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即器世間相,是由衆多有情共業所感,不因一人對治道起,而整個器世間滅去,只能不同于一般人所見。這與《成唯識論》所說的,有情各變一器界,對治道生起時,自變器界隨之消失,是大不一樣的。
3.無漏種寄阿賴耶識中,雖與阿賴耶識融合而性質不同,是清淨無漏的,是法身、解脫身攝。未現行時已能對治煩惱,不再造業,對治已造業力,又能因此奉事無量諸佛菩薩。現行後能生長法身、解脫身,能斷惑證真。
“所知相分”第叁:所知如前所說。所知即是相,故稱所知相。所知相千差萬別,此分歸納爲叁相:一、依他起相,二、遍計所執相,叁、圓成實相。叁相在《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等都有比較詳細的說明。本論除繼承前期經論所說的叁性內容外,突出成立諸法唯識,分四方面說明:
1.由經教證明。引《華嚴經·十地品》:
叁界所有,唯是一心。
引《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
慈氏菩薩問世尊言:諸叁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佛告慈氏: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世尊,若叁摩地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雲何此心還取此心?慈氏,無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如質爲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于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見影像顯現。此心亦爾,如是生時,相似有異所見影現。
引《阿毗達磨大乘經》:
若諸菩薩成就四法,能隨悟入一切唯識都無有義。一者成就相違識相智,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同于一事,見彼所識有差別故。二者成就無所緣識現可得智,如過去未來夢影緣中有所得故。叁者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如有義中能緣義識應無顛倒,不由功用知真實故。四者成就叁種勝智隨轉妙智,何等爲叁?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薩,得靜慮者,隨勝解力諸義顯現。二、得奢摩他修法觀者,才作意時諸義顯現。叁、已得無分別智者,無分別智現在前時,一切諸義皆不顯現。由此所說叁種勝智隨轉妙智,及前所說叁種因緣,諸義無義道理成就。
2.依修定者的經驗說明。“所知依分”說到共不共相時,曾引頌曰:
諸瑜伽師于一物,種種勝解各不同,種種所見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識。
“所知相分”又說:
(諸瑜伽師)于定心中,隨所觀見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無別青瘀等事,但見自心。由此道理,菩薩于一切時中應可比知,皆唯有識無有境界。
3.從理論上成立。本分開頭說明依他起相狀態時,將宇宙間色心諸法接納爲十一識,謂身(五色根)、身者(染汙意根)、受者識(無間滅意)、彼所受識(六塵)、彼能受識(六識)、世識(時間)、數識(一、二、叁等數目)、處識(器界)、言說識(語言)、自他差別識(有情自他的差別)、善趣惡趣死生識(善惡趣的業果差別)。這些識都以阿賴耶識含藏的種子爲因,虛妄分別爲自體,待緣顯現。論中又進一步說,由阿賴耶識爲依因,生起眼色等所緣相分,及意識了別能力和染汙意的能緣見分,相分又作爲見分生起的增上緣,由此說明一切法皆由阿賴耶識所變。這是一能變的唯識思想,與後來《成唯識論》的叁能變思想,有著很大的區別。
4.以譬喻顯示。舉出夢、幻、陽焰、翳,偏明夢喻。夢中境界唯心所變,這是大衆都清楚的。正在做夢的人,見到顯現在眼前的種種色香味觸,及房舍、樹木、大地、高山等差別境相時,往往以爲離心實有。事實上,夢中絕對沒有見到離心境相。這一譬喻,說明一切法皆唯識所變。我們之所以感覺不到,是因爲處在無明大夢中。無始以來的錯誤認識,已形成根深蒂固的習慣,就像夢中人感覺不出夢境不實一樣。世親在後期作品《二十唯識論》中,通四難以成唯識時,也引夢喻來說明唯識無境之理。
