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現量
[13]現量就是無分別的新生的正確認識(離分別新生無錯謬識)。現量要具備叁個特征:1、無分別,不是依靠概念生起的。2、新生的,最初産生的。3、一定要沒錯的。
[12]現前識:無分別的無錯亂的心識。現前識分四部分:根現識,意現識,自證現識,瑜伽現識。現量可以說是重新認識的現前識,現量也可分爲四部分:根現量,識現量,自證現量,瑜伽現量。
值得注意的是,現量的內容與名是不同的。現量的內容必須通過現量才能知道;但名是比量可知。比如我看到張叁這個人,張叁這個人是現量的內容,現量可知;而“張叁”則是一個名,這是比量可知的。
四種現量
有四種現前識(根現前識,意現前識,自證現前識,瑜伽現前識),對立的也有四種現量(根現量,意現量,自證現量,瑜伽現量)。現前識與現量類似,現量在現前識的基礎上再加上“新生”這一約束條件,故放在一起說。
1、根現量
根現前識定義:各自增上緣有色根中所生的對境識。其中的各自是指六識各自。增上緣,是幫助識加強影響力的緣。如,眼根的主要作用,能加強眼識對外在事物能看見的力量。增上緣,必是有色的根所生的,而且必是針對外境的識。
根現量定義:各自增上緣有色根中所生的,離分別心、無有錯亂的耽著識。在根現前識定義的基礎上,加上離分別心,無有錯亂,和依靠有色之根。
a、根識如何脫離分別心。
先看是明裏,還是暗裏。明裏,是可以用現量所得的事物,比如,我現量可見桌子上這個瓶裏有多少水。暗裏,是必須用比量所證的一切事物。比如,他的包裏有沒有糖?我不能現量看見,只能根據他現在正在吃糖,推測可能他的包裏還有糖。
還有一種非常暗裏,比量都不可證,必須通過聖者言論比如佛經來暫時成立。
b、無錯亂之心。
見色體的根識是不錯亂的,因爲所見的對境,就如所見對境之像那樣存在著,如實有故。如,這個東西是綠的,我不會看成是黃的,是長的,我不會看成是短的,這叫不錯亂。他是怎樣看到的,他所見的對境就如那樣地存在著。
有人問:如果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有眼病的人,一個是正常人,一個見是黃色,一個見是白色,算誰對誰錯?怎麼叫與對境相合?相合的標准是共許,對錯不過是人們共同所定的,本質也是空。比如,印度的四種姓,在印度就是對的,在我們就是錯的。再如老鼠如果看東西都是黑白兩色的,那它們就在這個共同基礎上建立它們的標准。
c、依靠有色之根(才能明白識相)。
此問題上,有經部與唯識兩種不同觀點。依經部觀點。現前識,依靠根來分辨,識不是單獨見色。根,用現在的說法,好像類似于感覺器官的神經細胞之類,這只是個讓現在的人想像的比喻,指一種我們看不到的很細的色體,在眼眶內形成橢圓形的形相,幫助眼識收集外境的形相,以讓它認識明白。
依靠感覺知所在的根,才能看到色。依經部觀點,要靠叁個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才能生起根識。增上緣:對于生果能增強力度者。所緣緣:能使心識生成境像(對外境現象的模擬),這個境像,就像我們看電視轉播的足球賽,並不是真正球賽本身,而是生成的境像。看到色體後,使心識能感覺到的一種形相。等無間緣:前識滅後,第二刹那識馬上生起的功能,就是能接班的心識。就好像我們上班的換班,站崗的換崗一樣。
(唯識家所講根識之叁緣,其意義應如何理解?
