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疑,這樣的心學佛。
這學佛呢就是因爲不知順性觀察,性不可得、心不可得,性不可知、心不可知,那我們以佛願而知佛心,以佛願而知自性,自性無礙、自性平等、自性周遍,這一點我們都能知道的,因爲教理如是,教法如是,事實如是,功德如是,那我們現前的利益都有了,這樣學佛就比較對得起自己了,也對得起佛了。要不然我們學習,學來學去就是生命散壞之刹那,佛慈悲、悲憫攝化,垂手接引。這時候說,哎呀,佛真來了,才安心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結果往生了,感到這時候安心了。
(明亮進來了,師說:挺年輕的打扮的。明亮:老了今年。師說:趕緊坐趕緊坐。沒問題,趕緊坐。你看我們這兒就是有優先的啊。)
那麼就是說我們按幾種教法來審視淨土呢,就特別簡單了,若取相者——見相才知佛;對吧?若不取相者、破相者呢——那我順教理就知佛了;若無相者呢——諸相非相時時見佛。要知道一切衆生本來是佛,要是這一念能覺即是佛,我們都有修行方便了。
淨土教言也不違背佛的種種教誨,若依聲聞乘教,念佛也可以成就的;若依人天思想,念佛也可以往生的;若依菩薩心、若依始教、終教,像華嚴宗判教一樣的,也可以見佛的,那沒問題;要是依頓教,那刹那中一念就可以見佛,依頓教本來就見佛,時時處處沒有離開佛的。我們用每種教呢,可以用教明心,依教修法,就是依教念佛,那我們就方便多了。我們就不會徘徊了。因爲你的心念刹那刹那在變,在輪回,我們要依一個教言來明自己的心,用這種心再念佛,就方便了,我們就安穩了,就十分踏實了,那念佛就很踏實。(212:10)
現在你念佛爲什麼進進退退呢?我到過大概好幾個城市,很多念佛團體以前聲勢浩大、氣壯山河的,你知道嗎?叁年以後一去寥寥無幾,猶如那個晨星一樣,天快亮了,剩了幾顆星星,不知道是怎麼了。後來一問呢,大部分人都改道了,改換門庭了,很多這些善知識都問我說:“這些人怎麼朝叁暮四呢?怎麼不知道淨土法門這麼高尚、這麼偉大、這麼真實、這麼究竟呢?”哎呀,我說:“可惜可惜。”爲什麼呢?就是發心在追求感覺,在跟著感覺走,這感覺總是要變的,對不對?今天感覺這個法師大,這個教法大,這個人物大,明天那個教法大,那個人物大。這感覺總是在變的,感覺變,修法也就變了,思想也就變了,這個太不穩定了。跟著感覺走的人太多了,而不是跟著教法、教言來正行,所以這個變太正常了,我認爲正常。
我到一個居士念佛的團體去,以前這個居士團體呢號稱兩萬五,不知道有沒有那麼多人啊,他們號稱兩萬五,對,我們跟他這個一把手關系很好,這一把手呢跟某個大德呢關系也很好。所謂的關系就是大家就挺親切的,都是念佛人嘛。後來他這個號稱兩萬五的手下剩八百兵,就是人走掉很多很多的,後來呢一見我了就哭鼻子說:“現在念佛人怎麼不知道感謝佛恩呢?怎麼都不知道念佛呢?怎麼都跑了呢?”我說:“都跑哪兒去了?”“都去學密去了。”“學密不挺好的嗎?學佛人學密有什麼不好呢?”他說“學這學那。”我說:“沒問題啊,挺好的嘛。”問題出現在哪兒了呢?我們就談這個問題。我說:“問題出在哪兒你知道嗎?”他說:“不知道。”我說:“是跟著感覺走的結果,什麼叫跟著感覺走呢?”因爲有些人講法是跟著感覺走的,有些人修行是跟著感覺走的,有些人呢見善知識也是跟著感覺走的,那麼這一跟著感覺走,我們的感覺你看一天變化幾次?早晨有早晨的感覺,中午有中午的感覺,晚上有晚上的感覺,後半夜有後半夜的感覺的,跟著感覺走這一天會有多少變化?”這個居士問我說:“師父這個事咋調整呢?”我說:“坦然面對!”
因爲很多人不知道教法的真實哪!不知道法門的真實,不知道一個修法的功德,因爲他不知道以教法而明自心,以明自心而修法,所以說跟著感覺走就在變,你不能不讓他變,不讓他變你才出問題呢,你知道嗎?你不讓人家變你是嫉妒?你嫉妒人家的多變?你還是煩惱?你還是要拉團隊呢?學佛的人一不拉團隊,二不找煩惱,叁不嫉妒別人。你就老實念你的佛呗!所以要是若人依教言明自心,以明自心而念佛,他就不顛倒了;要是跟著感覺走難免!因爲感覺人物啊,今天你遇到人物,這個人說這個人物很大了已經,明天又遇到人物,這個人物呢是他的老師。(衆笑)我這話不是開玩笑的,哎,這個老師你感覺很了不起了,他的上師來了,你趕緊去拜他上師吧。你因爲啥?你跟著感覺走了嘛,對不對?他上師的老師又來了,你還得跟著感覺走,對吧?他上師的法王來了,你還得跟著感覺走。上師、法王,法王的經師來了,你還得跟著感覺走。經師也有老師,你還得跟著感覺走。你走到哪一天是呢?那你就把天下人都拜完了,所以見你上師了——根本上師——就是平等尊重一切人!你不成見人了嗎?對不對?那我們現在就平等尊重一切人多好呢?你念佛平等尊重一切人多好呢?你非得要拜這個拜那個你當真當假的,那你爲什麼不尊重一切人呢?
