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集量论笔记――佛教的知识论(庄朝晖)

  集量论笔记――佛教的知识论

  作者:庄朝晖

  归敬为量利诸趣,示现善逝救护者。――陈那菩萨《集量论》

  本文以宗喀巴大师著,杨化群先生译的《因明七论入门》[5]为中心,结合其它经论及讲义,侧重对集量论进行一些整理与思考。错漏之处,恳请指正!

  因明的作用

  在佛陀时代,舍利弗尊者就以大辩才,摄服无数学者修行者归入佛门。当时的辩论理论,还没有形成专门的一门学问。

  [5]在宗喀巴大师传中记载:过去西藏地方讲授七部量论及陈那集量论者,仅知它是一种论述辩论方式的著作,以为其中没有讲到成佛证解脱的理路。他以纯洁犀利的智力,通观所有“因明”论著,特别是观察到陈那的《集量论》,法称的《释量论》等,把大乘和小乘的一切修行次第,都正确地归纳进去了,因此,他对陈那、法称崇奉异常,从他在书跋中写的一首诗中,就可以看到他出自肺腑的景仰和赞颂。诗云:“三类所知诸事物,悉由三量予抉择,能立能破以语诫,正理二主稽首礼。”

  又据《夏坝活佛讲因明》:“学因明主要为了三项:一、驳斥别人的邪见,比如不信佛法的人,对佛法反感的人等,要能说服他。二、摄受弟子,能给他讲明道理。三、为了自己能够通达一切教证二法。”

  现在是科学时代,大众相信科学,而因明学正是最讲究思辨的。我以为,因明论正是很科学的辩论理论。所以,佛教徒和佛学研究者都有必要多多学习因明论和集量论。

  因明论与集量论

  [5]“因明”一词,藏文原为“量(tshad

  ma)”。在汉地,似乎因明论偏重因明逻辑,而集量论更侧重知识论。关于因明逻辑,汉地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而对于集量论,汉地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本文主要侧重于集量论这一方面。

  [12]量,梵语叫“巴日玛那”,就是用尺“量”(发音为二声)长短的量的意思。“玛那”是“量”,“巴日”是首先,从新,更新的意思,量,必须是新的认识,不是已知的认识恢复记忆,是从新认识的,量到的,知道的。

  量的定义:重新真切地认识自境之心。1、如果是已知的认识恢复记忆的不是量。2、没有一点虚假和偏见,是实实在在的真切的认识。3、必是意识认识事物的思维,心就是意识。4、所认识的对象叫自境。

  量,分两种,现量和比量。

  关于“境”与“有境”的翻译

  杨化群先生分别把“境”与“有境”翻译为“客观”与“主观”。对此,末学认为不太妥当。随着西方现象学的发展,“客观”与“主观”的二元对立,渐渐被扬弃了。另外,从佛学角度讲,佛学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虚云老和尚在《答蒋公问法书》里说道:“所谓唯心唯物。有神无神。皆是识心分别计度耳。或云。“若是。佛学亦唯心论耳。”佛学虽说唯心。然与哲学上之唯心论悬殊。哲学上之唯心论。于心执有。于物执无。释迦所谓以攀缘心为自性。执生死妄想。认为真实者。唯物论者。于物执有。于心执无。释迦所谓颠倒行事。误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者。唯神论者。划分物质实体。与神灵实体。为截然不同之两个世界。释迦所谓惑一心于色身之内。认一沤体。目为全潮者。各执偏见。或因近视。认牛之影像为牛。或以管窥牛。见牛角者则认牛角为牛。见牛头者则认牛头为牛。本无不是。弊在不见真牛全体。佛教则溯本穷源。将真实白牛清楚指出。若因指观牛。未有不见真牛全体者。故欲救唯心唯物论之偏闭。舍佛教莫属。”

  所以,不妨仍然保留为“境”与“有境”。可知晓或可明了,为境之性相(即定义);能理解或能明了,为具境之性相。

  “境”与“有境”的定义相辅相成,一个是可明了,一个能明了。如果“境”少了“有境”,“境”就不成其为“境”;如果“有境”少了“境”,“有境”也不成其为“有境”。这种定义方式,也从某种程度上否定了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问题,反映了“境”与“有境”和合而成的特征。

  境

  [13]“无我”(无自性)是最大的集合,“无我”里面又分成“存在”与“不存在”,也就是“有”(境)和“没有”。

  “有”、“境”和“所知”这些概念是相等的,是同义概念。 “没有”是不存在,如兔角、既是A又不是A的东西、我(自性)。

  “有”(境)是一种能被我们量所缘到的,即能被我们所认识的。任何能被我们认识的,能作为我们对境,作为我们认识对象的东西,那就是存在。如果不能被我们认识的东西就是不存在。上面说的“我们”是指所有有情,如果我们辩论时直接就说佛就对的,因为佛是遍知,佛都不认识,那就把它放在不存在那一类了。

  这个分类是存在。有,也叫所知。能知是心、识,当然也可说我。所知的就是我们认识的对象。所知、有、存在,都是同义词。在有里面有分成两大集合:常(无为法)、物(有为法)。常就是一种非刹那性的法(无常是刹那性的),它不是刹那刹那变化的,例如概念。

