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明精神與現代社會發展(劇宗林)▪P2

  ..續本文上一頁喻、五所立法猶豫不成似喻、六兩俱猶豫不成似喻、七無合、八缺合、九倒合。異法似喻有九:一能立不遣、二所立不遣、叁俱不遣、四能立猶豫不遣、五所立猶豫不遣、六能所俱猶豫不遣、七無離、八缺離、九倒離。似因似喻共計叁十種。這還只是個綱領性的說法,是“滴論”的說法,其實,內中皆有自所宗、他所宗、自他雙所宗的問題,皆有隨一、兩俱的問題,皆有自、他猶豫一分、全分的問題,皆有“倒難”(顛倒難他,錯誤破他)中所牽涉的問題。如果把這些因素都交相攝入其中,則似因、似喻各可結爲成百上千種者。比量之說,可謂精細至極。

  能立能破皆依現比二量。順之者爲正能立正能破,違之者爲似能立似能破。其中能破又分立量破與出過破。立量破是通過所立正量,破斥敵論似量。出過破是利用(通用)敵者因式或者運用(藏人善用)“應成論式”,顯示敵論宗因喻中言陳或意許過失,從而破壞敵論。在立破實踐中,往往隨立隨破,立破結合,立量破與出過破兼施,立破主賓身份亦可隨時轉換。

  2、因明應用要求嚴格

  宗由因成,無因果不生。欲立正宗,必以正因。因要正確,必遮其似。能遮規則,成百上千。只有經得起因明成百上千條規則檢驗的因,才是正因。標准細致入微,應用要求嚴格。誰欲立正論,必先正自己,對立論者的要求,更是嚴格無情。

  亂世出理論。此中之亂,非指天下大亂,特指社會複雜紛纭。社會複雜紛纭,理論演說隨之蜂起。發表理論言說,必須宗正因明,必須經得起成百上千條准則檢驗,必須不違因明精神。除有正因在胸之外,還要求發表理論演說者具備五種莊嚴。必具莊嚴,所出理論言說方能利益天下,永勝不敗,持續長遠。五種莊嚴,即:1、善自他宗,要求發表理論言說者知識淵博,通曉自宗他宗,明察天下秋毫,洞觀世間音聲,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立地成佛,不能一步登天。2、言具圓滿,要求理論言說名言准確,說理圓滿,不違世音,不違雅言,不歧義橫生,不自相矛盾;發表演說更要求語聲洪亮,口才流暢,善于答難,辯才無竭。3、勇猛無畏,要求演說者于大庭廣衆之中,精神煥發,勝勇不怯。4、演態敦肅,發表言說要求舉止肅穆,泰然自若。5、堪爲應供,要求發表理論言說者言必行,行必果,爲聖尊,爲人們所敬仰;不得好話說盡,壞事作絕,既作女娼,又立牌坊。

  所以我說因明之道實乃聖人之道,看來似不過分。因明之道,不僅規矩大而全,而且要求苛而嚴。然而它大公無私,對人對己,對疏對親,對上對下,對古對今,對長對幼,及對男女,對富對貧,一無傾向,一視同仁。有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此聖道,豈容不遵。

  叁、關于因明的遭遇

  1、因明體系的遭遇

  依照印度“十明學”的劃分,因明之學當是獨立于內明之外的學科。依照因明學可資“內道”、“外道”、世俗廣泛應用性質,因明之學亦當是獨立于內明之外的學科。然而,自古至今,因明在體系上從未獲得過獨立,總是受到宗派認識論的系縛。

  于足目初創因明之時,因明當是獨立成科的。彼時教派林立,所宗理論紛紛纭纭,理論正誤,久诤不決。足目者出,爲決正理,集正理術。但是隨後不久即被雜入自宗“內明”正理派的認識論中,與正理派的教義、世界觀、方法論、“十六谛”(十六個認識範疇)等一起合成正理派理論。“十六谛”包括:[1]量,即正智。[2]所量,即正智所緣。[3]疑,即疑惑,猶豫。[4]動機,即立論目的。[5]見邊,即已知事例,相當于譬喻。[6]宗義,即定則,斷定真理。[7]支分,即斷定真理的程序,論式。[8]思擇,即辯駁。[9]決定,即定量。[10]論議。[11]論诤。[12]破,即诘難,論诘。[13]似因。[14]詭論,即詭辯。[15]誤難,即錯誤诘難,似能破。[16]墮負,即辯論失敗表征及其原因。此“十六谛”雖是多與因明有關,但內中有不少染有宗派色彩,

  到了勝論派那裏,因明則與勝論派“內明”教義、認識論、世界觀、方法論、“十句義”等紐結在一起。 “十句義”包括:[1]實,即該派所主張的地水火風空時方我意九種實體。[2]德,即性質,以“有性”爲性質核心,一切皆以有有性爲有。[3]業,即取舍屈伸行等運動。[4]同,即普遍。[5]異,即特殊。[6]和合,即內屬。[7]有能,即可能。[8]無能,即非可能。[9]俱分,即亦同亦異。[10]無,即非存在。此“十句義”中,有些名言宗派色彩更爲濃重,