“入所知相分”第四:入是悟入,此分敘說悟入叁相中道之理的方法和過程。由悟入者的資格、處所、次第、方便、方法、狀況、功德、依止,及修道情況等方面組成。
“彼入因果分”第五:彼是唯識性。彼入因果,爲悟入唯識性的因行和果德。悟入唯識性的因行,是加行時所修的六度,屬于世間的有漏行;悟入唯識性的果德,是地上所修的六度,屬于出世的無漏行。此分廣明六度。由六度的因果、建立、優越特征、次第安排、名稱解釋、修習、差別、攝受、所治、所得的勝利、相互抉擇十一部分組成。
“彼修差別分”第六:探討菩薩道的修學次第及內容。主要闡述菩薩道修學的重要地位十地,以及菩薩修學的止觀、十度的修行項目。
叁增上學:論中是“增上戒學分”第七、“增上心學分”第八、“增上慧學分”第九。
所以稱增上者,由戒學爲增上引生心學,心學爲增上引生慧學,慧學爲增上引證涅槃。因爲前後順益,前爲後因,故名增上。叁增上學,主要闡明大乘叁無漏學的殊勝。其中,戒學由四門說明,定學由六門說明,慧學亦由六門說明。
“彼果斷分”第十:彼果,即佛果位。佛果上滅除了煩惱、所知二障,故稱斷果,意即涅槃。涅槃有四(自性涅槃、有余依涅槃、無余依涅槃、無住涅槃),這裏偏明無住涅槃。由無住涅槃的體相、轉依的種類、各種轉依的優劣等方面說明。
“彼果智分”第十一:智是佛果位具足的叁身,即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此分廣明叁身,偏從法身說明。由出體性、十門分別、釋妨難叁部分組成。在此我們可以了解到,佛果位上正報的種種功德,及依報淨土的種種莊嚴。
五、本論的組織結構
本論在組織上,魏譯沒有分品分章。陳譯和隋譯分爲十品,每品又分若幹章。唐譯分爲十一品,未另外分章。十一品的內容,大致可分叁部分:一、序論:是總標綱要分。二、本論:從所知依分第二乃至彼果智分第十一前多分。叁、結論:是論的最後一句。爲便于初學閱讀,列表如下:
六、本論的地位和流傳
《攝大乘論》是瑜伽唯識學組織時期的成熟作品,代表著無著的唯識思想。歐陽竟無在《瑜伽師地論敘》說:
複次十支之中,《攝論》最勝。《百法》、《五蘊》略不及詳;《雜集》法相博不及要故;《分別瑜伽》但釋止觀,六度叁學此獨詳故;《辨中邊論》明中道義,對惡趣空,此明十地,正诠所修故;二種《唯識》立破推廣,提綱挈領此最宜故;《莊嚴》诠大意在莊嚴,此論诠大意獨在入故;《顯揚》诠教意重聞思,此诠入地意重修慧故。
將《攝論》與其他九論相比,其殊勝躍然紙上。正因如此,《攝論》問世之後,就成爲唯識學的主要著作,受到學者們的普遍重視。當時就有世親、無性等爲之作釋,使唯識學漸趨完整,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爲大乘時期的唯識思想打下基礎。
《攝論》翻譯到中國,真谛叁藏極力提倡並親自造疏弘揚。《續高僧傳·真谛傳》記載:“真谛來東夏,雖廣述衆經,偏宗《攝論》。”陳光大二年八月,其高足慧恺病逝,遂與法准、道尼、智敷等十二人發誓弘揚《攝論》與《俱舍論》,使無斷絕。在其弟子中,傳《攝論》學的,有慧恺、智敷、道尼、法泰、曹毗、僧宗、慧曠等人。其後,又有北方到南方避難的高僧昙遷、靖嵩,將本論帶回北地弘揚。昙遷初于彭城慕聖寺講說《攝論》。此時,真谛門下道尼亦應文帝诏,在洛陽講《攝論》。又有道嶽、慧休、智光等當時名僧,跟從道尼學習,從而使《攝論》與《地論》並行于北方。
攝論宗的衰微,是在玄奘叁藏翻譯的唯識典籍出現後。其主要原因有二:一、玄奘大量翻譯瑜伽唯識典籍,成立唯識宗。以六經十一論作爲理論依據,偏弘《成唯識論》。《攝論》只是諸論之一,就不能特尊了。二、玄奘重新翻譯《攝論》,內容忠實于原文,語言流暢。對照之下,自然影響舊譯《攝論》的地位。因此,攝論宗的衰微乃至絕傳,亦屬情理之中。
近代,隨著唯識研究的興起,《攝論》的研習也得到重視。不論是太虛大師創辦的武昌佛學院,還是歐陽竟無居士的支那內學院等,都以此論爲必修典籍。近年所恢複的佛學院,如中國佛學院、福建佛學院、閩南佛學院等,也都很重視此論的講授。筆者多年講授本論,現將一些粗淺體會撰寫于此,敬希海內外學者不吝賜教。
注釋:
1.《顯識論》卷一,《大正藏》第叁十一卷八七九頁中。
2.《攝大乘論釋》卷五,《大正藏》第叁十一卷一八二頁上。
3.《攝大乘論釋》卷十五,《大正藏》第叁十一卷二六六頁上。
4.《攝大乘論釋》卷十,《大正藏》第叁十一卷叁七八頁上。
刊載于《內明》225期
2007年11月修訂版
《《攝大乘論》發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