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陈那量论因明学略论(张俊祥)

  陈那量论因明学略论

  

  作者:张俊祥

  一佛家量论因明学之演变

  因明是古代印度佛家五明之一。五名所指如玄奘法师所云:“一声明,释古训字,诠目疏别。二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闲邪,药名针艾。四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五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1][1]。此五明有层次之别。因明初为佛家论义之方便法。其用于与其他各派、甚至是大小乘之间的辩论。在佛家因明产生之前,古代印度已有的学问一般称之为正理。正理思想首先由小乘开始研究。佛家有关因明的第一部著作是由法救著的《论义门论》,此书已失传,据说与龙树菩萨的《方便心论》相似。此后到弥勒、无著的大乘时代他们觉得正理思想可以采用,因而改造为佛家之因明。因明这一词语就首先出现在无著所著的《瑜伽师地论》中。在无著之后,世亲又继续发展因明,并著有《论轨》和《论式》两书。因明发展至此,虽直承正理,但与佛家根本教义相融合,他们已经开始将因明与内明相辅发展。这是弥勒、无著及世亲共同努力的结果。

  因明发展至世亲再传弟子陈那时,就开始具有了量论的性质。因此,因明也分为古因明和新因明。陈那(意译为大域龙,约450----520)生于南印度的婆罗门,后出家随世亲学习大小乘经典。陈那一生有许多文论,其中关于量论因明学主要的著作有《观三世论》《观总相论》《观境论》《因门论》《取事施设论》《因明正理门论》和其晚期在许多小品论文的基础上加以总结而成的《集量论》。其中《因明正理门论》和《集量论》后世影响最大,这两部著作各有偏重。《因明正理门论》主要讨论“立”和“破”的问题。《集量论》是陈那的晚期著作,这部大著与早期的《因明正理门论》有极大的差别,《因明正理门论》较少讨论量,而《集量论》则主要讨论的是量,并且在这部著作中陈那将获取知识的方法分为现量和比量。在《因明正理门论》中主要讨论的“立”“破”问题在《集量论》中则归为比量部分。从陈那的《集量论》中可以看出陈那晚期已完全突破了古因明单纯论义的性质,而成就了量论因明学。所谓量论是古代印度所特有的认识论。古代印度各派都有自己的认识论体系。量分为所量和能量,所灵指认识对象,能量指认识能力,以能量见之所量当下的结果即是量果(量的结果),而关于量的知识即为量论。因明发展至陈那时代,陈那将因明与佛家量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佛家所独有的量论因明学。

  继陈那之后法称是佛家量论因明学的最得力贡献者,法称所著的量论因明学的著作有七部,即“因明七论”,分别为:《释量论》、《定量论》、《正理滴论》、《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净理论》。至此,佛家量论因明学发展至顶峰。以后再也无人超越法称。此后,量论因明学的发展仅仅只是将法称的七部著作进行某一方面的阐释。但这些并没有从根本上推进量论因明学向前发展。实质上,法称已从根本上终结了量论因明学的理论。也就是说,法称已从根本上解决了量论因明学的所有问题。而法称量论因明学的最终完成在另外一个更深的意义上则标志着大乘理论的终结。这是因为法称所建立的量论因明学已彻底摆脱了单纯的论义的性质,而是将量论因明学变成了一种可以达到真理的理论,《正理滴论。总诠》:“众人所务,凡得成遂,必以正智为其先导”[2][2]。这就是法称对量论因明学的界定,即指出量论因明学就是达到正智(真理)的前提性条件,量论因明学即是达到真理的保证。而佛家的最终真理即是佛本身,故法称最终确立的量论因明学是一个用于最终悟道的法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法称所确立的量论因明学是终结了佛教的大乘理论,事实上佛教的发展也是证明了这一点,自法称之后佛教即进入密教时代。此后,法称的量论因明学在西藏所发展的藏传佛教中成为实践修行所依据的重要理论。

  从古印度思想发展来看,印度佛家量论因明学之成就既是佛家思想发展之必然,也是古印度思想发展之必然,古印度思想学派众多正统有正理、胜论、数论、声论、瑜伽、吠檀多六派。佛言有九十六种外道。虽然学派众多却有一共同的目的,即解脱。这是从古印度思想思想区别于西方思想的重要体现,印度思想无纯粹只为知识之理论,其无论为何种思想皆以解脱为目的。故佛家量论因明学之成就正是在此思想背景之下的必然发展。而法称《释量论》中《定量品》正是佛家量论因明思想的最高成就。何以?所谓量者,无欺智也。无欺智者唯有佛陀,故佛家之最终极真理即是佛,唯有佛陀方是定量士夫。从而可言是法称《释量论》完成了世间法于出世间法的圆融,是真正的正智——人类普遍的知识学。

