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量論,這後面的近幾百年則爲新量論階段,也是“藏傳”的特色之所在。
與漢傳因明相比,藏傳因明又有如下特點:
1.師承不同,重點不同,作用不同
漢傳因明主要師承了陳那的因明理論,而且特別是以大、小二論(《正理門論》與《人正理論》)爲主,以邏輯的立、破爲重點,量論的內容則處于次要地位。而藏傳量論雖然也崇奉《集量論》爲“量經”,但實際上更多地是以法稱及其後學的注疏爲主,是知識論、邏輯學、論辯學、語言學四位一體,但更注重于知識論(認識論)。由此而形成了因明在佛學體系中的不同的作用和地位。在漢傳佛教中,因明只是論辯的工具(手段)屬于“小道”,而在藏傳佛教中因明與內明合一,可以通過現、比二量證成四谛之理,最終達到解脫的目的,量論具備了修道次第的意義。這也是漢地因明中斷了數百年,而藏傳量論卻綿延至今的原因之一。
2.在教理上以中觀應成派爲主導
漢傳因明主要是以瑜伽行派的唯識學說爲其教理背景。而藏傳佛教是以中觀派爲主導的,藏地有“六莊嚴”之尊稱,居首位的是龍樹和提婆,然後才是無著、世親、陳那、法稱。大乘中觀宗在印度的發展,大致經曆了叁個階段:初期爲龍樹、提婆,提出了一切空假而又不著空的中道觀,中期是清辯的中觀自續派和佛護的中觀應成派。自續派不許諸自相勝義有而許爲名言中有,而應成派在名言中也不許有相續之自性,故在論辯中只強調破斥對方之妄執,而不立自續之因喻。後期,中觀自續派有叁大論師,即智藏、寂護、蓮花戒,應成派則由月稱和阿底峽所承續。從藏傳佛教看,初期是接受了寂護、蓮花戒的中觀自續說,而自宗喀巴後,格魯派則持阿底峽的中觀應成說:“西藏初期佛法,可謂順瑜伽行之中觀見,至阿底峽尊者時,遂一變爲應成派之中觀見。”“我國西藏所傳習的佛護、月稱兩大論師的中觀宗”(注:《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0年印行,第136頁。)。但藏傳因明又是陳那與法稱因明的承續,故亦吸取了唯識與經部的一些教義,如在講認識對象時,也承認經部的“極微”說,承認“現量”(感覺經驗)的重要性,在心、物關系上則強調由“識”而成事,而從根本上則是持中觀之空假說:“佛說:若觀察外,則認許極微;若觀察名言之實,則認許唯識;若取勝義實境,則離戲論而取。”總之,藏傳因明是以中觀應成派學說爲主導,吸取了唯識、經部之精華,構成了一個極爲精致的唯心主義的知識論體系。
3.對應成論式的重視
“應成論式”這種形式在佛典中早就出現過,在龍樹的《中論頌》中已經用過不少。龍樹的後學,特別是佛護——月稱一系總是用這種只破不立的形式來駁斥他宗,這是與他們的佛學理論一致的,故這一派被稱之爲中觀應成派。在陳那的《正理門論》、《集量論》中也多次使用了“反破方便”和“順成方便”的變通論式,但尚未把“應成論式”正式作爲一種能破的論式。法稱在《釋量論》的“爲他比量品”中又明文否定應成論式是能破的一種正式論式(注:見《中國邏輯史·唐明卷》,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59頁。)。而在藏傳量論中,特別是新量論的著作中逐步把應成論式列爲能破的正式論式,甚至專重于闡述應成論式,這是對邏輯論式的豐富和發展。
4.獨特的研習方法和學製