那是不是這個方法呢?我認爲那也是個方法。但是那個方法太無奈了,就是跟著感覺走,因爲每一個善知識來一定會給你講一個法則的,但是你都在不斷地變變變,變得你心慌了、意亂了,法肯定不會亂的,心也不亂,對不對?是你的感覺亂了,所以有的人學佛學一段就會跟著感覺走,走就走迷了,不知道什麼是學佛不是學佛了。所以我們學佛要依教明心,看你依哪個教了,一定要有一個教義所依,依法不依人,不依感覺走了,這個人就是感覺嘛!感覺來感覺去,最後就找不到家門口了。
所以說這個阿彌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真實言。要是我們知道阿彌陀佛是順法性的這樣一個佛,是普攝法界的這樣一個世尊,他的國土是實報莊嚴土,我們念佛就沒有畏懼了。我也遇到一些說法,說阿彌陀佛啊實在是個化身,念佛是不了義教——這些人呢就等于跟諸佛幹的,你知道嗎?十方諸佛都證實阿彌陀佛是真實報土,爲啥呢?這四十八願,願願圓滿了,不是報土是什麼呢?所謂的報土——就是實報莊嚴——就是真實不虛啊!那我們要是緣這一個法則感覺到不究竟,去用其他方法彌補這個法則的不足,實際是你心力不足,發心不足,發心不足來接觸淨土那就跟著感覺走,還沒問題。
所以我們念佛人真正地碰到跟著感覺走的人就問他安心不安心?踏實不踏實?如實不如實?是依什麼教、教法來學的?學這個教法,是不是用教法來印契了自己的心?教法像一個什麼呢?舉一個例子,我們這個世界好比說是一個蓋子,把我們這個欲界的衆生、色界的衆生蓋在底下了,這個教法呢就像一個出口一樣,我們順著這個教法就會到我們要到的這個彼岸,什麼彼岸呢?就是突破這個蓋子了,突破這個界了,要是我們沒有教法依從,你根本沒有突破口。你永遠在你自身感知的業力中徘徊猶豫,你再修沒有離開自己的業力、你的感知力、意識力、果報力,你沒有離開。
所以淨土一法呢仰仗佛的威神功德、果德回施,令我等心向清淨平等如實安住,那我們再來念佛,再來修法,當然包括學習其他法。你要是真正是個念佛人,你心裏真正是無我了、清淨了、平等了,我也鼓勵你修其他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藏傳法、南傳法,我都會鼓勵你學的。但你心裏要毛毛糙糙慌慌亂亂的,我就鼓勵你一門深入,如實修行,人命啊呼吸之間啊,太短暫了,刹那生滅,不知何去啊!不知何從!我們不迅速解決自己的問題,盲目地去涉足很多的技術問題,跟你沒關系。我們一旦把自己的心安穩下來了,再去學無量無邊的技術善巧都沒問題,那是爲了利益衆生故而廣習一切法,所以大誓大願伴隨著你了,那你真正地安心了。所以爲自求而修法啊,跟著感覺走啊都很困難。
那麼你說這四十八願是不是我們在用感覺來體驗它呢?實際是這樣子的,最早也是因爲我們有很多的知見、很多渴望、很多願望,不能達成佛的四十八願,(佛)用願望來滿足我們,實際也就是讓我們的願望得到了休息,那種得到了滿足,我們能在滿足心下得到安樂。
那麼這個照十方國這個願呢,就是說的“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這個願望呢我們要知道這是佛給我們的一個順性的回施,圓滿光明的一個回施。所以我們有回向偈子,是《普賢行願品》上最後幾句偈子說: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邊光佛刹。這兩句是《普賢行願品》上的話,這個呢,阿彌陀佛的國土是無量光佛刹,你就念這個無量光佛刹有什麼障礙不能破除呢?所以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呢,因爲大家的共業蒙蔽,我們不知極樂世界之光,要是我們突破了這個共業的蒙蔽,我們就能見到佛光,不離本座的。所以心淨國土淨啊,一一塵間有無量刹土,那娑婆世界呢也有無量刹土,我們心念的種種不同現種種不同刹土。你說現在這個娑婆世界這麼如實,這是我們的實報業報土,大家都把它認真了。你認真了那你就在裏面體驗種種苦樂,但是我們要是依佛教言來順性觀察這個世間,種種果報畢竟不實,因緣而生,但觀本質人得解脫。我們觀它的本質,法無自性,本不可得,那我們就從這種種業報中(走出來),業報成熟就是解脫的時候,所以煩惱即菩提!業報現前即菩提!即覺悟!即出離!那我們時時刻刻呢都可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03:44:39)
(第十叁願)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壽命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這以彌補什麼呢?——我們生命的短暫。我以前看過來果老和尚他發了四十八個願,他說人壽十歲他在此世界度化衆生,我感覺這個願望真是了不起的,我想一想,我說,我發這個願不發這個願呢?想了想,估了估計,但是順性觀察觀察也敢發這個願了。我說“願我此生盡一切果…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