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陳那量論因明學略論(張俊祥)

  陳那量論因明學略論

  

  作者:張俊祥

  一佛家量論因明學之演變

  因明是古代印度佛家五明之一。五名所指如玄奘法師所雲:“一聲明,釋古訓字,诠目疏別。二工巧明,伎術機關,陰陽曆數。叁醫方明,禁咒閑邪,藥名針艾。四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僞。五內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1][1]。此五明有層次之別。因明初爲佛家論義之方便法。其用于與其他各派、甚至是大小乘之間的辯論。在佛家因明産生之前,古代印度已有的學問一般稱之爲正理。正理思想首先由小乘開始研究。佛家有關因明的第一部著作是由法救著的《論義門論》,此書已失傳,據說與龍樹菩薩的《方便心論》相似。此後到彌勒、無著的大乘時代他們覺得正理思想可以采用,因而改造爲佛家之因明。因明這一詞語就首先出現在無著所著的《瑜伽師地論》中。在無著之後,世親又繼續發展因明,並著有《論軌》和《論式》兩書。因明發展至此,雖直承正理,但與佛家根本教義相融合,他們已經開始將因明與內明相輔發展。這是彌勒、無著及世親共同努力的結果。

  因明發展至世親再傳弟子陳那時,就開始具有了量論的性質。因此,因明也分爲古因明和新因明。陳那(意譯爲大域龍,約450----520)生于南印度的婆羅門,後出家隨世親學習大小乘經典。陳那一生有許多文論,其中關于量論因明學主要的著作有《觀叁世論》《觀總相論》《觀境論》《因門論》《取事施設論》《因明正理門論》和其晚期在許多小品論文的基礎上加以總結而成的《集量論》。其中《因明正理門論》和《集量論》後世影響最大,這兩部著作各有偏重。《因明正理門論》主要討論“立”和“破”的問題。《集量論》是陳那的晚期著作,這部大著與早期的《因明正理門論》有極大的差別,《因明正理門論》較少討論量,而《集量論》則主要討論的是量,並且在這部著作中陳那將獲取知識的方法分爲現量和比量。在《因明正理門論》中主要討論的“立”“破”問題在《集量論》中則歸爲比量部分。從陳那的《集量論》中可以看出陳那晚期已完全突破了古因明單純論義的性質,而成就了量論因明學。所謂量論是古代印度所特有的認識論。古代印度各派都有自己的認識論體系。量分爲所量和能量,所靈指認識對象,能量指認識能力,以能量見之所量當下的結果即是量果(量的結果),而關于量的知識即爲量論。因明發展至陳那時代,陳那將因明與佛家量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佛家所獨有的量論因明學。

  繼陳那之後法稱是佛家量論因明學的最得力貢獻者,法稱所著的量論因明學的著作有七部,即“因明七論”,分別爲:《釋量論》、《定量論》、《正理滴論》、《因滴論》、《關系論》、《悟他論》、《淨理論》。至此,佛家量論因明學發展至頂峰。以後再也無人超越法稱。此後,量論因明學的發展僅僅只是將法稱的七部著作進行某一方面的闡釋。但這些並沒有從根本上推進量論因明學向前發展。實質上,法稱已從根本上終結了量論因明學的理論。也就是說,法稱已從根本上解決了量論因明學的所有問題。而法稱量論因明學的最終完成在另外一個更深的意義上則標志著大乘理論的終結。這是因爲法稱所建立的量論因明學已徹底擺脫了單純的論義的性質,而是將量論因明學變成了一種可以達到真理的理論,《正理滴論。總诠》:“衆人所務,凡得成遂,必以正智爲其先導”[2][2]。這就是法稱對量論因明學的界定,即指出量論因明學就是達到正智(真理)的前提性條件,量論因明學即是達到真理的保證。而佛家的最終真理即是佛本身,故法稱最終確立的量論因明學是一個用于最終悟道的法門。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法稱所確立的量論因明學是終結了佛教的大乘理論,事實上佛教的發展也是證明了這一點,自法稱之後佛教即進入密教時代。此後,法稱的量論因明學在西藏所發展的藏傳佛教中成爲實踐修行所依據的重要理論。

  從古印度思想發展來看,印度佛家量論因明學之成就既是佛家思想發展之必然,也是古印度思想發展之必然,古印度思想學派衆多正統有正理、勝論、數論、聲論、瑜伽、吠檀多六派。佛言有九十六種外道。雖然學派衆多卻有一共同的目的,即解脫。這是從古印度思想思想區別于西方思想的重要體現,印度思想無純粹只爲知識之理論,其無論爲何種思想皆以解脫爲目的。故佛家量論因明學之成就正是在此思想背景之下的必然發展。而法稱《釋量論》中《定量品》正是佛家量論因明思想的最高成就。何以?所謂量者,無欺智也。無欺智者唯有佛陀,故佛家之最終極真理即是佛,唯有佛陀方是定量士夫。從而可言是法稱《釋量論》完成了世間法于出世間法的圓融,是真正的正智——人類普遍的知識學。