與漢傳佛教不同,在藏傳佛教中,因明不是“小道”,而是一門必修課程。在格魯派寺院中,一名學僧入寺,需循序修習以下五部論著:《釋量論》、《現觀莊嚴論》、《中觀論》、《戒律》、《俱舍論》,前後長達25年。其中,作爲量論的基礎課,又需先學二年“攝類辯論”,然後才能讀法稱的原著。每個寺都設有多個紮倉(佛學院),紮倉內分設若幹年級,有相應的晉升製度,按學習成績,可以取得格西(博士)學位,可以升任寺院的洛本、堪布(院長)等職,甚至可以成爲活佛的經師。學習的方式是班級製,逐年考試升級,學員可以自由拜師。各寺又依據經典,自編教本。在學習中,一般是先由導師領誦課文,再由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進行考核。一年四季中各有一次大辯論,爲時一個月。辯場就設在紮倉的露天林場,用碎石鋪地,學僧分班席地而坐,由一班長維持秩序,學員輪流坐到中央,充當答辯者。其他學僧爭先恐後地起立提問,答辯者則端身正坐,頭戴黃色雞冠形僧帽,一一予以答複。在答辯中亦可以擊掌頓足,如有答非所問或文不對題,則提問者可用念珠在答辯者頭上繞叁圈,念“稱爾松”(轉叁圈),或“擦”(羞)。紮倉堪布還定期視察辯論場,逐班檢查學習情況。在大辯論期間,則由堪布親臨指導,並且組織班際對辯。平常的日子中,每晚學僧都須出舍,按年資排坐在院壩內背誦經文,由執事巡察。每年有二次堪布面試,分別在冬、夏兩季,規定每人背誦貝葉經50頁,超過者受獎,不足者受罰。每年冬季大辯論時,叁大寺各紮倉各選派學員集中到繞朵寺進行一個半月的大辯論,盛況空前,熱鬧非凡。
學製中又規定七年之後可以參加格西學位的考試,分爲拉讓巴、措讓巴、多讓巴、嶺賽四等,其中一、二等格西要求能立宗答辯,一等格西要在大昭寺傳昭大會上通過,第二等格西要求在小昭寺傳昭大會上通過。考取格西可以授予官職,亦可任紮倉的堪布(院長)。現在的十四世達賴也曾考過格西學位,“文革”以後1986年和1988年都召開過傳昭大會。
藏傳因明不但開創了因明邏輯發展的新局面,而且在中國邏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擇要介紹如下:
1.對概念邏輯外延的劃分
薩班《量理藏論》雲:“識現爲異與一之門,立諸事之一與異之名。”“一”就是概念間的外延重合,是同義詞,“異”又可分爲叁種情況:“彼等異法若饒益則系屬,若妨害則相違;若非二者,則安立爲異。”(注:見《中國邏輯史·唐明卷》,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81頁。)系屬也就是概念外延間的包含關系,相違是指並列關系,其中又分爲反對關系和矛盾關系,而“爲異”也就是陳那《正理門論》中講的“別異”關系,就是概念外延上的交叉關系。至此,薩班已完整地表述了概念間的五種基本的外延關系,這在中國邏輯史上也是最早最明確的一次分類。
2.“十六遍”的直接推理
關于因法與宗法間的外延關系,因明中一般把滿足第二相稱之爲“後遍”,滿足第叁相稱之爲“遣遍”。但在藏傳因明中又新增了“下遍”與“違遍”:“凡無彼因,皆遍無彼後陳,名爲違遍;凡是後陳,皆遍是因,名爲下遍。”(楊化群《藏傳因明學》第318頁)而如果在這四遍的聯項或謂項中再進行一次否定,則構成了顛倒四遍,共合爲八遍,其邏輯式如下:
後遍MAP 顛倒後遍MEP
下遍PAM 顛倒下遍PEM遣遍
附圖{圖}EM 顛倒遺遍
附圖{圖}E
附圖{圖}違遍MEP 顛倒違遍ME
附圖{圖}這其中
附圖{圖}EM=ME
附圖{圖}=MAP,PEM=MEP,而PAM和PEM是性質判斷邏輯方陣中的上反對關系。四遍如果按照二二排列組合又可成爲十六遍乃至叁十二遍等,這其中,凡是後遍重疊的,判斷的值不變;後遍之後重疊下遍的,其單數之重疊即等值于下遍,雙數之重疊等值于後遍。違遍、下遍、遣遍等交叉重疊亦都有其規律性……實際上這種“遍”的翻轉是體現了性質判斷的對當關系和換質換位的直接推理關系,這在邏輯史上都是有其重要的曆史意義的。
