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漏] ──衆生心二性合
纏之二釋┤
└ 義演:四分互能所纏 [無漏] ──取四分者
頌中又雲“見種種差別”者,以其遍通叁量故,或現或比,或量非量,沒有定的。而自證證自證不說種種差別者,以其唯通現量故,至于相分,所緣爲義,非能緣智,根本談不到所謂幾量通幾量屬,故亦不說種種差別者,今總撮此頌要義,在明四分,內分二性即自證證自證,外分二性即相見二分也。義如表式:
┌相 分 現量 ┐
內外一切分┤見 分 比量 ├叁量
│自證分 非量 ┘
└證自證 外分性┐性別
內分性┘
四分之所依、約略說明,現在就討論到四分之立理矣。
護師立四分之道理有二:(1)援見相例自證不可無能證者,意謂見之緣相,自體爲證,自體緣見,又誰證耶?見是心分,以自體爲證,然自體亦心分,心分既同,亦應有證,識論所謂“此若無者,誰證第叁?”故基師量雲:
第叁分心應有能證之心…………………………………宗
心分攝故…………………………………………………因
如見分……………………………………………………喻
見分是心分,以自證爲能證,第叁自體亦心分,故應以證自證爲能證也。(2)諸能量者,必有量果,見望相爲能量,見以自體爲量果;自體望見爲能量,則自證亦應有量果,故基師量雲:
第叁爲能量,應此量果…………………………………宗
能量攝故…………………………………………………因
猶如見分爲能量…………………………………………喻
若答第叁量果是見分、則有二障:(A)見緣相爲外緣作用,而自體緣見爲內緣作用,內外相異,故自體不應以見分爲量果也。(B)論雲:“證自體者,必現量故”,見緣相遍能叁量,故見分有時非量所攝,見分不能充任第叁自體之量果,又一有力之理由也。然具內緣作用及唯現量而能爲第叁之量果者,其唯第四證自證分也必矣。但此處有問難,即上文雲:凡能量者,必有量果,准此類推,證自證望自體爲能量,自證爲所量,若凡能量必有量果,則第四能量之證自證亦應有其量果,如第四有量果,豈非于第四之外再立第五第六乃至無窮分而有無窮之過耶?此疑甚是,然盡管只立四分無須立五立六乃至無窮分也,以第叁第四互爲量果,不須增立,無無窮過,本此推理,四分輾轉爲能所量果,共有四重:
第一重 第二重 第叁重 第四重
┌所 量…相 分…見 分…自 證…證自證 ┐
智 用 ┤能 量…見 分…自 證…證自證…自 證 ├智 體
└量 果…自 證…證自證…自 證…證自證 ┘
如是四重,諸識能緣行相上之作用,才能健全,四分缺一,作用不成,如杏子然,相如杏皮,見如杏肉,自證如杏核,證自證如杏仁,皮肉核仁四要素組合的一個整體,多個少個也都不行,今此四分于諸識能緣行相上之作用亦然,皮肉核仁在成全杏子的體業上是不即不離的,四分于心心所法之能緣行相上亦是不即不離,此四分之不即不離,基師說有二義:(一)四分功能各別故非即,體一故非離。(二)四分能所緣異非即,無別種生,一體用異非離。 [按常雲:後叁同種生,相見或同種或別種,基師雲四分無別種生,乃約同種論耳。] 所以此四分于諸心心所法之能緣行相上不增不減,恒但四分,不即不離,唯識理成。
結論
關于這四分的看法,各人有各人之不同,最近我爲此問題曾探求各方意見,有主張根本推翻安難陳護四分義而唯見一分者,有主張宗仰無著世親而繼難師建立相見二分者,有主張陳那相見自證叁分者,有主張護師相見自體證自證四分者,雖各有立理之出入,然以諸識能緣行相上論,則大有不足與健全之別。依唯識理論判斷,則主張唯見一分者,須有四事請問:(一)依陳師相見必有其依體之理論肯定:唯見一分便蹈入有用無體之過轍,且無根本而有枝末者,曠世未見。(二)依心心所之四緣論,唯見一分缺所緣緣。(叁)既許唯見一分,則心外之山河大地等有耶無耶?若無,明陳眼簾,世間相違,若有,豈非境識有別而踢翻唯識大宗耶?(四)若謂山河大地之所以有者,唯見變現,然須知能所本爲相待,既許有能變現,何不許有親所變現即爲相分耶?斯何異飯飽腹而曰自飽,洵不知何所指焉?或謂山河大地從賴耶種生,生時不知無能所分,不但唯識無此說,即君自家主張又動搖矣,以既許能生何不許所生, [稻等種非心法,此中所不收] 能所生既具,甯非隱許相見而攻自之唯見一分耶,用自意許攻自言陳可乎?此又不知何所據而雲然也。至安師一分依他自證,陳師認爲有體無用,不啻木石無活動用,其不能成立,可想而知。難師相見二分,都爲依他,然相分依于見,相假見實,即相雖依他,而無種生,亦無實體,見依他從種生,有體性正,故難師之相見成共依他,不共有體,此說照陳師評來不但與安師相反的落入知用而不知體,且亦缺量果,亦無追憶曾習境之心用 [其義詳前] ,短見暴露,成立難矣。陳師叁分,雖較安難二師近情近理,然以護師思想批判下來,仍有不盡理處;一欠能證知者,二亦缺量果,見前可知,故筆者意護公四分思想較余盡理,而一般正統派唯識學者,則以安難二師之說爲不正義,陳護二說爲正義也。
廿七,十一,叁,在蜀漢藏院。
《安難陳護四分義之看法(福善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