  据[5],外境之性相为,可知晓或可明了。

  无为法(常)

  [13]一般我们说凡是概念性的东西都是常的。为什么?因为它是我们拟造出来,想像出来的。虚空是常的,那么但凡是常的东西就不能被我们直接经验,不能由那种无分别心去经验的――现量一定是无分别的,常是不能被尝到、闻到、见到、摸到。

  “虚空”与“无我”都属于无为法。“虚空是没有阻碍的”,只是一种构造上面的东西,只是我们在理解上面是通过分别心来构造出来的,而不能直接被我们经验所见的。“无我”是常的东西。因为无我本身是构造的,是没有实际变化的东西。任何依靠我们思维认识产生的,那就是常。

  [12]无为法是常恒,定义:不是刹那变化的法。常恒有两种,一切现象的常恒,部分现象的常恒。前者如无为法的虚空,[15]后者如瓶中的虚空。

  有为法(物)

  [12]有为法是无常,定义:是刹那变化的法。刹那,是打一个响指的时间的六十五分之一,这是经量部的说法。中观不承认有最短的时间,只有更短的时间。也不承认有最小的灰尘,只有更小的灰尘。

  [13]物里面又分三大块:物质(色法)、心、不相应行。

  1、物质

  物质的定义是:可成为色之法,由微尘所成者[5]。

  物质又有两个分类:外物质、内物质。它们的区分就是能不能被有情相续(心)所摄受的。跟我们生命直接有关的而被心摄受的就是内物质,如身体上的眼、耳、鼻、舌,所谓的五根。外物质就除此以外的物质性的东西,又分成颜色、形状等。颜色又分四个根本色(青黄红白),八个支分色。

  [13]内物质(内色)就是我们身根所摄的五根,外物质(外色)就从五尘里面去分,色、声、香、味、触里面去分,就是我们攀缘的那个对象。这里要注意,物质在传统上就翻译成色法,但是色声香味触里面也有一个色,但那就不是色法了,而是色处。那么色处的定义就是被眼识所能够直接看到的东西。那么眼睛所看的色处里面又有颜色和形状两种分法。颜色有根本色和支分色,形状分成长短等。

  2、心

  心,明了就是它的定义。能够明白能够了解。心也有叫识的。心里面分心王,心所等。(心王和心所可以参见《大乘百法明门论》)。心的分法有好多种,心所只是从功能上而分的。另外有七种心的分法:现量、比量、再决识(已决智)、伺察意(分别意)、现而不定识、犹豫(疑惑)、邪见(颠倒识)。

  现量就是无分别的新生的正确认识(离分别新生无错谬识)。它要具备三个特征:1、无分别,不是依靠概念生起的。2、新生的,最初产生的。3、一定要没错的。

  比量与现量的差别在于它是有分别的,它依靠概念、推理的认识而产生。关于新生,辩论上面还是很多的。

  再决识就是在通过上面两种量已经产生正确认识后,对原来的那个事物再次决定的认识。它跟前面两个的区别在于它不是新生的,就是已经认识到了,然后再决定。在下部见中都是如上划分的,中观见把再决识归到量里面去,然后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唯识部里再决识不是量,量一定要是新生的。唯识以下的两部宗里面,再决识就不是新生的,它就不能成为量。

  伺察意是不依靠因的,没有依理推导之下,对事物产生一种新生的确定的认识。就是不晓得声是不是无常,就肯定声是无常。有点像我们现在宗教徒有很多对自宗的那种决定,所谓的感觉到是这样,是没错吧,但是讲不出原因。

  现而不定识是什么呢?比如我在专注讲课时,但我眼睛偶尔还会看到外面的东西,那个背景在我心中在现量当中现起来,但我(心不在那上面)没办法决定。

  犹豫,就是对一件东西是还是不是,两边都摆,无法作出决定。在作判断时无法确定就是犹豫。决定就是确定的。

  邪见就是错误的认识。如外道说声是常的,那是邪见。这个是没有原因,但至少他是确定的。

  这是心的很主要分法,学佛教心理学部分时,这个七个分类大概要辩一年。

  3、不相应行

  不相应行,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识的那个物,你说物质,它不是,你说它是心,它不是。它是一种很特殊的东西,如时间。

  我感觉,不相应行应该就是《大乘百法明门论》里的“心不相应行法”。

  刚晓法师在《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14]里说:“所谓假法,就是只有个空名字而无有实体自性,也就是我们俗话常讲的“有其名而无其实。”它与我们前边所说的心所法、色法以及八识心王──心王我们也马上说──不相同。心王、心所有法、色法是真,即有实体自性。”

  从本质上来说,心王、心所、色法以及一会儿要说的心不相应行法都是有为法,都没有自性,都是众缘和合之法,但人家心王、心所、色法还有可指,而心不相应行法则可指也没有。举个例子,心不相应行包括“数”,像一、十、百等等数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能直接被明了…

《集量论笔记――佛教的知识论(庄朝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