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發微▪P2

  ..續本文上一頁面組成。有情未得無分別智時,虛妄雜染性顯現;得無分別智時,真實清淨性顯現。玄奘所譯《釋論》特別發揮第一種見解,以爲阿賴耶識但是虛妄雜染性,成就菩提的無漏種是由後天熏習,寄在阿賴耶識中,與之不一不異。

  5.定性二乘是否可以回小向大。真谛所譯《釋論》雲:

  佛化作舍利弗等聲聞爲其授記,欲令已定根性聲聞,更練根爲菩薩;未定根性聲聞,令直修佛道。由佛道般涅槃,如佛言曰:我今覺了過去世中,已經無量無數劫依聲聞乘般涅槃,欲顯小乘非究竟處,令其舍小求大故,現爲此事,由如此義故說一乘3。

  真谛譯本認爲:定性二乘可以回小向大,最終必由佛道而般涅槃。玄奘所譯《釋論》雲:

  佛化作聲聞等,如世尊言:我憶往昔無量百返,依聲聞乘而般涅槃,由此意趣故說一乘。以聲聞乘所化有情,由見此故得般涅槃,故現此化,究竟故者,唯此一乘最爲究竟,過此更無余勝乘故,聲聞乘有余勝乘,所謂佛乘。由此意趣,諸佛世尊宣說一乘4。

  玄奘譯本認爲:定性二乘不能回小向大,彼由二乘道而般涅槃。

  本文只列出真谛與玄奘所譯《釋論》分歧最突出的幾點。在玄奘與真谛翻譯的其他經論中,對于法相唯識學的一些根本問題,也有著不同觀點。爲什麼會産生如此差別呢?考唯識學自世親大成後,就出現分流時期,十大論師異說紛起,各盡其美。真谛來中國,是梁大同元年(546);玄奘往印度,是唐貞觀叁年(629),其間相距八十多年。如是,由不同人物在不同時期傳入中國,自然會存在差異。此外,真谛離開印度時,約十大論師研習唯識最鼎盛時期,而護法釋論尚未問世。玄奘師事戒賢,戒賢師事護法,故玄奘偏承護法學說。因此,新舊譯本的不同就不足爲奇了。

  今人呂澂根據藏傳本將本論初分譯爲漢文,分解題和譯文兩部分。在解題中,呂氏考各種譯本的同異關系,認爲唐譯二釋滅定段、共相段皆二誦合本,其源流自極相近。陳隋二譯滅定段皆不舉一因,又相類似,而俱屬先出者。至于魏譯本與藏譯本,共相段皆無第二頌,滅定段或無多因或有而不全,又大致相類也。至于立名釋義,則藏本與隋陳諸譯又時見一致焉。以藏本之最晚出,乃與數百年前魏、陳等本有相同處,可證西土之傳無著學說有以章句分判者。唯識古今學各傳無著、世親之說,而各異文,如奘師今傳今學亦依無著、世親,而其引據則已殊于舊文。凡古學之所特異,皆可于藏本《攝論》得其確诂,此藏本最爲珍貴之處。呂氏又說,唐譯每每雜用無擇,在藏譯皆一一有別焉。至于唐譯文句限以四句,時有遊詞損字曲就軌式以至害意費解,則又遠遜藏譯之造句自然能盡原意也,故欲通文字之障礙論本意,當對勘藏本。

  在譯文中,呂氏仿直譯之例,凡可以存原文面目處皆存之。如用字,則求其前後一律,如句讀章段,則求與原文區劃相當。至與唐譯相異可資參考之處,皆注出于後,令讀者由此推見原文形式及特質之一斑。

  根據現有資料考察,《攝論》在漢地的注疏有如下數種:

  1.慧恺撰《攝大乘論疏》,二十五卷。

  2.法常撰《攝大乘論疏》,十六卷。

  3.智俨撰《攝大乘論疏》,四卷。

  4.普寂撰《攝大乘論略疏》,五卷。

  5.道基撰《攝大乘論章》,十五卷。

  6.毗跋羅撰《攝大乘論疏》,十卷。

  7.靜嵩撰《攝大乘論疏》,六卷。

  8.智凝撰《攝大乘論疏》。

  9.僧辯撰《攝大乘論疏》。

  10.慧休撰《攝大乘論疏》。

  以上十種爲真谛譯本的注解。

  11.窺基撰《攝大乘論抄》,十卷。

  12.神廓撰《攝大乘論疏》,十一卷。

  13.玄範撰《攝大乘論疏》,七卷。

  14.神泰撰《攝大乘論疏》,十卷。

  以上四種是玄奘譯本的注解。這些都是唐朝以前的注疏,可惜都散佚不傳了。

  現代人關于《攝論》的注疏,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兩種:

  1.印順法師所撰《攝大乘論講記》。

  印順,浙江海甯人,出自太虛大師門下,學問自成體系。他對佛學所作的研究深而且廣。《攝論講記》是作者對《攝大乘論》的講解記錄,記錄者演培、妙欽、文慧諸師,收錄于《妙雲集》中。

  本書分科文、懸論、正釋叁部分。科文是對《攝大乘論》的分段科判;懸論是對本論外延問題所作的敘述,包括本論釋題、注釋、翻譯、組織、依據、地位等問題的說明;正釋是本書的主要部分,逐句解說論文,對于某些重要問題還專設附論說明。

