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集量论笔记――佛教的知识论(庄朝晖)▪P2

  ..续本文上一页

  关于现量

  [13]现量就是无分别的新生的正确认识(离分别新生无错谬识)。现量要具备三个特征:1、无分别,不是依靠概念生起的。2、新生的,最初产生的。3、一定要没错的。

  [12]现前识:无分别的无错乱的心识。现前识分四部分:根现识,意现识,自证现识,瑜伽现识。现量可以说是重新认识的现前识,现量也可分为四部分:根现量,识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

  值得注意的是,现量的内容与名是不同的。现量的内容必须通过现量才能知道;但名是比量可知。比如我看到张三这个人,张三这个人是现量的内容,现量可知;而“张三”则是一个名,这是比量可知的。

  四种现量

  有四种现前识(根现前识,意现前识,自证现前识,瑜伽现前识),对立的也有四种现量(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现前识与现量类似,现量在现前识的基础上再加上“新生”这一约束条件,故放在一起说。

  1、根现量

  根现前识定义:各自增上缘有色根中所生的对境识。其中的各自是指六识各自。增上缘,是帮助识加强影响力的缘。如,眼根的主要作用,能加强眼识对外在事物能看见的力量。增上缘,必是有色的根所生的,而且必是针对外境的识。

  根现量定义:各自增上缘有色根中所生的,离分别心、无有错乱的耽著识。在根现前识定义的基础上,加上离分别心,无有错乱,和依靠有色之根。

  a、根识如何脱离分别心。

  先看是明里,还是暗里。明里,是可以用现量所得的事物,比如,我现量可见桌子上这个瓶里有多少水。暗里,是必须用比量所证的一切事物。比如,他的包里有没有糖?我不能现量看见,只能根据他现在正在吃糖,推测可能他的包里还有糖。

  还有一种非常暗里,比量都不可证,必须通过圣者言论比如佛经来暂时成立。

  b、无错乱之心。

  见色体的根识是不错乱的,因为所见的对境,就如所见对境之像那样存在着,如实有故。如,这个东西是绿的,我不会看成是黄的,是长的,我不会看成是短的,这叫不错乱。他是怎样看到的,他所见的对境就如那样地存在着。

  有人问:如果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有眼病的人,一个是正常人,一个见是黄色,一个见是白色,算谁对谁错?怎么叫与对境相合?相合的标准是共许,对错不过是人们共同所定的,本质也是空。比如,印度的四种姓,在印度就是对的,在我们就是错的。再如老鼠如果看东西都是黑白两色的,那它们就在这个共同基础上建立它们的标准。

  c、依靠有色之根(才能明白识相)。

  此问题上,有经部与唯识两种不同观点。依经部观点。现前识,依靠根来分辨,识不是单独见色。根,用现在的说法,好像类似于感觉器官的神经细胞之类,这只是个让现在的人想像的比喻,指一种我们看不到的很细的色体,在眼眶内形成椭圆形的形相,帮助眼识收集外境的形相,以让它认识明白。

  依靠感觉知所在的根,才能看到色。依经部观点,要靠三个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才能生起根识。增上缘:对于生果能增强力度者。所缘缘:能使心识生成境像(对外境现象的模拟),这个境像,就像我们看电视转播的足球赛,并不是真正球赛本身,而是生成的境像。看到色体后,使心识能感觉到的一种形相。等无间缘:前识灭后,第二刹那识马上生起的功能,就是能接班的心识。就好像我们上班的换班,站岗的换岗一样。

  (唯识家所讲根识之三缘,其意义应如何理解?

  一、谓由自己熏习习气之力,主要能生自果根识境之相分,为根识所缘缘之性相,比如:见青色前瞬根识,不论是否被其他之认识所间隔,仍然是同类见青色根识后瞬根识之所缘缘。把所取相说为所缘缘,系就名言而言,非就总而言。

  二、谓主要能生根识持境之种子,为根识增上缘之性相,比如:由见青色前瞬根识之力,主要能生持青色之阿赖耶识上之力量。

  三、等无间缘之性相,已如前述,比如,由于前瞬认识之力,于感受见青色根识自性,主要直接生起相续识之上力量。)

  眼根见色时三种功能。1、能感觉到色体的一种形态。2、能(在眼根中)显现出色体的模样、图像。眼根看到的色体不是直接的外在现象的真相,而是化到眼内的假象,眼睛以这个来判断外在事物。3、能抓住现象直接转移汇报给意识来了别。

  2、意现量

  2.1 能说明意现前识的量

  说明意现前识的量,是通过现量可以知道的,因为自证现前识是专门观察内在六识的现前识,所以可以知道意现前识。

  2.2 性相,也就是定义

  意现前识,自因意根所生的,能了别外在事物的,离分别心,无错乱之心的意识。怎么理解根现前识所生起的等无间意识所生的,而且离分别心无错乱之心?自己的增上缘是意根,类似于现在说的脑神经细胞,是意识所在处的根,能力是能直接了别、识别外在的一切事物,它又必须是离分别心无错乱之心。什么叫有分别心?一是推理的,二是现前认识不清的。比如,我现在看到瓶,反映给意识,判断很精确,就不是有分别心的。而如果我猜测这人门后有个凳子,也不知是什么样子,十分模糊,这就是有分别心。

