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明入正理論(入論)漢譯問題試解

  因明入正理論(入論)漢譯問題試解

  

  作者:巫白慧

  最近根據《因明入正理論》梵文原著對照玄奘法師的漢譯,我再次學習,似有若幹新的體會:

  Ⅰ、《入論》的初頌(八門二益),可以理解爲開章的“歸敬頌”。

  “歸敬頌”是古代印度文壇的一個獨特的寫作通則、規格。無論文藝創作者,或宗教-哲學理論家,他們在自己作品的最初一頁上所寫的第一個頌,幾乎無一例外地是“歸敬頌”。歸敬頌通常包含如下內容提要:(一)對神明和前輩作家表示尊敬與歸依,祈求他們賜予智慧與加庇;(二)說明作品的主題思想和全書綱要;(叁)表明寫作的目的與動機;在于闡述正確的理論體系,或在于辨明、能決學術上的疑難問題。

  古代佛教理論大師,可以說,一律遵循這樣的格式來開始寫作。請看龍樹菩薩《大智度論》的緣起論(歸敬頌):

  智度大道佛善來,智度大海佛窮底;

  智度相義佛無礙,稽首智度無等佛;

  有無二見滅無余,諸法實相佛所說;

  常住不壞淨煩惱,稽首佛所尊重法。

  作者在這兩個頌裏,首先對佛陀和佛所尊重的法(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諸佛所說的教義)稽首敬禮,信受奉行;其次,說明撰寫《大智度論》的目的,在于消滅“有無”二見,在于實踐智度理論,求證諸法實相的超驗境界。

  再看龍樹菩薩在他的《中觀論·因緣品第一》裏所作的兩個卷首歸敬頌: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善絕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這兩個頌的第一頌的四句是作者首先用來概述《中觀論》的“八不理論”的主題和框架。其次,在第二頌裏,作者點明“八不理論”就是“因緣”理論(即緣生偈:“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而作者鄭重表示,他闡述這一佛家的重要哲學,目的在于“熄滅諸戲論”(戲論,即種種非佛家學說)。最後,作者肯定地認爲,中觀哲學的“八不理論”是屬于釋迦牟尼佛陀所說的正法,故他向佛陀頂禮致敬,稱贊佛陀乃智者中最神聖最睿智的第一智者,佛法乃所有哲理中最正確、最聖潔的哲理。

  又如馬鳴菩薩在他的《金剛針論》所作的卷首歸敬頌:

  南無妙德主!

  身口意敬禮,妙音世之師;

  馬鳴如理趣,闡述金剛針。

  “妙德”和“妙音”是文殊菩薩的稱號,作者首先統一自己的身、口、意叁業,虔誠地向文殊師利菩薩頂禮致敬,然後向菩薩表示自己的心願;將“如理趣”(按照佛家正確理論方向),闡述金剛針論(一篇批判婆羅門教一神論和種姓製論文)。馬鳴菩薩這個歸敬頌,形式簡明,但包括兩個要點;一是向文殊師利菩薩稽首致敬;二是表明按照佛教正確的理趣,寫作批判婆羅門教的《金剛針論》。

  現在,讓我們來學習因明論師在他們的著作中所作的歸敬頌。首先是陳那《因明正理門論》的卷首歸敬頌:

  爲欲簡持,能立能破,

  義中真實,故造斯論。

  這個頌的形式,看似簡短,但包含重要的內涵。第一、作者在頌的前兩句裏,鮮明地具體地列出本論的主題和綱要;第二、作者在頌的後兩句交代清楚他寫作《正理門論》的目的是打算扼要地闡述“能立能破”的真實義理。

  法稱《釋量論》第一章的卷首歸敬頌:

  敬禮普賢尊,光輝遍照者。

  甚深廣大相,摧毀分別網。

  這個歸敬頌是典型的。作者首先向普賢菩薩頂禮致敬,請求加庇;然後在後一句表明他造論的目的在于“摧毀分別網”(即消滅一切背離佛家正理的異端邪見)。

  再看天主《因明入正理論》的卷首頌:

  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

  現量與比量,及似唯自悟。

  卷首頌,是歸敬頌的一個形式,作者在本頌的前兩句,鄭重地表明他將采取正確的“能立與能破”的佛家邏輯,因明學來啓發還未明白或尚不懂得因明義理的人,使之領悟,以至掌握這門因明科學;同時,作者在頌的後兩句裏嚴肅地表示是在運用正確的“現量與比量”的推理來提升自己的思維科學(即所謂正智)。這個頌,又稱爲“八門二益”頌,它充分展示著作者“利他與自利”的慈悲益世的菩薩思想。

  最後,我們不能不來欣賞十一世紀耆那教邏輯大師柯利賢(Haribhadra)在他的《因明入正理論疏》所作的卷首頌。這個頌是一個典型的包含多方面內容的歸敬頌:

  稽首敬禮,正等智慧,宣教導師,耆那自在;

  入正理論,因明注疏,我今製作,顯了其義。

  諸真智者,雖已述作,綜合根據,廣爲宣說。

  我無妙慧,複少興味,但爲衆生,起憐憫故。

  在這歸敬頌裏,作者首先向以前的邏輯導師稽首致敬;其次,表示將製作《因明入正理論疏》來解釋《入論》的理論體系,以及有關的疑難問題,第叁,贊揚前輩論師注釋宣講《入論》的功德;第四,自謙雖少智慧,但爲憐憫與利樂衆生,故造此注疏。柯利賢論師的這個歸敬頌可以說是歸敬頌形式的樣板。