  二量論因明學之量論

  量論因明學之目的在于對真知的證知,而這一證知是由人類生命的認知活動完成的。人類生命的認知活動必然涉及認知活動的發動,認知活動的對象和認知活動的結果。叁者依佛家量論因明而言即爲能量,所量和量果,如法尊法師《集量論略解》所言“初說境爲所量,能量度境之心能量,心了證境之作用即爲量果。”又“第二說以自證爲量果,心之相分爲所量,見分爲能量。”又“以行相爲所量,能取相爲能量,能了知爲量果。”雖然是說量果問題,但是卻完整地解釋了量的叁種構成。就能量來看陳那量論因明學將其分爲兩種,一者現量,二者比量。在《集量論》中陳那對二量定義曰:“量唯二種,謂現、比二量聖教量與譬喻量皆假名量,非真實量。何故量唯二種?曰:由所量唯有二相,謂自相與共相。緣自相之有境心即現量,現量以自相爲所現境故。緣共相之有境心即比量,比量以共相爲所現境故。除自相共相外,更無余相爲所量故……緣自相者即屬現量。”何謂量?漢文有多種譯法,除“量”外有:尺度、標准、規則、權威、證據等。古印度各派關于量有多種說法有:現量(在眼前、一目了然、無疑、真實、現前、現照、親見、親證等),比量(隨量、推理、推論、論證、比度等), 聖教量,譬喻量,義准量,無體量,世傳量等。陳那通過分析所量得出所量唯有二相,一曰自相,二曰共相。自相就是事物的差別相,這個差別相存在于具體的時間和空間中,是刹那生滅的。所以現量是離分別的,是對事物當下的正確的鮮活的理解。這個理解是忘我的無言的。因此,只有這個理解才是對事物之存在最真切的了悟:共相就是抽去了事物存在的具體時間和空間在人的思維中以分別意識的方式存在的事物類的表象的抽象。這個分別意識的抽象沒有真實的具體的相,它只是存在于人的思維中的“假法”。立此假法的目的在于貫通諸自相以成物類。這共相雖爲分別心假立之法但亦爲一所量。隨此共相即爲比量。

  另外,陳那于《因明正理門論》中從自悟的角度對現、比二量作了另一番解釋。“爲自開悟,唯有現量,及比量,彼聲喻等,攝在此中,故唯二量,由此能了,自、共相故,非離此二,別有所量,爲了知彼,更立余量。故本頌言:“現量除分別,余所說因生”。此中現量除分別者,謂若有智,于色等境,遠離一切,種類名言,假立無異,諸門分別,由不共緣,顯現現別轉,故名現量。……已說現量,當說比量,余所說因生者,謂智是前智,余從如所說能立因生,是緣彼義。此有二種,謂于所比,審觀察智,從現量生、或比量生,及憶此因,與所立宗,不相離念,由是成前,舉所說力,念因同品定有等故,是近及遠,比度因故,懼名比量。”陳那弟子天主《因明入正理論》中言“現量與比量,及似唯自悟”,可見爲自開悟,唯有現、比二量,現量離除分別錯亂,當下了知自相。比量由因叁相由今及遠比度了知共相,二者皆爲自悟。其中現量所了知的知識是所知對象當下新證的了悟,此離除一切語言分別,爲根本認識。而比量爲“前智余”,故比量亦言隨量,即隨現量,是在現量智的基礎上産生比量智。比量智之正確須滿足因叁相,由比量比度的了悟是宗之自性與差別的不相離性。

  陳那刊定量之二種旨在界定人只根本認識能力。此二種認識能力方能因之存在。複次,陳那不但刊定了二種量,還更加細致地分析了“現”“比”二量各自的次第。在《集量論·現量品》中陳那將“現量”四個次第:一、五根現量,指與眼,耳,鼻,舌,身相應的感覺。如眼見色,耳聞聲等。二、意現量,指以五根現量爲“等無間緣”而生起的感覺。所謂意現量以五根現量現量爲“等無間緣”即是指意現量的生起以五根現量爲緣起(前提條件)卻又無間于五根現量,在五根現量生起的刹那即隨即生起意現量。叁、自證現量,是指“心法”和“心所法”在了解對象的同時也了解自身。在自證現量中不但能體會到對象還能體會自己當下的感受。如以燈照物,燈物皆明。四、瑜珈現量,瑜珈現量是現量中最高次第這是指心理及其安定的狀態。在此狀態下能照見事物本身之存在,並能在此境界將此認識反複呈現直至極純熟之地步,從而就會生起對于此種存在之實證。這時事物之存在就會明明白白地在心靈上形成表像。則瑜珈現量還有四個次第,事部瑜珈、行部瑜珈、瑜珈和無上瑜珈。于此陳那沒有進一步言明。佛家最高的現量是無上瑜珈,于此現量境中意識可以契合于事物存在。此乃于事物之存在圓融一體,這即是“與天地精神相往來”或可言“道已成了肉身”此是成佛之境界。而關于此瑜珈現量其本身有相當嚴密的實踐修行。這其中關乎到天地、生命之根本奧秘,非一般智慧能理解。由此可見,陳那之量論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成佛,這就是認識的最終目的。

  叁量論因明學之比量

  比量爲有分別之比度。在比量的叁支論式中,叁支論式的推理的結果是要將宗支自性和差別聯合爲一體,而這一推理過程是以因作爲樞紐的。這個推理可起于…

《陳那量論因明學略論(張俊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