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觀無緣·現行自解脫
—慈法法師己醜結夏開示《安樂集》精華選錄
《安樂集》爲唐道綽禅師撰寫,此一部之內,總有十二大門,皆引經論證明,勸信求往。
此文爲慈法法師2009年8月17日開示《安樂集》第十二大門中內容的精華選錄,明燈根據錄音整理成文。
——寶箧2009-9-16
【原文】
就《十往生經》爲證。勸往生也。
如佛說生阿彌陀佛國。爲諸大衆說觀身正念解脫。
《十往生經》雲。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衆生觀身之法。其事雲何。唯願說之。
佛告阿難。夫觀身之法者。不觀東西。不觀南北。不觀四維上下。不觀虛空。不觀外緣。不觀內緣。不觀身色。不觀色聲。不觀色像。唯觀無緣。是爲正真觀身之法。除是觀身。十方谛求。在在處處。更無別法而得解脫。
佛複告阿難。但自觀身。善力自然。正念自然。解脫自然。何以故。譬如有人。精進直心。得正解脫。如是之人。不求解脫。解脫自至。
阿難複白佛言。世尊。世間衆生。若有如是正念解脫。應無一切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也。
佛告阿難。世間衆生。不得解脫。何以故。一切衆生。皆由多虛少實。無一正念。以是因緣。地獄者多。解脫者少。譬如有人。于自父母。及以師僧。外現孝順。內懷不孝。外現精進。內懷不實。如是惡人。報雖未至。叁途不遠。無有正念。不得解脫。
通篇《安樂集》就以往生勸生、勸信除疑爲一個中軸線,來導引我們生起往生彼國的信心與抉擇。
如佛說生阿彌陀佛國。爲諸大衆說觀身正念解脫十往生經雲。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衆生觀身之法。其事雲何。唯願說之。
“觀身之法”,我們對觀法還是比較在意的,但“觀身之法”是什麼內容呢?
佛告阿難。夫觀身之法者。不觀東西不觀南北。不觀四維上下。不觀虛空。不觀外緣。不觀內緣。不觀身色。不觀色聲。不觀色像。唯觀無緣。
“唯觀無緣”,我們現場有情對“無緣”是個什麼概念呢?或者說怎麼來運用這個“唯觀無緣”呢?
是爲正真觀身之法。除是觀身。十方谛求。在在處處。更無別法而得解脫。
不知道我們能不能用得上?因爲“觀無緣”要是能用得上,我們所謂的清淨啊、平等啊、自解脫分啊,不假修持自得解脫,許多平時的說法可能都會用得上。要是平時用不上,這個“觀無緣”實在是無從下手了。“觀無緣”,可能先要引起我們對這個法則的一個認知,在後續中才有實際的利益。
佛複告阿難,但自觀身。
這個“觀身”就是“觀無緣”,此身是什麼身呢?以“無緣觀”而表,無緣觀!
善力自然。正念自然。解脫自然。何以故。譬如有人。精進直心。得正解脫。如是之人。不求解脫。解脫自至。
這在許多教法中是有這樣的,所謂“現行自解脫”。這是怎麼來表達呢?這一定有它操作的方式,這個“現行”也可能是煩惱,也可能是善法,也可能是惡法,也可能是持戒、精進、布施、忍辱,也可能是殺盜妄淫,但說“自行解脫”實際是,或者說本性,或者說佛性在起作用,或者說法性在彰顯。但“現行”是不一的,因爲我們對這個“現行”的概念,實際一切法皆是“現行解脫”,不假于作爲,但要是一這樣說,很多學佛者就認爲那我們啥也不要幹了,就可以成佛了嘛,就會有一個偏激的誤解,所以對這一類有情,佛後面會說十種往生的善巧。
假使真正地了解這個“現行自解脫”,世尊在告訴諸比丘的修法中,說“我法無修修”,這個“無修修、無念念”,他不是講玄話的,是如實之教誨。那少之有情或者說著相偏激有情呢,平時我們在兩種邊見中運用慣了,他就會處于斷滅想、頑空想。“無修”是一個修行;“無念”是一個正念;那麼這個“現行自解脫”分中,是一個所謂的“觀身之法”,也就是“觀無緣”的一種修法。這種修法是徹底的、是真實的、是究竟的,諸佛如來所相續傳達印心之法,一切諸佛如來所傳達的殊勝教誨不離于“現行自解脫”。
我們對“現行自解脫”分的認知不夠,他就會有其他的教育。因爲有情都是在有無二邊,有無就會落于二邊。這個二邊是什麼呢?一說“無緣”,他就把它放在頑空這樣一個位置上去了,那麼對這一類的執著有情,那後面的十往生方法就必然成爲事實的教誨。
那麼對了解“現行自解脫”分者,所謂的佛性作用、本性作用,這個作用是不假造作的,任何事情都是一個無常相、無我相。深達此性,一切自顯自解脫,所以現行自顯自解脫,這用得上力用不上力呢?用不上力那就是個緣,用得上力也就是個緣。這個地方多說一句也是沒有意義的,少說一句也是沒有意義的。
怎麼來運用這個“自顯自解脫”呢?近代的圓瑛法師,也就是民國時代中國佛協的第一任會長,他念佛有一定的感知後這樣說,“了了分明,分明不可得。”“了了分明”一定是現行了,“不可得”一定是解脫分了,他實際是對念佛實踐過程的一個自我認知。當時在念佛的時間看到這個文字,感覺到這個菩薩的確把“自顯自解脫”分表達無遺。也就是所謂的“煩惱即菩提”,這樣一個“即心即是”的真實教法,他運用出來了。
