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藏,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以來常爲無量煩惱所覆,是故衆生不能得見29。
衆生具有佛性,只是被煩惱所覆,不得顯現,就如貧女寶藏、烈士額珠,本自具足。《涅槃經》的思想,反映了衆生只有一性,就是都有佛性,都能成佛。
五性各別,無性有情不能成佛,是奘公所譯瑜伽唯識經論的特色。瑜伽一系經論把一切有情分爲五種性:一、菩薩種性,二、緣覺種性,叁、聲聞種性,四、不定種性,五、無種性。其中,無性有情及趣寂聲聞不能成佛。本經《無自性相品》說:
非于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或鈍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別。善男子!若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終不能令坐道場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由彼本來惟有下劣種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衆苦故。
《解深密經》提出有情種性差別,並說明趣寂聲聞不能成佛,但還沒有說到五性名目。唯識宗另一依據經典,魏譯《入楞伽經·集一切佛法品》說:
複次,大慧!我說五種乘性證法。何等爲五:一者聲聞乘性證法,二者辟支佛乘性證法,叁者如來乘性證法,四不定乘性證法,五者無性證法30。
這是五性的明證,顯示有情根機不同,有五種差別。
繼承種性思想的,還有《瑜伽師地論》。該論在聲聞地、緣覺地、菩薩地中建立叁乘行果時,都強調種性的重要。如《瑜伽師地論·菩薩地》說:
雲何種性?謂略有二種:一本性住種性,二習所成種性。本性住種性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性。習所成種性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種性31。
種性又叫種子,或曰界。種性有二:一是本性住種性,無始以來法爾而有;一是習所成種性,後天熏習而成。種性的作用,如該論《菩薩地》說:
以諸菩薩自乘種性,爲所依止故,爲建立故,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說彼自乘種性,爲諸菩薩堪任性持……住無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故,雖有發心,及行加行,爲所依止,定不堪任圓滿無上正等菩提32。
《瑜伽》在聲聞地中說到聲聞行果時,也強調聲聞種性的作用,以爲叁乘行果的建立,必須有叁乘種性爲因。假如叁乘行者不具有種性,即使修行也是枉然。
自《深密》、《瑜伽》提出五性各別說後,經十大論師提倡,並爲中國唯識宗所繼承。傳說玄奘大師將唯識教授慈恩時,即告之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慈恩果不負師托,力弘五性說。《觀心覺夢鈔》說:
若爾者,有無二性,俱聖所說,更有何故,乍許有性,不許無性?叁乘衆生,皆乘所被,更有何由,乍許大乘定性,不許二乘定性?此等教理,皆如磐石,誰人得動。若以《法華》等皆成說,爲其證者,我以《深密》等五性說爲其誠證。若以《法華》開叁顯一爲其由者,我以《深密》會一立五爲其所由。若以《法華》說相嚴重,爲超過余教之德者,《深密》華藏世界所說,教主即是盧舍那佛,正機即是觀音、彌勒等,諸八地以上大士,一部五卷正宗七品,文文悉盡性相奧府,品品自稱究竟了義,在于十八圓滿報土,說了義教,是何爲耶?對于至極深位大士演淺近門,亦何用耶?何況《法華》雖會叁乘,未會五性,《深密》分明和會一乘,《法華》未說大乘性相,《深密》說回向菩薩,聲聞成佛,兩教隱顯,思可知之。
一性成佛依《涅槃》、《法華》立論,爲叁論、天臺、華嚴諸宗所主張,代表傳統的佛教思想,在中國有廣泛的影響。五性各別的觀點與一性成佛的思想正相反,很難在當時教界立足,故祖師不厭其煩地進行說明。
兩個體系的思想本就不同,我們今天學習唯識,沒必要去會合它們。佛陀對機設教,教法豈能一概而論。學者根據任何一門修行,都能成就佛果。倘若對教法進行比較,在是非上下功夫,不但無功,反而有過。
十一、叁時判教
判教,是對佛陀一代教法按其前後次第所作的分判。在漢傳佛教幾大宗派中,都有各自的判教,且所見各異。如天臺判五時八教,賢首判五教,叁論宗辨叁種*輪。至于唯識宗,則依本經建立叁時判教。
叁時判教的提出,是勝義生菩薩聽聞佛陀顯了說明一切法無性(叁無性)的道理後,回憶如來一生所說的言教,作了義、不了義的區分。《無自性相品》說:
爾時勝義生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時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唯爲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谛相轉正*輪,雖是甚奇甚爲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于彼時所轉*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诤論安足處所。世尊在昔第二時中,唯爲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輪,雖更甚奇甚爲希有,而于彼時所轉*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诤論安足處所。世尊于今第叁時中,普爲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輪,第一甚奇,最爲希有,于今世尊所轉*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诤論安足處所。