  Ⅱ、梵語《入論》中副詞eva的譯法與妙用。

  梵本《入論》一節關于因同品、因異品的原文:

  梵語原文:tatra k

  takatva

   prayatn

  nantariyakatva

   v

   sapaksa ev

  sti vipakse n

  styeva ityanity

  dau hetuh

  漢語直譯:“在這裏,所作性或勤勇無間所發性,于同品中肯定有,于異品中肯定無。如是因在無常等。”

  奘師翻譯:“此中所作性,或勤勇無間所發性;遍是宗法,于同品定有,于異品遍無;是無常等因。”

  從梵語原文和對原文的兩種譯法來看,似有兩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一個是原文中的兩個副詞“eva”的作用及翻譯;一個是原文沒有“宗法”一語,但在奘法師的譯文中卻增補了“遍是宗法”。我們先來討論第一個問題,梵語副詞“eva”是一個加強氣語的不變詞,直譯可作“肯定地、確實地”。這節原文有兩個eva,一個插在sapaksa與asti之間,表示所作性或勤勇無間所發性(因)在同品中肯定地有;另一個插在vipakse nasti之後,表示所作或勤勇無間所發性(因)在異品中肯定地無。在詞義上把兩個“eva”同樣譯作“肯定地”是確切的,然而,同品和異品是兩個相異的邏輯範疇,二者與因的關系恰好是一正一反的關系。“eva”在這兩個不同的邏輯範疇裏所起的強調作用顯然是有所區別。如何識別這一區別?如何在漢譯中把它合乎因明原理地反映出來?玄奘法師敏銳地觀察到這一點,因而把同一梵語語氣副詞 “eva”譯成爲不同的副詞性的漢語單詞,即“遍”和“定”,並以前者(遍)修飾第一相(遍是宗法性)的“是”字,和第叁相(異品遍無性)的“無”字;以後者(定)修飾第二相(同品定有性)的“有”字。這一譯法完全符合因叁相的邏輯原理;因爲“遍”字說明了因對宗(有法)的包攝或周延的程度和範圍,並且使因與同品和因與異品的一正一反的關系鮮明地揭示出來;而“定”字反映奘法師在翻譯《入論》的同時,已爲翻譯《門論》作准備;這就是說,他把強調第二相(同品中有)的“eva”譯作“定”,是爲九句因的第八句正因(同品有非有異品非有)作伏筆,或者說,預設論證。顯然,奘師的這一譯法——把原文的兩個“eva”分別譯作“遍”與“定”在因叁相的邏輯關系中,無疑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十一世紀耆那教因明學者柯利賢論師在他的《入論疏》(Ny

  yapravesav

  tti)中也有對“eva”的精辟論述——

  問:這裏表示強調語氣的eva是要說明什麼?答“此中eva是爲了說明“于一處有”,在同品中[因]于一處有,無有過失。其次,表明勤勇無間所發性等是正確因,遍于同品一處,而此一處遠離異品。[gx1]

  柯利賢論師這段釋文中有兩個關鍵性的詞,即“遍”(vy

  pin)和“一處”(ek

  nta)。一處,是說同品範圍內的一部分;遍,是說因遍于其同品中的一部分,而不一定要遍及同品中所有部分,而這一部分恰恰又是與其異品絕緣的。天主在“同品有、異品無”之後使用加強語氣的“eva”正是要闡明因與同、異品的一正一反的邏輯關系。柯利賢論師這個解釋——因“遍于同品一處”,“而此一處遠離異品”,與玄奘法師的漢譯——同品定有異品遍無,在意義上毫無二致。柯利賢和奘法師對“eva”的理解如此默契一致,說明這兩位因明權威有關因與同、異品的闡述是完全正確的。

  Ⅲ、梵語原文缺宗法性問題。

  在上節,我們根據柯利賢論師的釋文,闡明了兩個問題中的第一個問題,即原文中的兩個“eva”的作用和漢譯問題。現在,討論第二個問題,即原文沒有提宗法性問題。

  柯利賢論師在上節關于“eva”的解釋之後,補充一則有關的對話:

  問:如果[因]于同品中有,則在此之外,余處[因]于宗[有法]非有故,法性不能成立。答:不是定理未被理解故;宗法性不言而喻故[gx2] 。

  在這裏,有人提出質疑:上節原文沒有提及第一相(宗法性)。因除了于同品中有、異品中無之外,不與宗法性(宗有法)發生關系;果如是,便缺宗法性,整個論題便不能成立。論主回答:“不是定理未被理解,宗法性不言而喻故。”不言而喻,似有二層含義。第一、“說因宗所隨”這個定理,不言而喻,天主論師是完全理解的。第二、在討論同、異品時,宗法性(定理)的存在是不言而喻的,但沒有必要用具體形式表現出來(這反映柯利賢論師是在遵循“同、異品應除宗有法”的規定)。然而,奘法師的漢譯卻把原文所缺的“宗法性”補上(遍是宗法性)。這是爲什麼?我們推…

《因明入正理論(入論)漢譯問題試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