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量論筆記――佛教的知識論
作者:莊朝晖
歸敬爲量利諸趣,示現善逝救護者。――陳那菩薩《集量論》
本文以宗喀巴大師著,楊化群先生譯的《因明七論入門》[5]爲中心,結合其它經論及講義,側重對集量論進行一些整理與思考。錯漏之處,懇請指正!
因明的作用
在佛陀時代,舍利弗尊者就以大辯才,攝服無數學者修行者歸入佛門。當時的辯論理論,還沒有形成專門的一門學問。
[5]在宗喀巴大師傳中記載:過去西藏地方講授七部量論及陳那集量論者,僅知它是一種論述辯論方式的著作,以爲其中沒有講到成佛證解脫的理路。他以純潔犀利的智力,通觀所有“因明”論著,特別是觀察到陳那的《集量論》,法稱的《釋量論》等,把大乘和小乘的一切修行次第,都正確地歸納進去了,因此,他對陳那、法稱崇奉異常,從他在書跋中寫的一首詩中,就可以看到他出自肺腑的景仰和贊頌。詩雲:“叁類所知諸事物,悉由叁量予抉擇,能立能破以語誡,正理二主稽首禮。”
又據《夏壩活佛講因明》:“學因明主要爲了叁項:一、駁斥別人的邪見,比如不信佛法的人,對佛法反感的人等,要能說服他。二、攝受弟子,能給他講明道理。叁、爲了自己能夠通達一切教證二法。”
現在是科學時代,大衆相信科學,而因明學正是最講究思辨的。我以爲,因明論正是很科學的辯論理論。所以,佛教徒和佛學研究者都有必要多多學習因明論和集量論。
因明論與集量論
[5]“因明”一詞,藏文原爲“量(tshad
ma)”。在漢地,似乎因明論偏重因明邏輯,而集量論更側重知識論。關于因明邏輯,漢地的研究已經比較豐富,而對于集量論,漢地的研究還剛剛起步,本文主要側重于集量論這一方面。
[12]量,梵語叫“巴日瑪那”,就是用尺“量”(發音爲二聲)長短的量的意思。“瑪那”是“量”,“巴日”是首先,從新,更新的意思,量,必須是新的認識,不是已知的認識恢複記憶,是從新認識的,量到的,知道的。
量的定義:重新真切地認識自境之心。1、如果是已知的認識恢複記憶的不是量。2、沒有一點虛假和偏見,是實實在在的真切的認識。3、必是意識認識事物的思維,心就是意識。4、所認識的對象叫自境。
量,分兩種,現量和比量。
關于“境”與“有境”的翻譯
楊化群先生分別把“境”與“有境”翻譯爲“客觀”與“主觀”。對此,末學認爲不太妥當。隨著西方現象學的發展,“客觀”與“主觀”的二元對立,漸漸被揚棄了。另外,從佛學角度講,佛學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虛雲老和尚在《答蔣公問法書》裏說道:“所謂唯心唯物。有神無神。皆是識心分別計度耳。或雲。“若是。佛學亦唯心論耳。”佛學雖說唯心。然與哲學上之唯心論懸殊。哲學上之唯心論。于心執有。于物執無。釋迦所謂以攀緣心爲自性。執生死妄想。認爲真實者。唯物論者。于物執有。于心執無。釋迦所謂顛倒行事。誤物爲己。輪回是中。自取流轉者。唯神論者。劃分物質實體。與神靈實體。爲截然不同之兩個世界。釋迦所謂惑一心于色身之內。認一漚體。目爲全潮者。各執偏見。或因近視。認牛之影像爲牛。或以管窺牛。見牛角者則認牛角爲牛。見牛頭者則認牛頭爲牛。本無不是。弊在不見真牛全體。佛教則溯本窮源。將真實白牛清楚指出。若因指觀牛。未有不見真牛全體者。故欲救唯心唯物論之偏閉。舍佛教莫屬。”
所以,不妨仍然保留爲“境”與“有境”。可知曉或可明了,爲境之性相(即定義);能理解或能明了,爲具境之性相。
“境”與“有境”的定義相輔相成,一個是可明了,一個能明了。如果“境”少了“有境”,“境”就不成其爲“境”;如果“有境”少了“境”,“有境”也不成其爲“有境”。這種定義方式,也從某種程度上否定了物質與意識的第一性問題,反映了“境”與“有境”和合而成的特征。
境
[13]“無我”(無自性)是最大的集合,“無我”裏面又分成“存在”與“不存在”,也就是“有”(境)和“沒有”。
“有”、“境”和“所知”這些概念是相等的,是同義概念。 “沒有”是不存在,如兔角、既是A又不是A的東西、我(自性)。
“有”(境)是一種能被我們量所緣到的,即能被我們所認識的。任何能被我們認識的,能作爲我們對境,作爲我們認識對象的東西,那就是存在。如果不能被我們認識的東西就是不存在。上面說的“我們”是指所有有情,如果我們辯論時直接就說佛就對的,因爲佛是遍知,佛都不認識,那就把它放在不存在那一類了。
這個分類是存在。有,也叫所知。能知是心、識,當然也可說我。所知的就是我們認識的對象。所知、有、存在,都是同義詞。在有裏面有分成兩大集合:常(無爲法)、物(有爲法)。常就是一種非刹那性的法(無常是刹那性的),它不是刹那刹那變化的,例如概念。
據[5],外境之性相爲,可知曉或可明了。
