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发微▪P2

  ..续本文上一页面组成。有情未得无分别智时,虚妄杂染性显现;得无分别智时,真实清净性显现。玄奘所译《释论》特别发挥第一种见解,以为阿赖耶识但是虚妄杂染性,成就菩提的无漏种是由后天熏习,寄在阿赖耶识中,与之不一不异。

  5.定性二乘是否可以回小向大。真谛所译《释论》云:

  佛化作舍利弗等声闻为其授记,欲令已定根性声闻,更练根为菩萨;未定根性声闻,令直修佛道。由佛道般涅槃,如佛言曰:我今觉了过去世中,已经无量无数劫依声闻乘般涅槃,欲显小乘非究竟处,令其舍小求大故,现为此事,由如此义故说一乘3。

  真谛译本认为:定性二乘可以回小向大,最终必由佛道而般涅槃。玄奘所译《释论》云:

  佛化作声闻等,如世尊言:我忆往昔无量百返,依声闻乘而般涅槃,由此意趣故说一乘。以声闻乘所化有情,由见此故得般涅槃,故现此化,究竟故者,唯此一乘最为究竟,过此更无余胜乘故,声闻乘有余胜乘,所谓佛乘。由此意趣,诸佛世尊宣说一乘4。

  玄奘译本认为:定性二乘不能回小向大,彼由二乘道而般涅槃。

  本文只列出真谛与玄奘所译《释论》分歧最突出的几点。在玄奘与真谛翻译的其他经论中,对于法相唯识学的一些根本问题,也有着不同观点。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差别呢?考唯识学自世亲大成后,就出现分流时期,十大论师异说纷起,各尽其美。真谛来中国,是梁大同元年(546);玄奘往印度,是唐贞观三年(629),其间相距八十多年。如是,由不同人物在不同时期传入中国,自然会存在差异。此外,真谛离开印度时,约十大论师研习唯识最鼎盛时期,而护法释论尚未问世。玄奘师事戒贤,戒贤师事护法,故玄奘偏承护法学说。因此,新旧译本的不同就不足为奇了。

  今人吕澂根据藏传本将本论初分译为汉文,分解题和译文两部分。在解题中,吕氏考各种译本的同异关系,认为唐译二释灭定段、共相段皆二诵合本,其源流自极相近。陈隋二译灭定段皆不举一因,又相类似,而俱属先出者。至于魏译本与藏译本,共相段皆无第二颂,灭定段或无多因或有而不全,又大致相类也。至于立名释义,则藏本与隋陈诸译又时见一致焉。以藏本之最晚出,乃与数百年前魏、陈等本有相同处,可证西土之传无著学说有以章句分判者。唯识古今学各传无著、世亲之说,而各异文,如奘师今传今学亦依无著、世亲,而其引据则已殊于旧文。凡古学之所特异,皆可于藏本《摄论》得其确诂,此藏本最为珍贵之处。吕氏又说,唐译每每杂用无择,在藏译皆一一有别焉。至于唐译文句限以四句,时有游词损字曲就轨式以至害意费解,则又远逊藏译之造句自然能尽原意也,故欲通文字之障碍论本意,当对勘藏本。

  在译文中,吕氏仿直译之例,凡可以存原文面目处皆存之。如用字,则求其前后一律,如句读章段,则求与原文区划相当。至与唐译相异可资参考之处,皆注出于后,令读者由此推见原文形式及特质之一斑。

  根据现有资料考察,《摄论》在汉地的注疏有如下数种:

  1.慧恺撰《摄大乘论疏》,二十五卷。

  2.法常撰《摄大乘论疏》,十六卷。

  3.智俨撰《摄大乘论疏》,四卷。

  4.普寂撰《摄大乘论略疏》,五卷。

  5.道基撰《摄大乘论章》,十五卷。

  6.毗跋罗撰《摄大乘论疏》,十卷。

  7.静嵩撰《摄大乘论疏》,六卷。

  8.智凝撰《摄大乘论疏》。

  9.僧辩撰《摄大乘论疏》。

  10.慧休撰《摄大乘论疏》。

  以上十种为真谛译本的注解。

  11.窥基撰《摄大乘论抄》,十卷。

  12.神廓撰《摄大乘论疏》,十一卷。

  13.玄范撰《摄大乘论疏》,七卷。

  14.神泰撰《摄大乘论疏》,十卷。

  以上四种是玄奘译本的注解。这些都是唐朝以前的注疏,可惜都散佚不传了。

  现代人关于《摄论》的注疏,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

  1.印顺法师所撰《摄大乘论讲记》。

  印顺,浙江海宁人,出自太虚大师门下,学问自成体系。他对佛学所作的研究深而且广。《摄论讲记》是作者对《摄大乘论》的讲解记录,记录者演培、妙钦、文慧诸师,收录于《妙云集》中。

  本书分科文、悬论、正释三部分。科文是对《摄大乘论》的分段科判;悬论是对本论外延问题所作的叙述,包括本论释题、注释、翻译、组织、依据、地位等问题的说明;正释是本书的主要部分,逐句解说论文,对于某些重要问题还专设附论说明。