這在《無量壽經》中說:“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贊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那麼這個“住不退轉”,所謂“自顯自解脫”分中一個相續的法則。阿彌陀佛有這種誓願力,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聞其名號歡喜一念,住不退轉。法性自顯之力、功德之力自然會彰顯。
那我們平時每一個事物,只要是現行事情,任何一個現行因緣也都有這樣自顯自作自解脫的功德,只是說我們在畏懼中、染著中、徘徊中、疑慮中、貪嗔癡慢疑的鼓吹中,可能會産生迷失,就是所謂的畫蛇添足,給它附加了一個取、舍、愛、憎,又附加了一個所謂的輪回的妄念,或者排斥的妄念、淨與不淨的妄念,那這個自解脫分就會受蒙蔽,這個自解脫就無力,何以故呢?因爲取相染著故。
現行中是種種相,“現行”也就是所謂的萬法,萬法之現行也就是自解脫,一切法的顯現也就是自解脫清淨顯現,一切法顯現之刹那也就是自解脫之刹那,萬法自顯之刹那也就是其自解脫之刹那。
那麼這樣念佛法門就真正揭示了一個所謂的“往生”的正義,“往生”的正義無外乎是佛性自顯自用、無所增減的一個所謂的大智方便,這個大智方便是在萬法顯現之當下自顯解脫。世尊在《心經》中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是如是真實之言,真實地表達了萬法現行自顯之刹那的自解脫真實功德。那我們念佛亦複如是,萬法顯現之刹那,也正是自解脫、自圓滿、自成就之刹那。這一段文字是《十往生經》一個開篇的文字,來提示我們深觀無緣。
實際念佛法門的確在這個地方運用得是十分普遍的,但往往有情們念佛就是取相念佛,取于得失、感覺,或者取于功夫,取于自身的邪正、大小、力度、時間的久遠,往往取于此,而不是“深觀無緣”,在“無緣”上沒有真正地去深觀、深究。
我們作爲一個念佛者,要知道佛親證這個法性無得無失,無來無去,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所以阿彌陀佛這個平等回施,十方九界衆生鹹令往生彼國,正是深達此義,令我等有緣在念佛之時亦深觀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深觀法性無別,在凡在聖了無對待,心境不二,心色不二,在不二法門中圓明朗照于世而無染著,所以了了然于世間,于世無染無著。“深觀無緣”是爲念佛最殊勝方便!最殊勝方便!
若是我們不輕易地從這個地方滑過去,這個“不退轉”,這個“佛力住持”,我們就能深深地體會到“佛力住持”之義,所謂的“得不退轉”之義是講些什麼?提示我們些什麼?實在一切法皆是自顯自解脫之功德,所以這正是佛清淨圓滿平等回施的真正用心,妙用于此。是不是這樣子呢?那我們各個念佛者要深深地、細細地、簡單地、明了地去思維自己念佛的刹那是不是無得無失、自顯自解脫呢?
所謂的自顯自解脫就是無所得失稱念彌陀,無佛無我,無前無後,無所對待,心智無緣,究竟解脫,一時安住,法性圓朗。這樣我們就能體會到所謂的“佛力住持”,所謂的“得不退轉”,所謂的“一生必得成就”的這種妙用——念佛的妙用。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又有幾個人不去求功利呢?所以不求功利者,不求得失者,不求勝緣劣緣者,人得其清淨緣、平等緣、安樂緣、真實緣、佛性之緣!此緣——緣無來去,緣無增減,清淨一味,無所對待!
諸位善知識,這是學淨土一法的一個要點,也是一切佛法的一個要點。佛法的教法的利益的契入口恰恰就在于此——遠離妄想顛倒,遠離對待思維,清淨無對,真實利益!無所增減故——無生無滅!無生無滅故——壽命無量!壽命無量故——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攝化衆生,不舍衆生!何以故?平等一味,真實饒益,不作取舍!善知識們,這個所謂的“深觀無緣”對我們念佛人來說,十分十分十分地要得,要思維它、觀察它、了解它,要不然我們下面就用取相的方法繼續學習了。
阿難複白佛言。世尊。世間衆生。若有如是正念解脫。應無一切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也。
阿難這時候就作了一個判定:假設一切現行皆是自解脫,自顯自解脫,那應該沒有叁惡道。假設萬法皆是現行自顯自解脫,那還有什麼叁惡道呢?還有什麼六道輪回呢?可能我們也都會提出來這樣的疑問。
阿難是代表有情來提問我們心中的疑情的,何以故呢?阿難在佛住世的這個時間一直沒有證果,就在世尊說《楞嚴經》這部經典中,證須陀洹果,以後就不再做增上,何以故呢?以代表衆生方便啓教故。要不然他在聖位,好比證阿羅漢果,再來代表凡夫有情啓問啓教甚爲不便,何以故呢?聖者自有聖者之法界,與凡夫不幹。假…
《唯觀無緣·現行自解脫(二零零九年結夏安居佛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