  從義理的闡釋上看,印順法師對法相唯識學的闡釋很有特色。他是站在瑜伽唯識發展演變的立場認識《攝大乘論》,不受宗派觀念影響,同時聯系各個時期的不同思想,對唯識學的一些主要問題作了客觀分析,不落前人窠臼,觀點新穎,文字通俗,除極少數語意模糊外,大體都能緊扣論文而直逼義理核心。

  2.王恩洋居士所撰《攝大乘論疏》。

  王恩洋,四川人,從歐陽竟無居士學,專攻法相唯識學,擔任內學院唯識研究導師。主要著作有《唯識通論》、《成立唯識義》、《佛學概論》等,在內學院享有一定地位。

  《攝大乘論疏》是王恩洋根據多年研究所作注釋。作者站在唯識宗的正統立場,對《攝大乘論》逐句解釋,疏中也常引世親、無性的釋文,說理透徹,是學習《攝大乘論》的重要參考書。

  四、本論的內容

  本論共有十一分,在此,以“所知依分”和“所知相分”爲重點,依次介紹如下:

  “總標綱要分”第一:此是本論的總論。引《阿毗達磨大乘經》,舉出所知依等十種殊勝爲全論大綱,顯示大乘是佛說且殊勝于小乘爲本論撰作目的。以下依十殊勝相次第分別論說。

  “所知依分”第二:所知,即所認識的對象,所謂染淨諸法。依是因義,爲諸法生起的正因,此指阿賴耶識。此分論述阿賴耶識,可分兩部分:一、論證實有阿賴耶識,二、說明阿賴耶識差別。

  論證阿賴耶識實有,是唯識學在形成時期的主要任務。在彌勒所造《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及無著所造《顯揚聖教論》中,曾從依止執受、最初生起、有明了性、有種子性、業用差別、身受差別、虛無心定、命終時識八個方面,論證實有阿賴耶識。但由于文字比較晦澀,後人又缺乏詳細解釋,以至意思模糊,令人費解。

  本論由教證、理證兩方面,證明實有阿賴耶識。教證爲:

  引《阿毗達磨大乘經》“無始時來界”一頌及“由攝藏諸法”一頌。

  引《解深密經·心意識品》“阿陀那識甚深細”一頌。

  又引小乘《阿笈摩》,如《增一阿笈摩》所說的世間衆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大衆部《阿笈摩》所說的“根本識”,化地部所說的“窮生死蘊”,說明阿賴耶識在小乘教中已經用不同的名稱出現了。

  理證,主要依染淨諸法生起的角度,從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世間清淨、出世間清淨五相說明。這些內容可歸納爲以下七個方面。

  1.持種證:染淨諸法的生起,從無想天沒至欲界受生,非等引地沒上升到等引地,初地根本智生時,一切世間余識皆滅,然而有漏諸識隨後還得生起。這些情況的共同點,都要有種子作爲親因緣才能成立。可是,種子的形成必有其受熏者和相繼不斷的含藏識。在八識中,前六識都有間斷,不能承擔此任。所以,必須有阿賴耶識。

  2.結生相續證:有情的結生相續,不論是從下界升到上界,還是上界墮到下界,皆須有一相續不斷的載體,在死有與生有之間過渡,來往五趣四生之中。這個過渡載體必定不是意識,原因有叁:一、如果意識投胎後于母胎中又有意識生起,豈不成爲兩個意識?二、投胎識依染汙,無間斷;而意識不定,染汙又有間斷。叁、投胎識所緣不可得,而意識所緣可得。由此可見,去投胎的識不是意識,而是阿賴耶識。

  3.執受證:有情的一期色身能生存不壞,是因爲識在執受。在八識中,前六識各別依,有間斷故,不能執受,能夠執受的只有阿賴耶識。

  4.識與名色互爲緣證:名,指受、想、行、識;色,是根身。名色包括前七轉識和根身。論雲,識與名色更互相依。假如不承認有阿賴耶識,此識又指的是什麼呢?

  5.四食證:經雲,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食有四種,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此中識食,即有情一期根身的維持者,而能維持根身的只有阿賴耶識。如果不承認有阿賴耶識,識食便不能成立。

  6.死時證:有情將死時,由于業力不同,或由下而上所依漸冷(造善者),或由上而下所依漸冷(造惡者),體現了識漸次離開身體的過程。有情將死時,身心極爲昏昧,六識皆不現行,故必有阿賴耶識。

  7.滅盡定證:滅盡定識不離身,是經教中所說,這識是指什麼呢?假如認爲是意識,必有與之相應的心所,既有意識和心所,怎能稱爲滅盡定呢?再者,滅盡定所滅的一定不是五識,因爲在一切定中五識都不起現行。只有承認阿賴耶識,才能釋通經教。

  對阿賴耶識的論證,《瑜伽師地論》僅用很少篇幅作了簡略敘述。本論在此基礎上,刪去意思不明及重複部分,結合經教和現實的需要,加以補充說明。爲後來《成唯識論》的五教十證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于阿賴耶識的差別,著重談種子,有如下特征:

  1.漏、無漏種都由熏習。有漏種,是由阿賴耶識與諸轉識同時同處,俱生俱滅,賴耶帶彼熏習而生;無漏種,則從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熏習而成。

  2.有漏種的分類,或分叁種(名言習氣、我執、有支習氣),或分二種(共相種、不共相種;有受盡相種、無受盡相種;粗重相種、輕安相種;具足相種、不具足相種)。此中,共相種是現起器世間的依報種子,不共相種是現起根身的正報種子。修行人對治道生起時,只能斷除不共相種,共相種但能轉爲清淨。因爲共相種所現行的共…

《《攝大乘論》發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