  2.3 三个缘

  a、所生的前一刹那意根是等无间缘。

  b、同时意根所识别的对境是所缘缘。

  c、前一刹那所发生的意识就是增上缘。有因果关系。

  2.4如何可以生起意现前识的方法

  根现识诸后刹那之所以为意根现识,谓由有自境之助伴根现识作为等无间缘,所生之明了境像离分别复无谬误之认识故。

  意识(意现前识)者,谓由自之增上缘意根亲生之识,亦即由自之前刹那同类识将消逝之际所生之识故,此说合理。

  3、自证现量

  谓唯向内缘取相,为自证现识之性相,于一切识上皆有。

  自证现量,是对自己内在思维的观察方式,怎么会存在这种完全内向的思维方式呢?一种解释是,因为我记得昨天的事,所以必然有记忆的意识,记忆的意识不是虚象的,是现前识,说明有一种意识能够观察自己的思维和五根识等,所以就有了这样的记忆。中观否定这个,认为这只是思维的回顾。

  4、瑜伽现量

  谓由修持正确义境之力所生圣者离分别复无谬误之认识,为瑜伽现识之性相,分为:声闻,独觉,大乘之瑜伽现识三种,举例如次:如声闻之见道,独觉之见道,大乘之见道。

  瑜伽现量,离分别心,无散乱心,无我、无法的现量。是圣者以上才有的现量。

  比量

  谓依具备三相之因对自之隐秘境新证之知觉,为比量之性相。分为三种:一、物力比量,谓如以所作性为因,证悟声是无常之知觉。二、世许比量,谓如以存在于所明了境物上之因,而可云怀兔是月而证悟之比量。三、信解比量,谓如依经过三种观察所订正之圣教为因,证悟“由施造福”等圣教所启示之义为不欺诳之知觉。

  具境

  能理解或能明了,为具境(认识)之性相。分为能诠(语言)及心识二种。

  关于能诠与所诠

  能诠:由语言之力能理解所诠意义,为能诠之性相,从性质方面分为:名、句、文三种。

  能诠从性质方面分为:名、句、文三种。

  唯能诠表境物之性质,为名之性相,如言瓶子。分为二种:谓对彼物首先以语言安名之—,能藉以无误理解其义,为彼物真名之性相,比如:言兽王为狮子。谓尔为可安真名之物,因其与他物有某些相似处作为理由,对彼物后来所安之名,为彼物假名之性相,比如:婆罗门孩童,因其嘴大鼻塌,故名之曰狮子。

  能诠表境物性质或差别,是句之性相,如说:小瓶子。

  能结合诠表境物差别法(特点)正反两面之事,为文之性相,如说:用小瓶盛水来!

  所诠:谓由名言所理解,为所诠之性相,分为:由执著言语思维之力说出之语言所理解之义,为执著所诠之性相;由言语思维分别识所见力说出之语言所理解义,为由执著所诠说出直接所诠之性相,比如瓶之总义(即抽象之瓶)。

  执著所诠分为:直接执著所诠及间接执著所诠二种。比如:由依诠表瓶无常之言语理解瓶为无常,瓶非常住(永恒不变)。

  又所诠分为:讲说时之所诠、入物时之所诠。前者分为:执著所诠,真正所诠二种。后者不分类。讲外境终。

  主要经论及讲义:

  1、(前期正理派的《正理经》)

  2、陈那菩萨,玄奘译《因明正理门论》、《集量论》(法尊大师译编《集量论略解》

  )――新因明

  3、商羯罗主,玄奘译《因明入正理论》(释《因明正理门论》)

  4、法称大师《释量论》(法尊法师译《释量论略解》),共有因明七论(《释量论》、《定量论》、《正理滴论》、《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诤正理论》)

  5、宗喀巴大师著,杨化群译,《因明七论入门》

  6、窥基大师著《因明入正理论疏》

  7、萨班

  庆喜幢編著,明性法师中译《量理宝藏论》

  8、杨化群著《藏传因明学》

  9、沈剑英的因明学研究

  10、刚晓法师所讲因明论和集量论

  11、波米.强巴洛卓著《入因明学阶梯》

  12、夏坝活佛讲因明,似乎是依根敦主巴(Dge-bdun-sg-lub,1391-1474)著《大量论正理庄严论》而讲

  13、宝僧法师《因明基础课》

  14、刚晓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15、宝僧法师《般若中观因明宝鬘集》

  

《集量论笔记――佛教的知识论(庄朝晖)》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