  二量论因明学之量论

  量论因明学之目的在于对真知的证知,而这一证知是由人类生命的认知活动完成的。人类生命的认知活动必然涉及认知活动的发动,认知活动的对象和认知活动的结果。三者依佛家量论因明而言即为能量,所量和量果,如法尊法师《集量论略解》所言“初说境为所量,能量度境之心能量,心了证境之作用即为量果。”又“第二说以自证为量果,心之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量。”又“以行相为所量,能取相为能量,能了知为量果。”虽然是说量果问题,但是却完整地解释了量的三种构成。就能量来看陈那量论因明学将其分为两种,一者现量,二者比量。在《集量论》中陈那对二量定义曰:“量唯二种,谓现、比二量圣教量与譬喻量皆假名量,非真实量。何故量唯二种?曰:由所量唯有二相,谓自相与共相。缘自相之有境心即现量,现量以自相为所现境故。缘共相之有境心即比量,比量以共相为所现境故。除自相共相外,更无余相为所量故……缘自相者即属现量。”何谓量?汉文有多种译法,除“量”外有:尺度、标准、规则、权威、证据等。古印度各派关于量有多种说法有:现量(在眼前、一目了然、无疑、真实、现前、现照、亲见、亲证等),比量(随量、推理、推论、论证、比度等), 圣教量,譬喻量,义准量,无体量,世传量等。陈那通过分析所量得出所量唯有二相,一曰自相,二曰共相。自相就是事物的差别相,这个差别相存在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中,是刹那生灭的。所以现量是离分别的,是对事物当下的正确的鲜活的理解。这个理解是忘我的无言的。因此,只有这个理解才是对事物之存在最真切的了悟:共相就是抽去了事物存在的具体时间和空间在人的思维中以分别意识的方式存在的事物类的表象的抽象。这个分别意识的抽象没有真实的具体的相,它只是存在于人的思维中的“假法”。立此假法的目的在于贯通诸自相以成物类。这共相虽为分别心假立之法但亦为一所量。随此共相即为比量。

  另外,陈那于《因明正理门论》中从自悟的角度对现、比二量作了另一番解释。“为自开悟,唯有现量,及比量,彼声喻等,摄在此中,故唯二量,由此能了,自、共相故,非离此二,别有所量,为了知彼,更立余量。故本颂言:“现量除分别,余所说因生”。此中现量除分别者,谓若有智,于色等境,远离一切,种类名言,假立无异,诸门分别,由不共缘,显现现别转,故名现量。……已说现量,当说比量,余所说因生者,谓智是前智,余从如所说能立因生,是缘彼义。此有二种,谓于所比,审观察智,从现量生、或比量生,及忆此因,与所立宗,不相离念,由是成前,举所说力,念因同品定有等故,是近及远,比度因故,惧名比量。”陈那弟子天主《因明入正理论》中言“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可见为自开悟,唯有现、比二量,现量离除分别错乱,当下了知自相。比量由因三相由今及远比度了知共相,二者皆为自悟。其中现量所了知的知识是所知对象当下新证的了悟,此离除一切语言分别,为根本认识。而比量为“前智余”,故比量亦言随量,即随现量,是在现量智的基础上产生比量智。比量智之正确须满足因三相,由比量比度的了悟是宗之自性与差别的不相离性。

  陈那刊定量之二种旨在界定人只根本认识能力。此二种认识能力方能因之存在。复次,陈那不但刊定了二种量,还更加细致地分析了“现”“比”二量各自的次第。在《集量论·现量品》中陈那将“现量”四个次第:一、五根现量,指与眼,耳,鼻,舌,身相应的感觉。如眼见色,耳闻声等。二、意现量,指以五根现量为“等无间缘”而生起的感觉。所谓意现量以五根现量现量为“等无间缘”即是指意现量的生起以五根现量为缘起(前提条件)却又无间于五根现量,在五根现量生起的刹那即随即生起意现量。三、自证现量,是指“心法”和“心所法”在了解对象的同时也了解自身。在自证现量中不但能体会到对象还能体会自己当下的感受。如以灯照物,灯物皆明。四、瑜珈现量,瑜珈现量是现量中最高次第这是指心理及其安定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能照见事物本身之存在,并能在此境界将此认识反复呈现直至极纯熟之地步,从而就会生起对于此种存在之实证。这时事物之存在就会明明白白地在心灵上形成表像。则瑜珈现量还有四个次第,事部瑜珈、行部瑜珈、瑜珈和无上瑜珈。于此陈那没有进一步言明。佛家最高的现量是无上瑜珈,于此现量境中意识可以契合于事物存在。此乃于事物之存在圆融一体,这即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或可言“道已成了肉身”此是成佛之境界。而关于此瑜珈现量其本身有相当严密的实践修行。这其中关乎到天地、生命之根本奥秘,非一般智慧能理解。由此可见,陈那之量论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成佛,这就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三量论因明学之比量

  比量为有分别之比度。在比量的三支论式中,三支论式的推理的结果是要将宗支自性和差别联合为一体,而这一推理过程是以因作为枢纽的。这个推理可起于…

《陈那量论因明学略论(张俊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