3.關于應成論式
在陳那因明中,作爲省略式,可以只有宗支、因支和同喻依。而在法稱那裏,甚至可以進一步省略宗支和喻支,這就使藏傳因明在其進一步的發展中,形成了“因的系列”的應成論式。所謂應成論式是指因明中專用于反駁的論式。只是在藏傳量論中才成爲主體論式。應成論式也分爲真、似,破它和斷诤等。破他論式如:
敵立:凡是顔色都是紅。
我破一:則以白法螺之顔色作爲有法,應是紅,是顔色故,因爲你已認許紅與顔色周遍。
我破二:如果你認爲我的這個因不成立,那麼仍以白法螺之顔色作爲有法,應是顔色,是白色故。
我破叁:如果你認爲這個因仍不成立,那麼還可以立白法螺之顔色應是白,蓋與白法螺之顔色是一故。
我破四:如果你認可這相反的論題,那麼白法螺之顔色作爲有法,應非紅,是白故。
我破五:那麼這與你最初所立的論題,凡是顔色都是紅,就成了相違。
從“破一”到“破叁”是一個系列論證,內涵著一個連鎖叁段論,到“破四”引出我方的宗,“破五”則是用歸謬法否定了敵宗。另外,從單一論式而言,尚有五種不同類型的應成論式,其中有宗有法或宗法分別爲聯言判斷或因支爲聯言判斷的複合叁段論式。在藏傳因明中還有二支式、四支式等,這些都有待于去作進一步的研究。
4.其他“攝類”範圍中的邏輯思想
關于性相、所表、事相。性相是指概念的內涵,所表是指表達概念的詞項,事相則是指概念外延劃分中的例舉方法。揭示概念的內涵就需要下定義,在宗喀巴的《因明七論入門》中講了下定義中的叁種過失:(1)“性相不遍之過,比如,以具頸背肉峰等花斑,爲犏牛之性相。”這是定義過窄的過失。(2)“性相逾遍過,比如,立具頭顱,爲犏牛之性相。”這是屬于定義過寬的過失。(3)“不存在于相依之過,比如,比具頸背肉峰等爲理由,將馬說爲犏牛。”這是指定義項與被定義項不相稱的過失。(以上引文均引自楊化群《藏傳因明學》第65頁)
關于是與非,肯定與否定。“否定非是與是二詞同義語”,“否定非是重疊則與否定唯非是爲同義語”,“否定是之雙數重疊語與否定非是爲同義語”,“否定是之單數重疊與否定唯是爲同義語”。(均引自楊化群《藏傳因明學》第108頁)這裏的“是”與“非”分別是指正概念和負概念,而“否定”是指判斷的換質。正負得負,負負得正,這就是德摩根的雙重否定律,藏傳因明在十一世紀就由恰巴曲森提出來了,比西方整整早了五百年。
關于總與別。在恰巴曲森的提出的“攝類”十八對範疇中就有總別關系。《量理藏論》的第叁品就是“觀總與別品”,把總和別對應于共相與自相,並看作是兩種不同的遮诠方法,如聲論立聲常,並以“所聞性”這種同類法爲因來遮遣,這就是“別”,而佛家立“聲無常”,並以“所作法”等異類法進行遮遺,這就是“總”。在宗喀巴《因明七論入門》和普覺《因明學啓蒙》等著作中又專有“總類”、“總聚”、“總義”、“總聲”等區別。所謂總類即是“觀待金瓶之瓶”,“瓶”是總,“金瓶”是別,這裏仍然是邏輯上的屬種關系。
綜上所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因明確實不愧爲世界叁大邏輯起源之一,是佛門智慧的結晶,亦是我們東方傳統文化的瑰寶,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鑒和啓迪作用。
收稿日期:2000年6月19日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山加獻繁體字
《因明的曆史發展及其貢獻(姚南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