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因明與漢傳因明之異同(王森)▪P5

  ..續本文上一頁用,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所以多用一些筆墨寫了上邊這段話。但所見書籍甚少,遠不能祛疑解惑,只好待來日補正。

  剩 語

  藏人傳說,世親有四個弟子在某一方面勝過自己,陳那是其中之一。他在唯識方面勝過世親。識有叁分說,在唯識學派中的創始人就是陳那。陳那著有《觀所緣緣論頌》及《自釋》,廣破外境實有諸說。據律天《觀所緣緣論疏》,陳那書中曾破早期經部師覺天以“和合”爲識所緣說。《集量論·現量品》中講所量、能量、量果的那個頌,即識有叁分說的依據。也說明陳那是唯識派下人。那個頌直前一個頌,述及主張有外境人的所量、能量、量果的說法,其說與法稱說幾乎全同。古代彌曼薩派學者巴爾他薩拉蒂彌希拉以爲其頌所述即爲經部義。

  陳那在《正理門論》中所開創的由九句因,因叁相而來的純任形式的比量推理,今天看來,不僅曾把因明推理發展到能表示邏輯必然性的演繹邏輯的程度,他那利用排列組合法使九句因爲一切正確的和錯誤的推理確定了形式上的定義,使人感到它有初步的數理邏輯的意味。也曾有人用數理邏輯來驗證或譯寫陳那因明,叁段論及叁十叁過,確實也能說明它符合數理邏輯的原理。在印度邏輯史上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很突出的貢獻。但正理派人堅持比量推理必須依據實際事物之間的固有關系方能得出真實有效的結論。認爲陳那所主張的一切能比所比皆由有分別慧之所安立,法與有法的關系也只是根據自己要成立的宗義憑自己的意思安排的,它們只有在叁支論式中的邏輯含義,不與外界實物之有無相幹,這都是不能容忍的。正理派人雖然暗中吸收了陳那因明的長處,也自己改換了他們曆來的類比推理的性質,但卻大張旗鼓地攻擊陳那的唯識無境義,攻擊陳那的因明推理純爲空洞言辭,它不涉及事實,于事無補,于人無益。彌曼薩等婆羅門各派人,也不遺余力地攻擊陳那的唯識無境說,空言無物。這些攻擊,對一般人來說,是有效力的。佛家因明一度出現衰頹景象。

  法稱采用經部義“重興因明”和他所處的時代有關。他在《正理滴論》開首便說:“衆人所務,凡的成遂,必以正智,爲之先導”。“衆人所務”是按一般含義翻譯梵文purush

  rtha 。如果按《曼奴法典》給這個詞下的定義,它包括四個方面:1.“欲”,指傳宗接代,維系家族于不墜。2.“利”,指一切維持生命生活的資財。3.“法”,指一般人的行爲規範和修出世法的身、口、意叁者應行應禁的戒律。4.解脫。擺脫與煩惱的束縛,達到各派自己所期望的最後結果。總起來用一句話說,即世出世間一切所要達到的目的。法稱以爲因明所研究的現量、比量兩種正智正是能幫助人達到這一切目的的學問。這實際上是替陳那回答了婆羅門各派的批評。這是他所以要采取經部外境實有義,形成一整套不同于陳那的因明學說的動力。所以他把現量、比量兩種正智之所緣,說成都是緣實有事物,自然所謂實有事物並不單純,其中大有文章。但無論如何,總算把因明的推理活動和外界事物,以及人的行爲聯系在一起,正面回答了婆羅門各派的批評,維護了佛家因明的地位。所以法稱以後,在佛教內部,傳承法稱著作的人,遠比傳承陳那的人爲多。

  漢傳因明,以由玄奘譯傳陳那早期著作《因明正理門論》及其弟子所著《因明入正理論》爲主。玄奘對因明的總的看法,還是繼承《瑜伽師地論》、《大乘經莊嚴論》等所謂習因明論是以辯勝敵人,不被敵人辯敗爲目的。所以只譯以闡明能立能破爲目的的《正理門論》,而傳授因明又以講叁支比量叁十叁過講得最清楚的《入正理論》爲主。因明又有助于理解唯識論典之往複辯難,所以內地因明與唯識同時而興,亦與唯識于唐末五代同時衰竭。晚清以來因明又隨唯識而爲學界注意研習,出現了一些新的著作,其中有幾部精于形式邏輯的學者的著作,也說明了因明唯識之間的關系。

  藏傳因明,開始于法稱後輩盛弘法稱之說並著有較多注疏之時。雖有人譯出陳那著作,而藏人弘傳法稱學說之風已盛,遂相沿至今。其間頗有一些有研究價值的藏人注疏與著作,迄今國內外學者注意研究藏人因明思想,尚付阙如,願學術界及早開展這方面的工作。

  中國國際因明學術研討會主席:

  王森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藏傳佛教、因明和藏族史學家(已于1991年逝世)。他曾爲《中國邏輯史(五卷本)》寫了《藏傳因明》一章,詳細論述了因明傳入西藏的曆史及其發展過程,探討了藏傳因明的特點及與漢傳因明的主要異同點,填補了我國邏輯史的一大空白,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王先生在撰寫《藏傳因明》的過程中,作爲准備,寫了《藏傳因明史略》的初稿,未曾發表。在清理先生遺稿時,被發現。此稿對因明問題有較多闡述,我們覺得可能對目前因明研討有所裨益,故同意將原稿中第叁部分《藏傳因明與漢傳因明的異同》提交大會。由于我們對因明專業不熟悉,無法對初稿作實質性的整理,除加上個別標題外,只能原文提供。請代表見諒!

  王森的女兒:王湛 王澂

  2006年5月29日

  

  

  

《藏傳因明與漢傳因明之異同(王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