果我們不依佛願往往會貪于順緣,排斥違緣,何以故呢?衆生無有承擔惡緣的心願,所以凶事一來就逃之夭夭,就怨天恨地,那就增加了新的惡緣,新的惡緣的機又成熟了。那主要是沒有一個清晰、慈悲、智慧的願望,因爲智慧不染,慈悲了知自性之來源,苦難之來源,我們就會走出來,對自他都有慈悲心。

  所以第一大願就是讓我們了知法界之心一時成就,我們自身成就之時,一切法界衆生也都成就,因爲一真皆真,光耀十方,全體即是啊。一真皆真!諸佛如來親證的法界性就是一真皆真。

  我們在凡夫位上就是一妄皆妄,怎麼妄呢?我們現在被貪蒙蔽了,就以爲整個世界人都貪;嗔來了,我們用嗔心面對人,就嗔害;慢心來了卑視有情;疑心來了,懷疑一切打倒一切,什麼都不信了,邪見就生起來了,苦逼自己,這就是凡夫所延續的狀態,我們若不走出這個感知,我們就永遠沒有出離的機會了,

  佛陀世尊來喚醒我們,召喚我們,喚醒我們什麼呢?喚醒我們認識我們與佛本來無二的本性與自性,依自性而修行,依自性而觀察,依自性而設立大願。

  凡夫不會立願,諸佛如來給我們立了一個願,象我們讀普賢菩薩十大願也是佛幫我們設立一個願,我們自己不會立, 自己設計不了。不知道怎麼來立願,藥師佛亦複如是,給我們立這個願,

  第一個大願就是讓我們體現法界性,一真皆真,現在我們的貪嗔癡慢疑不正見,這些妄它的本質也沒有本質,也是真,妄處見真妄亦真,真處迷失真亦妄。我們用得起用不起啊? 這個地方我們要善思維、善觀察、善運用。

  3、佛陀廣大究竟的真實智慧與妙用

  我們看看藥師佛第二大願: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于日月。幽冥衆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二大願就有特定的說法了,第一大願彰顯了法界性一真皆真的真實。那一真皆真了我們還做什麼呢?有人會說:成佛!成佛有什麼意思呢?後面講一真皆真的妙用。

  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每一個字都說得很清楚,成佛是象琉璃一樣,內外明澈,清靜無暇,光明廣大。

  象我們讀到《觀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自身焰光普照百億國土,百億個叁千大千世界,令一切衆生,入佛光明,得究竟解脫。

  那藥師琉璃光如來世尊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這個功德巍巍就是他在大光明藏中具足自受用,自身的安樂與威德,通力善巧,廣大莊嚴,真實具足,用一切語言教導一切衆生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欲界、色界、無色界,若濁染世界、若清淨世界,一切不可思議世界皆能趣入,廣利有情。

  功德巍巍,身善安住,坐于金剛菩提座,光耀十方,隨機感應,莫不周遍,度脫衆生,不動本位。

  你說成佛有什麼意思?這裏就說了成佛的作用。否則你說我們拜佛念佛成佛,一真皆真有什麼意思呢?就要有意思,有作用,沒有作用的話我們凡夫之身,平時充滿了欲望,充滿了貪嗔癡慢疑的感受,這些感受沒有了,人會受不了的。

  自他受用具足真實,兩種受用——自受用他受用都是真實不虛,廣大無礙的,清靜通達,無所畏懼。入佛境界,入魔境界,入衆生境界,入幻化境界、入莊嚴境界、入清靜境界乃至入一切自在境界不可思議,凡夫…

《藥師佛十二大願開示 五、成佛後的無盡妙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