  到了數論派那裏,因明被統領于該派“內明” “二十五谛”(認識的二十五個範疇)之中。“二十五谛”包括:[1]神我,即精神,認識主體,本自靜止不動。 [2]自性,即神我自性顯現。[3]大,即神我自性發作。[4]我慢,即神我自性發作爲慢,隨即實施認識。[5]眼根。[6]耳根。[7]鼻根。[8]舌根。[9]身根。[10]意根。[11]舌。[12]手。[13]足。[14]大遺。[15]小遺。[16]色。[17]聲。[18] 香。[19]味。[20]觸。[21]火。[22]空。[23]地。[24]水。[25]風。此“二十五谛”中, 有些名言,更富神秘色彩。

  佛教對因明先後有兩種態度。傳承因明初期,因明曾榮獨立之幸,世親(約公元320-400)曾把因明作爲獨立之學進行過研究,著有《論式》、《論規》等。陳那、商羯羅主(約公元五、六世紀人)、法稱(約公元七世紀人)等也曾一度把因明作爲獨立之學加以研究,分別著《因明正理門論》、《因明入正理論》、《(因明)正理滴論》等,可以爲證。後來陳那、法稱不滿足于推理明因,而要尋求推理明因的最終“標准”,于是就從佛教內明中去尋找“絕對普遍最後真理”。尋求的結果,斷定“唯佛堪爲量”,有意把佛教內明注入因明之中。陳那著《集量論》就把此意融入進去。後經法稱著《釋量論》等大力發揮及其影響,使得因明與佛教內明漸成密不可分之學了。

  教義的雜入、紐結、統領、熔鑄,使因明體系俨然失去了獨立的品格。

  2、因明在寺院的遭遇

  (1)有因明必有佛法,有佛法不必有因明,信佛的民族地區寺院林立,寺院之中佛法盡有,但有因明的寺院爲數甚少。(2)因明被視爲佛僧出師晉升的敲門磚,據我的衆多高僧大德朋友們說,一旦目的達到,多數事因明者便轉向他明,終生致力于因明者爲數極少。(3)寺內諸大尊師強調因明內明同爲修佛階梯,就使不少僧徒心生因明無用之慮,無形中降低了因明的地位。(4)寺院之內,派系林立,師承衆多,寺僧有重師承輕義理之風,此風勢盛,便使因明失去用武之地。加之因明破他力勝,很容易觸動派系師承,且看一組問答,便知此情此景。問:“誰證爾派正說?” 答:“我派祖師。” 問:“誰證爾派祖師正說?” 答:“我師之師。” 問:“誰證爾師之師正說?” 答:“我師。” 問:“誰證爾師正說?” 答:“我。” 似此問答,在寺院內傳爲笑柄。因明不可用以觸動師承,更不可用以觸犯師祖。我們也可以從中窺見因明的破他力勝及由此所造成的運用受限之情。

  3、因明在皇家的遭遇

  (1)皇帝要治理國家,就要發表聖旨聖論,其聖旨聖論必也經得起因明精神的檢驗,方能真正成立,從而發揮其有效作用。然而皇帝聖旨聖論是從來不接受任何檢驗的,更不要說用因明精神來檢驗。史上有不少皇帝崇信佛法,但沒有幾個皇帝治學因明。慈禧太後崇信佛教,並把自己標榜爲“老佛爺”,但她一生一定討厭因明精神,因明是破邪止惡的武器,她若懂得因明,她若尊重因明精神,那她就不是慈禧太後。(2)興佛不興因明,滅佛必滅因明。一方面興佛不興因明,中國朝代更替頻仍,各朝各代大都興佛,但興佛不興因明者居多,只有在唐代出現過因明研究熱潮。一方面滅佛必滅因明,唐武宗會昌禁佛運動造成了因明典籍的流失,致使唐代研究因明學的盛勢日趨低落,並致後世幾成絕學。

  4、因明在學者中的遭遇

  從總體上說,因明在中國學者中是不被重視的。這除了因明本身具有譯文名句艱澀難解、內容涉獵浩繁的品格外,受中國傳統文化重聖旨輕義理(勝者王侯敗者賊、有權就有一切、王道霸道之類)重形象思維輕理論思維(水至清則無魚人之查則無友、有錢能買鬼使喚、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之類)的影響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其結果造成了因明之學的冷酷遭遇。早在唐代,玄奘就翻譯了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及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玄奘弟子中國人窺基(公元632-

  682)作《因明入正理論疏》,發微闡幽,堪爲傑作。但窺基的疏有一個時期竟不傳于中國,“此土失傳,蓋在無季兵燹,自明迄今,五百余年,幾若……泯絕,無冀複聞矣。雖其間諸大老各有解釋,不無摸象之诮……客春,本局仁山楊君初由東瀛取回……遂募資锓板,……以公衆好。”(《因明入正理論疏》松岩跋)因明在中國長期泯滅,除了皇家應當承擔主要責任外,中國古代學術界也應當承擔一定責任。

  中國近代以來,受西方影響先後出現了一批因明大師,如楊仁山(1837-1911),章太炎(1868-1936),歐陽竟無(1871-1943),熊十力(1884-1968),陳大齊(1886-1983),陳望道(1890-1977),呂氏太虛,周叔伽,呂澂(1895-1988),虞愚(1909-1989)等。這些有志之士使滅絕的因明得以重生,並通過研究發掘,促成了因明研究之風。接踵又湧現出一批少壯的因明研究精英,從精細處著手,從開闊處著眼,出了大批新成果,兼有不少有益爭論,形勢著實喜人。我想信,先賢及精英們…

《因明精神與現代社會發展(劇宗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