  从义理的阐释上看,印顺法师对法相唯识学的阐释很有特色。他是站在瑜伽唯识发展演变的立场认识《摄大乘论》,不受宗派观念影响,同时联系各个时期的不同思想,对唯识学的一些主要问题作了客观分析,不落前人窠臼,观点新颖,文字通俗,除极少数语意模糊外,大体都能紧扣论文而直逼义理核心。

  2.王恩洋居士所撰《摄大乘论疏》。

  王恩洋,四川人,从欧阳竟无居士学,专攻法相唯识学,担任内学院唯识研究导师。主要著作有《唯识通论》、《成立唯识义》、《佛学概论》等,在内学院享有一定地位。

  《摄大乘论疏》是王恩洋根据多年研究所作注释。作者站在唯识宗的正统立场,对《摄大乘论》逐句解释,疏中也常引世亲、无性的释文,说理透彻,是学习《摄大乘论》的重要参考书。

  四、本论的内容

  本论共有十一分,在此,以“所知依分”和“所知相分”为重点,依次介绍如下:

  “总标纲要分”第一:此是本论的总论。引《阿毗达磨大乘经》,举出所知依等十种殊胜为全论大纲,显示大乘是佛说且殊胜于小乘为本论撰作目的。以下依十殊胜相次第分别论说。

  “所知依分”第二:所知,即所认识的对象,所谓染净诸法。依是因义,为诸法生起的正因,此指阿赖耶识。此分论述阿赖耶识,可分两部分:一、论证实有阿赖耶识,二、说明阿赖耶识差别。

  论证阿赖耶识实有,是唯识学在形成时期的主要任务。在弥勒所造《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及无著所造《显扬圣教论》中,曾从依止执受、最初生起、有明了性、有种子性、业用差别、身受差别、虚无心定、命终时识八个方面,论证实有阿赖耶识。但由于文字比较晦涩,后人又缺乏详细解释,以至意思模糊,令人费解。

  本论由教证、理证两方面,证明实有阿赖耶识。教证为:

  引《阿毗达磨大乘经》“无始时来界”一颂及“由摄藏诸法”一颂。

  引《解深密经·心意识品》“阿陀那识甚深细”一颂。

  又引小乘《阿笈摩》,如《增一阿笈摩》所说的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大众部《阿笈摩》所说的“根本识”,化地部所说的“穷生死蕴”,说明阿赖耶识在小乘教中已经用不同的名称出现了。

  理证,主要依染净诸法生起的角度,从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世间清净、出世间清净五相说明。这些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

  1.持种证:染净诸法的生起,从无想天没至欲界受生,非等引地没上升到等引地,初地根本智生时,一切世间余识皆灭,然而有漏诸识随后还得生起。这些情况的共同点,都要有种子作为亲因缘才能成立。可是,种子的形成必有其受熏者和相继不断的含藏识。在八识中,前六识都有间断,不能承担此任。所以,必须有阿赖耶识。

  2.结生相续证:有情的结生相续,不论是从下界升到上界,还是上界堕到下界,皆须有一相续不断的载体,在死有与生有之间过渡,来往五趣四生之中。这个过渡载体必定不是意识,原因有三:一、如果意识投胎后于母胎中又有意识生起,岂不成为两个意识?二、投胎识依染污,无间断;而意识不定,染污又有间断。三、投胎识所缘不可得,而意识所缘可得。由此可见,去投胎的识不是意识,而是阿赖耶识。

  3.执受证:有情的一期色身能生存不坏,是因为识在执受。在八识中,前六识各别依,有间断故,不能执受,能够执受的只有阿赖耶识。

  4.识与名色互为缘证:名,指受、想、行、识;色,是根身。名色包括前七转识和根身。论云,识与名色更互相依。假如不承认有阿赖耶识,此识又指的是什么呢?

  5.四食证:经云,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食有四种,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此中识食,即有情一期根身的维持者,而能维持根身的只有阿赖耶识。如果不承认有阿赖耶识,识食便不能成立。

  6.死时证:有情将死时,由于业力不同,或由下而上所依渐冷(造善者),或由上而下所依渐冷(造恶者),体现了识渐次离开身体的过程。有情将死时,身心极为昏昧,六识皆不现行,故必有阿赖耶识。

  7.灭尽定证:灭尽定识不离身,是经教中所说,这识是指什么呢?假如认为是意识,必有与之相应的心所,既有意识和心所,怎能称为灭尽定呢?再者,灭尽定所灭的一定不是五识,因为在一切定中五识都不起现行。只有承认阿赖耶识,才能释通经教。

  对阿赖耶识的论证,《瑜伽师地论》仅用很少篇幅作了简略叙述。本论在此基础上,删去意思不明及重复部分,结合经教和现实的需要,加以补充说明。为后来《成唯识论》的五教十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于阿赖耶识的差别,着重谈种子,有如下特征:

  1.漏、无漏种都由熏习。有漏种,是由阿赖耶识与诸转识同时同处,俱生俱灭,赖耶带彼熏习而生;无漏种,则从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熏习而成。

  2.有漏种的分类,或分三种(名言习气、我执、有支习气),或分二种(共相种、不共相种;有受尽相种、无受尽相种;粗重相种、轻安相种;具足相种、不具足相种)。此中,共相种是现起器世间的依报种子,不共相种是现起根身的正报种子。修行人对治道生起时,只能断除不共相种,共相种但能转为清净。因为共相种所现行的共…

《《摄大乘论》发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