叁時教理的區別,就是隱密與顯了、了義與不了義的不同。在如來一代時教中,初時阿含偏說有,隱去遍計所執的空無;第二時般若教偏說空,隱去依他、圓成之有;唯第叁時具顯空有,說叁性、叁無性。因此,第叁時爲顯了說,而前二時是隱密說。
又了不了義者,叁時中前二爲不了,第叁時爲了義。因爲初轉*輪隱空說有,二轉*輪隱有說空,是爲不了。叁轉*輪顯示了空有中道,是爲了義。這種了不了義的分別,是根據教法顯理的全面與否,並非說叁時教理有淺有深。
十二、瑜伽止觀
從學習唯識理論到證得諸法唯識之理,有一個必要過程,就是修習瑜伽止觀。
如何修習止觀?佛陀告訴慈氏菩薩,首先要發菩提大願,然後依十二分教,本經《分別瑜伽品》說:
(十二分教)菩薩于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于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複即于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
菩薩聽聞了十二分教,到寂靜處,專心一意,如理思維,相續不斷,起身心輕安是名爲止。經中又說:
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爲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內叁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舍離心相,即于如是叁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毗缽舍那。
菩薩依教理作意思維,製心一處,獲得了止。同時,又對叁摩地所緣境界進行觀察抉擇,則名爲觀。
止觀種類很多,從對所緣境深淺觀察不同,建立叁觀。即于叁摩地中所緣似法、似義之相分境,生起觀察,爲有相觀;爲善解了此觀境故起思量推察,是尋求觀;于此觀察解了已,如實緣之,爲伺察觀。依此叁觀,施設叁止。因衆生根機不同,止觀所獲處所各異。從十二分教的學習,依其義理修行,爲依法止觀;從某善知識教誡教授修行,爲不依法止觀。又對十二分教總緣、別緣的不同,建立總別止觀。緣個別契經或契經中個別含義修行止觀,是緣別法止觀;總緣一切法或緣諸法總相,作真如解,修行止觀,是緣總法止觀。又根據分別教法粗細有無,建立叁種止觀。于法相粗顯分別領受,是有尋有伺止觀;微細憶念教法,領受觀察所有止觀,是無尋唯伺;于諸法相都無領受觀察,是無尋無伺止觀。
止觀所緣境事有四種:一者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是觀的境界,可以分別抉擇。二者無分別影像所緣境界,是止的境界,令心專注一處,不起分別。叁者事邊際所緣境界,有盡所有性和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從外延觀察諸法,如緣五蘊等,如所有性從內涵實質觀察諸法,如緣七真如等。四者所作成辦所緣境事,是修行成就時所緣境界。四種所緣在修行過程中,前二種通地前,進入地上則有叁種,成就佛果後,四種都能具備。
修習止觀是依止十二分教,所以修止觀者必須知法知義。經中辨說了五相知法、十相知義、五相知義、四相知義、叁相知義及叁慧知義差別,幾乎概括一代時教義理。值得注意的是,修行止觀者不僅要掌握教理,還應在修習過程中逐漸遣除,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義相。又修空觀,依十七種空除去難遣之相,如是心境俱泯,能所雙亡,方能見道。
修行止觀的過程中,主要障礙有五系、五蓋、五種散亂及地上十一障。五系,一、顧戀身,二、顧戀財,叁、于諸聖教不得隨欲,四、樂相雜住,五、于少喜足。前二障止,第叁障觀,後二俱障。五蓋,一、貪欲蓋,二、嗔恚蓋,叁、昏沈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掉舉惡作是奢摩他障,昏沈、睡眠、疑是毗缽舍那障,貪欲、嗔恚是俱障。五散動,一、作意散動,二、外心散動,叁、內心散動,四、相散動,五、粗重散動。五種散動俱障止觀生起。又,十一障是障十一地。
修行止觀是爲了成就無上菩提,要先學習教理,樹立正知正見,積累資糧,到加行位修真如觀,逐漸除遣諸法粗細相,證入見道。見道後,地上菩薩依以楔出楔之法遣除內相。由遣相故,除去相縛。進而斷粗重縛,如煉金法,淘煉其心,乃至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十叁、如來法身
依據唯識經論修證,能成就二轉依果,一是斷果,即涅槃;一是智果,即菩提。二果的功德總稱法身,標志著佛果殊勝。
法身又曰法性身,是如來依叁大阿僧祇劫修行所成。本經《如來成所作事品》說:
若于諸地波羅蜜多,善修出離,轉依成滿,是名如來法身之相。當知此相二因緣故不可思議,無戲論故,無所爲故,而諸衆生計著戲論有所爲故。世尊,聲聞獨覺所得轉依名法身不?…
《《解深密經》要義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