一、謂由自己熏習習氣之力,主要能生自果根識境之相分,爲根識所緣緣之性相,比如:見青色前瞬根識,不論是否被其他之認識所間隔,仍然是同類見青色根識後瞬根識之所緣緣。把所取相說爲所緣緣,系就名言而言,非就總而言。
二、謂主要能生根識持境之種子,爲根識增上緣之性相,比如:由見青色前瞬根識之力,主要能生持青色之阿賴耶識上之力量。
叁、等無間緣之性相,已如前述,比如,由于前瞬認識之力,于感受見青色根識自性,主要直接生起相續識之上力量。)
眼根見色時叁種功能。1、能感覺到色體的一種形態。2、能(在眼根中)顯現出色體的模樣、圖像。眼根看到的色體不是直接的外在現象的真相,而是化到眼內的假象,眼睛以這個來判斷外在事物。3、能抓住現象直接轉移彙報給意識來了別。
2、意現量
2.1 能說明意現前識的量
說明意現前識的量,是通過現量可以知道的,因爲自證現前識是專門觀察內在六識的現前識,所以可以知道意現前識。
2.2 性相,也就是定義
意現前識,自因意根所生的,能了別外在事物的,離分別心,無錯亂之心的意識。怎麼理解根現前識所生起的等無間意識所生的,而且離分別心無錯亂之心?自己的增上緣是意根,類似于現在說的腦神經細胞,是意識所在處的根,能力是能直接了別、識別外在的一切事物,它又必須是離分別心無錯亂之心。什麼叫有分別心?一是推理的,二是現前認識不清的。比如,我現在看到瓶,反映給意識,判斷很精確,就不是有分別心的。而如果我猜測這人門後有個凳子,也不知是什麼樣子,十分模糊,這就是有分別心。
2.3 叁個緣
a、所生的前一刹那意根是等無間緣。
b、同時意根所識別的對境是所緣緣。
c、前一刹那所發生的意識就是增上緣。有因果關系。
2.4如何可以生起意現前識的方法
根現識諸後刹那之所以爲意根現識,謂由有自境之助伴根現識作爲等無間緣,所生之明了境像離分別複無謬誤之認識故。
意識(意現前識)者,謂由自之增上緣意根親生之識,亦即由自之前刹那同類識將消逝之際所生之識故,此說合理。
3、自證現量
謂唯向內緣取相,爲自證現識之性相,于一切識上皆有。
自證現量,是對自己內在思維的觀察方式,怎麼會存在這種完全內向的思維方式呢?一種解釋是,因爲我記得昨天的事,所以必然有記憶的意識,記憶的意識不是虛象的,是現前識,說明有一種意識能夠觀察自己的思維和五根識等,所以就有了這樣的記憶。中觀否定這個,認爲這只是思維的回顧。
4、瑜伽現量
謂由修持正確義境之力所生聖者離分別複無謬誤之認識,爲瑜伽現識之性相,分爲:聲聞,獨覺,大乘之瑜伽現識叁種,舉例如次:如聲聞之見道,獨覺之見道,大乘之見道。
瑜伽現量,離分別心,無散亂心,無我、無法的現量。是聖者以上才有的現量。
比量
謂依具備叁相之因對自之隱秘境新證之知覺,爲比量之性相。分爲叁種:一、物力比量,謂如以所作性爲因,證悟聲是無常之知覺。二、世許比量,謂如以存在于所明了境物上之因,而可雲懷兔是月而證悟之比量。叁、信解比量,謂如依經過叁種觀察所訂正之聖教爲因,證悟“由施造福”等聖教所啓示之義爲不欺诳之知覺。
具境
能理解或能明了,爲具境(認識)之性相。分爲能诠(語言)及心識二種。
關于能诠與所诠
能诠:由語言之力能理解所诠意義,爲能诠之性相,從性質方面分爲:名、句、文叁種。
能诠從性質方面分爲:名、句、文叁種。
唯能诠表境物之性質,爲名之性相,如言瓶子。分爲二種:謂對彼物首先以語言安名之—,能藉以無誤理解其義,爲彼物真名之性相,比如:言獸王爲獅子。謂爾爲可安真名之物,因其與他物有某些相似處作爲理由,對彼物後來所安之名,爲彼物假名之性相,比如:婆羅門孩童,因其嘴大鼻塌,故名之曰獅子。
能诠表境物性質或差別,是句之性相,如說:小瓶子。
能結合诠表境物差別法(特點)正反兩面之事,爲文之性相,如說:用小瓶盛水來!
所诠:謂由名言所理解,爲所诠之性相,分爲:由執著言語思維之力說出之語言所理解之義,爲執著所诠之性相;由言語思維分別識所見力說出之語言所理解義,爲由執著所诠說出直接所诠之性相,比如瓶之總義(即抽象之瓶)。
執著所诠分爲:直接執著所诠及間接執著所诠二種。比如:由依诠表瓶無常之言語理解瓶爲無常,瓶非常住(永恒不變)。
又所诠分爲:講說時之所诠、入物時之所诠。前者分爲:執著所诠,真正所诠二種。後者不分類。講外境終。
主要經論及講義:
1、(前期正理派的《正理經》)
2、陳那菩薩,玄奘譯《因明正理門論》、《集量論》(法尊大師譯編《集量論略解》
)――新因明
3、商羯羅主,玄奘譯《因明入正理論》(釋《因明正理門論》)
4、法稱大師《釋量論》(法尊法師譯《釋量論略解》),共有因明七論(《釋量論》、《定量論》、《正理滴論》、《因滴論》、《觀相屬論》、《成他相續論》、《诤正理論》)
5、宗喀巴大師著,楊化群譯,《因明七論入門》
6、窺基大師著《因明入正理論疏》
7、薩班
慶喜幢編著,明性法師中譯《量理寶藏論》
8、楊化群著《藏傳因明學》
9、沈劍英的因明學研究
10、剛曉法師所講因明論和集量論
11、波米.強巴洛卓著《入因明學階梯》
12、夏壩活佛講因明,似乎是依根敦主巴(Dge-bdun-sg-lub,1391-1474)著《大量論正理莊嚴論》而講
13、寶僧法師《因明基礎課》
14、剛曉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15、寶僧法師《般若中觀因明寶鬘集》
《集量論筆記――佛教的知識論(莊朝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