無爲法(常)
[13]一般我們說凡是概念性的東西都是常的。爲什麼?因爲它是我們擬造出來,想像出來的。虛空是常的,那麼但凡是常的東西就不能被我們直接經驗,不能由那種無分別心去經驗的――現量一定是無分別的,常是不能被嘗到、聞到、見到、摸到。
“虛空”與“無我”都屬于無爲法。“虛空是沒有阻礙的”,只是一種構造上面的東西,只是我們在理解上面是通過分別心來構造出來的,而不能直接被我們經驗所見的。“無我”是常的東西。因爲無我本身是構造的,是沒有實際變化的東西。任何依靠我們思維認識産生的,那就是常。
[12]無爲法是常恒,定義:不是刹那變化的法。常恒有兩種,一切現象的常恒,部分現象的常恒。前者如無爲法的虛空,[15]後者如瓶中的虛空。
有爲法(物)
[12]有爲法是無常,定義:是刹那變化的法。刹那,是打一個響指的時間的六十五分之一,這是經量部的說法。中觀不承認有最短的時間,只有更短的時間。也不承認有最小的灰塵,只有更小的灰塵。
[13]物裏面又分叁大塊:物質(色法)、心、不相應行。
1、物質
物質的定義是:可成爲色之法,由微塵所成者[5]。
物質又有兩個分類:外物質、內物質。它們的區分就是能不能被有情相續(心)所攝受的。跟我們生命直接有關的而被心攝受的就是內物質,如身體上的眼、耳、鼻、舌,所謂的五根。外物質就除此以外的物質性的東西,又分成顔色、形狀等。顔色又分四個根本色(青黃紅白),八個支分色。
[13]內物質(內色)就是我們身根所攝的五根,外物質(外色)就從五塵裏面去分,色、聲、香、味、觸裏面去分,就是我們攀緣的那個對象。這裏要注意,物質在傳統上就翻譯成色法,但是色聲香味觸裏面也有一個色,但那就不是色法了,而是色處。那麼色處的定義就是被眼識所能夠直接看到的東西。那麼眼睛所看的色處裏面又有顔色和形狀兩種分法。顔色有根本色和支分色,形狀分成長短等。
2、心
心,明了就是它的定義。能夠明白能夠了解。心也有叫識的。心裏面分心王,心所等。(心王和心所可以參見《大乘百法明門論》)。心的分法有好多種,心所只是從功能上而分的。另外有七種心的分法:現量、比量、再決識(已決智)、伺察意(分別意)、現而不定識、猶豫(疑惑)、邪見(顛倒識)。
現量就是無分別的新生的正確認識(離分別新生無錯謬識)。它要具備叁個特征:1、無分別,不是依靠概念生起的。2、新生的,最初産生的。3、一定要沒錯的。
比量與現量的差別在于它是有分別的,它依靠概念、推理的認識而産生。關于新生,辯論上面還是很多的。
再決識就是在通過上面兩種量已經産生正確認識後,對原來的那個事物再次決定的認識。它跟前面兩個的區別在于它不是新生的,就是已經認識到了,然後再決定。在下部見中都是如上劃分的,中觀見把再決識歸到量裏面去,然後說一切有部、經量部、唯識部裏再決識不是量,量一定要是新生的。唯識以下的兩部宗裏面,再決識就不是新生的,它就不能成爲量。
伺察意是不依靠因的,沒有依理推導之下,對事物産生一種新生的確定的認識。就是不曉得聲是不是無常,就肯定聲是無常。有點像我們現在宗教徒有很多對自宗的那種決定,所謂的感覺到是這樣,是沒錯吧,但是講不出原因。
現而不定識是什麼呢?比如我在專注講課時,但我眼睛偶爾還會看到外面的東西,那個背景在我心中在現量當中現起來,但我(心不在那上面)沒辦法決定。
猶豫,就是對一件東西是還是不是,兩邊都擺,無法作出決定。在作判斷時無法確定就是猶豫。決定就是確定的。
邪見就是錯誤的認識。如外道說聲是常的,那是邪見。這個是沒有原因,但至少他是確定的。
這是心的很主要分法,學佛教心理學部分時,這個七個分類大概要辯一年。
3、不相應行
不相應行,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識的那個物,你說物質,它不是,你說它是心,它不是。它是一種很特殊的東西,如時間。
我感覺,不相應行應該就是《大乘百法明門論》裏的“心不相應行法”。
剛曉法師在《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14]裏說:“所謂假法,就是只有個空名字而無有實體自性,也就是我們俗話常講的“有其名而無其實。”它與我們前邊所說的心所法、色法以及八識心王──心王我們也馬上說──不相同。心王、心所有法、色法是真,即有實體自性。”
從本質上來說,心王、心所、色法以及一會兒要說的心不相應行法都是有爲法,都沒有自性,都是衆緣和合之法,但人家心王、心所、色法還有可指,而心不相應行法則可指也沒有。舉個例子,心不相應行包括“數”,像一、十、百等等數字,它們在日常生活中並不能直接被明了…
《集量論筆記――佛教的知識論(莊朝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