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汉因明之比较(姚南强)▪P2

  ..续本文上一页

  法称也讲正确的认识必须与“境物相应”。但法称特别强调,虽然在认识过程中,根(感官)、境(对象)、意(意识)都起过作用,但认识却只是要与境一致,好比一个小孩,他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衣服、食物等因素,但小孩的长相只能与父母相似,而不能与这些衣物等相似。根登珠巴解释道:“缘色根识,唯现色相。”[11]

  应该说这个比喻体现了外境实有的认识论前提。

  3.真理论

  作为佛家的知识论,陈那、法称都把佛作为人格化的绝对真理,在陈那《集量论》中作为造论之礼赞,颂日:“敬礼定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颂扬佛是因果功德圆满之“定量”(人格化的绝对真理)。法称在《释量论》中把此颂扩充《成量品》,把大乘佛教的四谛原理与因明的知识论糅为一体,使因明最终完成了佛学化。法称的这一思想,特别为其后学中的庄严派所发扬光大,亦成为藏传因明的一大特色。法称《释量论》云:“世尊具是量”,根敦珠巴作了解释:“佛世尊是量,以于所化之增上生决定胜,无所欺诳,及新了知四谛真理,具彼二德故。”[12]

  又说:“以佛具彼新生不欺智故,是为定量。”[13]

  这里之所以要说“成为”,是为了排除外道所谓定量是“无生自然”的错误观点。法称又特别强调了二点:

  l、佛作为定量不是指“无所不知”,而只是指明了寻求解脱的智慧和方法的四谛原理:“了知取合性,及其诸方便,许彼为定量,非了知一切。”[14]

  2、佛作为定量也不在于通晓世界上有多少种虫蚁,也并非仅仅是看得远一些:“此能知虫数,于我无所需”,“若见远是量,当来依鹫鸟。”[15]

  《释量论释》分别用29个论式从流转门顺成立佛是正量,用39个论式从还灭门逆成立定量。

  如何从量论达到定量的绝对真理?汉传因明注重于现量中的瑜伽现量,这才是真智。而藏传因明也同时认可比量推理的功能,提出了中观的五大因明论式。根登珠巴说:“分别心之事,虽是无事,然是依有事而起……是先由现量亲见瓶事,依此事乃生分别心之瓶相,而了知瓶。”“于珠光处求珠,则可得珠;于灯光处求珠,则不得珠。”[16]

  比量的推理即是由“珠光处求珠”。宗喀巴认为:“了知以正理证明解脱,与成佛之可能,更无超出因明上者。”[17]

  由此,因明跳出了仅作为论辩工具的“小道”地位,而成为成佛求解脱的必由之路,在藏传佛教中因明千年而不衰。

  此外,思维、对象和语言是一种三角关系,语言是对对象的指称,又是思维和认知的物质载体,在认识与语言的表达关系上,藏传因明在印度因明原有的遮、表的区分之外,又进一步考察了名、句、文的语言表达形式,以及排入、立入,遮无、遮非,排除不具、排除他具等语言形式,这也是汉传因明所不具的。

  四、多元视野的比较

  藏汉因明的比较研究,除了上述的三个方面之外,还可以进行多维视角的拓展研究。

  1.从研究主体的角度而言,有汉、藏,僧、俗,专业学者和一般爱好研习者的不同角度来进行比较研究,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可以用藏传因明来比较汉传因明,也可以反过来,甚至可把印度因明作为中介加以比较,这些都有可能开拓新的视野。只是要注意,不同的研究主体都应相互尊重,不要有僧俗门户之见,不要互相鄙薄、相轻。

  2.从内容上讲可以分为基本面和延伸面两个方面,就因明本身的传承、义理的比较可以说是基本面,而从佛学、文化影响、文化交流、社会功用等方面的研究,则可以说是延伸面。义理方面主要是佛家的知识论、逻辑论,其中又可以分为诸方面的专题比较。而从延伸面而言,如果从因明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上,藏传因明是否可从苯教的关系,汉传因明与先秦名辩思想的关系上进行比较。就藏汉因明的交流方面,元代宋末帝被囚于藏地而转译《因明入正理论》,近现代经西方学者、印度学者的介绍,汉地学者才逐步了解藏传因明及其师承。

  3.从把握角度又可分为宏观和微观。宏观的比较是从总体上的把握,如前述的对藏汉因明体系结构的不同、使用的基本范畴的差异;藏汉因明在传承、经典、教理背景、研习方法、功用等方面的比较。而从微观而言,可以是对一个义理的不同阐述,对某些因明经典或著述、某些藏汉因明学者思想的比较等。

  4.从研究方法的角度也应是多维的,可以用佛教传统的“辩经”的方法,也可以用现代学术方法;可以同中求异,也可以异中求同;可以是性质比较,也可以尝试用定量分析;可以侧重于逻辑义理阐发,也可侧重于哲学知识论研究;可以从内明教理角度分析,也可从声明的语言学、论辩学角度探讨。

  总之,我们应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立体的比较研究,才能完整地把握藏汉因明的丰富内涵。

  [1] 欧阳竟无《正理门论叙》,收于《藏要》1927年。

  [2] 《中国藏学》1998.年第3期。

  [3] 法尊《西藏佛教史》第126页。

  [4] 宗喀巴《因明七论入门》,收于杨化群《藏传因明学》第55-56页,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

  [5] 宗喀巴《因明七论入门》,收于杨化群《藏传因明学》第56页,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

  [6] 吕澄《集量论释略抄》,刊于《内学》第四辑,1928年。

  [7] 陈那《现所缘缘论》。

  [8] 法称《正理滴论》。

  [9] 《量理宝藏论》,转引自《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因明卷》第275页,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 陈那《集量论·现量品》。

  [11] 参见法尊译《释量论·释量论释》第233页,中国佛协1982年印行。

  [12] 法尊编译《释量论·释量论释》第123页,中国佛协1982年印行。

  [13] 同[12] 。

  [14] 法尊编译《释量论·释量论释》第128页,中国佛协1982年印行。

  [15] 同上。

  [16] 法尊编译《释量论·释量论释》第182页,中国佛协1982年印行。

  [17] 法尊《西藏佛教史》第126页。

  

《藏汉因明之比较(姚南强)》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因真实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