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漢因明之比較(姚南強)▪P2

  ..續本文上一頁

  法稱也講正確的認識必須與“境物相應”。但法稱特別強調,雖然在認識過程中,根(感官)、境(對象)、意(意識)都起過作用,但認識卻只是要與境一致,好比一個小孩,他的生長、發育離不開衣服、食物等因素,但小孩的長相只能與父母相似,而不能與這些衣物等相似。根登珠巴解釋道:“緣色根識,唯現色相。”[11]

  應該說這個比喻體現了外境實有的認識論前提。

  3.真理論

  作爲佛家的知識論,陳那、法稱都把佛作爲人格化的絕對真理,在陳那《集量論》中作爲造論之禮贊,頌日:“敬禮定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頌揚佛是因果功德圓滿之“定量”(人格化的絕對真理)。法稱在《釋量論》中把此頌擴充《成量品》,把大乘佛教的四谛原理與因明的知識論糅爲一體,使因明最終完成了佛學化。法稱的這一思想,特別爲其後學中的莊嚴派所發揚光大,亦成爲藏傳因明的一大特色。法稱《釋量論》雲:“世尊具是量”,根敦珠巴作了解釋:“佛世尊是量,以于所化之增上生決定勝,無所欺诳,及新了知四谛真理,具彼二德故。”[12]

  又說:“以佛具彼新生不欺智故,是爲定量。”[13]

  這裏之所以要說“成爲”,是爲了排除外道所謂定量是“無生自然”的錯誤觀點。法稱又特別強調了二點:

  l、佛作爲定量不是指“無所不知”,而只是指明了尋求解脫的智慧和方法的四谛原理:“了知取合性,及其諸方便,許彼爲定量,非了知一切。”[14]

  2、佛作爲定量也不在于通曉世界上有多少種蟲蟻,也並非僅僅是看得遠一些:“此能知蟲數,于我無所需”,“若見遠是量,當來依鹫鳥。”[15]

  《釋量論釋》分別用29個論式從流轉門順成立佛是正量,用39個論式從還滅門逆成立定量。

  如何從量論達到定量的絕對真理?漢傳因明注重于現量中的瑜伽現量,這才是真智。而藏傳因明也同時認可比量推理的功能,提出了中觀的五大因明論式。根登珠巴說:“分別心之事,雖是無事,然是依有事而起……是先由現量親見瓶事,依此事乃生分別心之瓶相,而了知瓶。”“于珠光處求珠,則可得珠;于燈光處求珠,則不得珠。”[16]

  比量的推理即是由“珠光處求珠”。宗喀巴認爲:“了知以正理證明解脫,與成佛之可能,更無超出因明上者。”[17]

  由此,因明跳出了僅作爲論辯工具的“小道”地位,而成爲成佛求解脫的必由之路,在藏傳佛教中因明千年而不衰。

  此外,思維、對象和語言是一種叁角關系,語言是對對象的指稱,又是思維和認知的物質載體,在認識與語言的表達關系上,藏傳因明在印度因明原有的遮、表的區分之外,又進一步考察了名、句、文的語言表達形式,以及排入、立入,遮無、遮非,排除不具、排除他具等語言形式,這也是漢傳因明所不具的。

  四、多元視野的比較

  藏漢因明的比較研究,除了上述的叁個方面之外,還可以進行多維視角的拓展研究。

  1.從研究主體的角度而言,有漢、藏,僧、俗,專業學者和一般愛好研習者的不同角度來進行比較研究,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可以用藏傳因明來比較漢傳因明,也可以反過來,甚至可把印度因明作爲中介加以比較,這些都有可能開拓新的視野。只是要注意,不同的研究主體都應相互尊重,不要有僧俗門戶之見,不要互相鄙薄、相輕。

  2.從內容上講可以分爲基本面和延伸面兩個方面,就因明本身的傳承、義理的比較可以說是基本面,而從佛學、文化影響、文化交流、社會功用等方面的研究,則可以說是延伸面。義理方面主要是佛家的知識論、邏輯論,其中又可以分爲諸方面的專題比較。而從延伸面而言,如果從因明與本土文化的關系上,藏傳因明是否可從苯教的關系,漢傳因明與先秦名辯思想的關系上進行比較。就藏漢因明的交流方面,元代宋末帝被囚于藏地而轉譯《因明入正理論》,近現代經西方學者、印度學者的介紹,漢地學者才逐步了解藏傳因明及其師承。

  3.從把握角度又可分爲宏觀和微觀。宏觀的比較是從總體上的把握,如前述的對藏漢因明體系結構的不同、使用的基本範疇的差異;藏漢因明在傳承、經典、教理背景、研習方法、功用等方面的比較。而從微觀而言,可以是對一個義理的不同闡述,對某些因明經典或著述、某些藏漢因明學者思想的比較等。

  4.從研究方法的角度也應是多維的,可以用佛教傳統的“辯經”的方法,也可以用現代學術方法;可以同中求異,也可以異中求同;可以是性質比較,也可以嘗試用定量分析;可以側重于邏輯義理闡發,也可側重于哲學知識論研究;可以從內明教理角度分析,也可從聲明的語言學、論辯學角度探討。

  總之,我們應從多角度、全方位進行立體的比較研究,才能完整地把握藏漢因明的豐富內涵。

  [1] 歐陽竟無《正理門論敘》,收于《藏要》1927年。

  [2] 《中國藏學》1998.年第3期。

  [3] 法尊《西藏佛教史》第126頁。

  [4] 宗喀巴《因明七論入門》,收于楊化群《藏傳因明學》第55-56頁,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

  [5] 宗喀巴《因明七論入門》,收于楊化群《藏傳因明學》第56頁,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

  [6] 呂澄《集量論釋略抄》,刊于《內學》第四輯,1928年。

  [7] 陳那《現所緣緣論》。

  [8] 法稱《正理滴論》。

  [9] 《量理寶藏論》,轉引自《中國邏輯史資料選.因明卷》第275頁,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 陳那《集量論·現量品》。

  [11] 參見法尊譯《釋量論·釋量論釋》第233頁,中國佛協1982年印行。

  [12] 法尊編譯《釋量論·釋量論釋》第123頁,中國佛協1982年印行。

  [13] 同[12] 。

  [14] 法尊編譯《釋量論·釋量論釋》第128頁,中國佛協1982年印行。

  [15] 同上。

  [16] 法尊編譯《釋量論·釋量論釋》第182頁,中國佛協1982年印行。

  [17] 法尊《西藏佛教史》第126頁。

  

《藏漢因明之比較(姚南強)》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因真實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